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700年非遗琉璃重生记 昔日皇家琉璃瓦,借文创飞入百姓家
来源:北京日报 | 王广燕 2018年05月07日09:43
门头沟琉璃文创产品打样样品之一——“九龙壁”书档。
“皇家琉璃在京西,鬼斧神工五色泥。”一首《琉璃赋》,一段闪光的历史。
作为皇家御制建筑琉璃的官方烧造者,京西琉璃渠村历经五朝薪火不断。然而,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因素下,琉璃渠村面临着必须解答的难题。昔日皇家建筑材料琉璃,正从窑火和泥土中转身,通过“非遗+设计”的模式飞入百姓家。
重生计划
多方敲定文创合作意向
“这是琉璃脊兽造型的手机音响,设计师打版五六次才定下尺寸……”4月18日,在以“历经风雨·千年传承——御窑官制·琉璃重生”为主题的国家级非遗琉璃烧造技艺对话现代设计的论坛上,一位参与“琉璃重生计划”的设计企业代表拿起一款琉璃文创产品,介绍它的制作过程。带有皇家琉璃瓦元素的金属手镯、迷你版“九龙壁”书档……这些创意十足的琉璃文创产品刚刚打样成型,正静待市场检验。其中,有不少出自门头沟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去年举办的非遗项目文创产品设计大赛。
当日,门头沟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轻工学院、新疆燕海九州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这意味着琉璃文创产品未来将登陆故宫文创商店和野三坡特色旅游小镇,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还将走进校园。
三份合作意向书,承载着琉璃浴火重生的希冀。从去年9月起,门头沟区推出了“琉璃重生计划”,以该区国家级非遗“琉璃烧造技艺”为基础,通过与设计、科技、市场相结合,改良传统琉璃烧造技法,利用文创企业在设计、研发、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开发一系列琉璃文创产品。
“针对琉璃的产学研创全方位合作,今年还将有一些动作。”门头沟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马骐透露。在门头沟区文委半年多的组织协调下,一个由文创企业、专业院校、非遗传承人“联姻”的创意设计和品牌打造平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着。
曲折命运
琉璃文化传承曾濒临险境
就在一年前,琉璃渠村世代传承的琉璃烧制技艺还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困境。
去年4月,门头沟所有琉璃厂因为环保问题被关停。琉璃渠村的工匠世代沿用传统的烧煤烧柴方式,一些工厂曾考虑外迁,但门头沟琉璃烧制的要诀不仅在于传统技艺,更离不开当地的坩土。城市发展中的功能疏解,带来了琉璃产业转型的阵痛。
“七百多年的历史,琉璃却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自己从感情上接受不了。”60岁的蒋建国是“琉璃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北京明珠琉璃制品有限公司的老工匠。四年前,在为故宫大修烧制了最后一批琉璃瓦后,明珠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因市场需求小、人才断裂等问题不得不熄灭窑火。四十多年前被师傅领进这一行时,蒋建国只有19岁。他注意到,身边熟练烧制琉璃的工匠基本都已五十多岁。除了国家级文物修复必须使用传统技术烧制的琉璃以外,新式建筑多用新材料,而琉璃因造价较高在市场上遇冷。
“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断送。”怀着这样的紧迫感,蒋建国为自己的微信号取名“琉璃使者”,并找到了为门头沟琉璃继续发挥余热的舞台。去年,区文委组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蒋建国、市级非遗传承人赵长安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建筑大学主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古建筑培训班。在课堂与实践教学中,琉璃烧制技艺与文化内涵得以传承。
活态传承
跳出建材思维推广琉璃
马骐介绍,在每年的北京文博会上,门头沟区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展示包括琉璃在内的非遗项目,为项目和传承单位搭建平台。去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上,门头沟分会场就是以“非遗+设计”为主题,集中发布非遗设计大赛成果及“琉璃重生计划”的产品。
人们不会将一块笨重的琉璃瓦买回家,却愿意买入小而精致的琉璃元素创意产品。为此,蒋建国等老琉璃工匠开始投入新琉璃产品的研发,设计更多生活用品和摆件。而“琉璃重生计划”设计企业代表说,自去年投入琉璃文创开发后,设计师也在逐渐克服小型琉璃产品细节不精、釉彩过厚等难题。
“跳出视琉璃为建筑材料的思维、传承琉璃文化”,是此次与门头沟区文促中心签约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京最鲜明的观点。除了对琉璃渠村原汁原味的“御窑官制”烧制标准的研究性传承,琉璃的发展离不开拥抱现代人的日常和精神生活。作为故宫文创的“操盘手”,王京相信,琉璃文创产品大有可为,关键是在提炼影壁、瓦当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唤起年轻人的共鸣。
“今天,我们所要做的不只是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文化体系的再建。”北京国际设计周和北京设计学会发起人宋慰祖说道。去年,门头沟区和北京人艺导演合作创作了以琉璃渠村为原型的《永定人家》话剧,让琉璃精神在戏剧艺术中传承。借琉璃文化符号进入千家万户,将是琉璃下一个七百年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