《长江万里图》为祖国河山立传 各地美术家联手绘制《长江万里图》
来源:光明日报 | 田呢 2018年04月16日15:59
长江万里图(中国画·局部)
长江万里图(中国画·局部)
长江万里图(中国画·局部)
长江万里图(中国画·局部)
长江万里图(中国画·局部)
从世界屋脊的格拉丹冬雪峰,到太平洋西岸的东海之滨,长江,犹如一条矫健苍龙,得天水,出千峡,纳百川,自西向东横贯神州大地,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生命之河。它用博大的胸怀,滋养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古往今来,面对这条中国第一大河的悠久历史和壮丽景色,艺术家们留下了众多的墨宝画卷,见证了千百年来长江的自然变迁和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脚步。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以长200米、高1.5米的超大尺幅全面展现了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从源头雪山到高原绿洲,从长江三峡到江汉平原,从苏州园林到东海入海口,整幅作品雄浑磅礴、跌宕起伏、风光万千,仿佛跨越千年的时间长廊,浓缩了浩荡长江的沧桑巨变。美术家们不仅画出了一幅新时代的山水巨制,更画出了国人心中的文化长河,画出了长江两岸人民的现实与未来。
2017年3月,中国画学会联合海澜集团倡议并发起了《长江万里图》美术创作工程。工程以表现新时代长江气象、反映长江文化精神为创作主旨,邀请全国50余位优秀美术家共同创作。主办方广泛收集长江各类史料,制定了详细的创作方案和流程。
2017年4月,在天津蓟州的国家画院盘龙谷创作基地,《长江万里图》的创作正式展开。据中国画学会秘书长邓维东介绍,主创们反复观看表现长江的影视作品如《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等,并对长江的自然风光、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做了深入的研究。中国画学会会长龙瑞首先带领七八位画家画了炭稿,主创团队共同研究创作出小幅草稿,其间反复修改磋商,为长卷的最终效果奠定了基石。
为了使画家们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新时代巨变中的长江,2017年5月,主创团队赴长江中游采风写生,从重庆沿江而下,经三峡到宜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巨变让画家们感到振奋,他们手不停挥,留下了一幅幅精彩的写生作品,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6月,创作组再次启程赴长江下游采风写生。从武汉出发,取道庐山,途经南京抵达上海。沿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雄伟壮观的跨江大桥不仅强化了画家们对新长江的体会和感悟,也让他们重新思考如何运用新的创作观念和笔墨语言去表现城市山水。
有了小稿确立的布局和思路,加之实地采风写生积累的感悟,画家们把中稿的创作重点放在了笔墨关系、艺术表现语言等方面。“我们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淡彩画法,基本上以浅绛加青绿的面貌呈现,写意同时还兼顾工笔与界画,将其统一到整体的面貌当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美术家有责任用画笔为河山立传、为大地写真。
雄奇秀美的三峡两岸奇峰陡立、景色非凡。作为《长江万里图》的重点表现段落,如何表现出其气势及时代性,美术家们集思广益、开阔思路。画家程振国谈到,创作时有意把三峡的篇幅加长,因为它是长江中适合用绘画形式表达的亮点,要把它的浑厚华滋、气韵贯通表达出来。画家施江城认为,三峡大坝作为宏大的现代工程在山水画中如何表现是一个新课题,笔法不仅要写意还要和山水的表现方法在美学精神上和谐统一。
沿着三峡向东西两翼延伸,便勾勒出了长江经济带的轮廓。摩天大楼与江南小镇交相辉映,斜拉索桥和人力小船相映成趣,把城市化建设纳入到中国画的山水意境之中,成为创作组学术创新的重点之一。“中国画用笔讲究一波三折才有笔墨的味道,当代的建筑却是钢筋水泥的中规中矩,如何把它们结合起来,使作品有笔墨情趣,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龙瑞说。从规模宏大的三峡大坝、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穿山越岭的高速公路,到繁忙的港口码头、飞驰的高铁列车,反映新时代特色的各种生活场景和现代元素,被画家们富有诗意地添加到新长江的图景之中。
2017年9月,《长江万里图》进入最后的大稿创作。在统一风格的基础上,创作团队充分发挥每位艺术家的优势,并广泛征求意见,对作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刘大为为长卷题写了图名,薛永年创作、孙克撰写的《长江万里图赋》追古说今,诗书画印相得益彰。
《长江万里图》以超越时空的文化视角,充分展示了长江和这个时代所拥有的壮阔而崇高的审美精神,热情讴歌了伟大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浩浩长江,亘古辉煌。随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长江日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以永恒的文化精神把我们带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