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 正文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设立的“幼儿文学奖”,是一个有点特别的奖项。因为其他的奖项多是从体裁角度设置的,如,“小说奖”“诗歌奖”“童话奖”“散文奖”。惟独“幼儿文学奖”是从阅读年龄角度设置的。这一奖项的设置,正好反映了对这一门类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讲,幼儿文学是最像“儿童文学”的文学门类。其他年龄段的文学,有时很难区分出是儿童文学还是成人文学,特别是小说领域。
“幼儿文学很难写好”,这几乎是儿童文学界的共识。究其原因,主要是作家创作受到的“限制”太多——读者对象是不识字的幼儿、篇幅不能太长、结 构不能太复杂、语言应该浅显、写出创意和新意很难。另外,“幼儿文学”和“幼儿读物”常常又是混杂在一起的。例如一些儿歌,常常出现在幼儿教育中的“概念 认知”“习惯培养”中,显得教育性过强,文学性受到质疑。当然,加上多年不变的“低稿酬制度”,愿意从事幼儿文学创作的作家越来越少,能静下心来为幼儿创 作精品的作家就更少了。
文学的意义存在于阅读中。近年来,幼儿阅读的方式、种类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原创幼儿文学受到的挑战超过以往。幼儿阅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一、亲子阅读成为幼儿阅读的主要方式
“亲子阅读”的概念提倡很多年了,但近年来格外深入人心。亲子阅读的理由,首先是幼儿不识字,需要大人的扶助。不过,这只是表层原因。教育学研 究认为,为幼儿朗读作品,是发展其智力的重要途径。有了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以后孩子再学习认识文字,并通过文字进入语言世界,就能体会阅读的乐趣。“日 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甚至直言,图画书不是孩子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亲子阅读还是亲子情感沟通的重要途径,为孩子朗读作品,能改变家 庭中亲子沟通的内容和形式,让“朗读的时间”变成“爱的时间”。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各种早期阅读的讲座、培训也多起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家 长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践行。
二、图画书成为幼儿阅读的主要种类
“图画书”近10年来绝对是儿童文学界的热词。在过去,图多字少的图画书不被大众接受。这10年,图画书掀起了引进的热潮。世界上最重要的图画 书奖项,如“凯迪克图画书奖”“格林纳威图画书奖”“安徒生奖”中的作品,大部分都被译介到中国。一些国际知名的图画书大师,如,艾瑞·卡尔、莫里斯·桑 达克、李奥·李奥尼、安东尼·布朗、伊芙·邦廷、安野光雅、岩村和朗的作品大部分都已经在中国出版,而且销售良好,《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年都能销售40多 万册。这些大师有不少曾来访过中国,这在儿童文学的其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据统计,2012年出版的图画书就有4000多种,排在一些网络书店销售榜前列 的主要是图画书。
图画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幼儿,也是幼儿阅读的主体。大量世界经典图画书的引进,提升了读者阅读品位,也带动了原创图画书的发展。目前,华文地区 有了“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信谊图画书奖”两个奖项。这两个奖项虽然由香港、台湾的机构举办,同样邀请大陆的作品参加比赛,对原创图画书起到了推动作 用。
实际上,本次参加幼儿文学奖评奖的作品,有不少是原创图画书。例如,曹文轩的《天空的呼唤》、梅子涵的《开飞机的大土豆》、保冬妮的《再见》、萧袤的《乡下动物园》。即使有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图画书,文图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故事成为幼儿阅读的主要体裁
幼儿文学有多种体裁。不过,对幼儿来说,最吸引人的、最能打动他们的,无疑是叙事性强的故事,包括童话故事、生活故事、民间故事等。那些充满趣 味、智慧、情感和价值观的故事,几乎能将阅读的所有重要意义和目的得以充分实现。故事所具有的想象空间和迷人的内容,对孩子理解世界和社会、培养好奇心、 训练语言能力以及促进亲子感情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的一些幼儿文学的体裁,例如散文、诗歌,在幼儿阅读中日益式微。
幼儿阅读的这些变化,对原创幼儿文学的创作带来了很大挑战。本次参加幼儿文学评奖的作品共有41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创作对幼儿阅读变化的回应,例如,原创图画书就占了41部作品中很大的比例。
从作家来看,有不少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都参与了幼儿文学的写作,是从过去自己熟悉的领域“跨界”来创作的。例如,孙幼军、葛翠琳、曹文轩、梅子 涵、周锐、王一梅、保冬妮。这些作家的作品多是图画书,不过,由于图画书有自己的运思规律(例如文、图的互相搭配),且图画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画的质量 (这并非作家可以掌控),所以上述作家的“跨界”似乎还没有得到评委的认可。不过,这样的“跨界”值得肯定,老作家创作经验丰富,文笔老到,若能亲自和画 家做深入沟通,相信以后会有更优秀的作品出现。
从体裁上看,本次参加评奖的作品,各种体裁都有,比较齐全,也有创新。但各个体裁的比例并不令人满意。例如儿歌,本次提交的作品只有老作家赖松 廷一人提交了4本。儿歌应该是最具有民族根性的幼儿文学种类,在阅读上应该和图画书同等重要。如果说图画书可以引进,儿歌却一定要原创。可惜的是,参评的 儿歌数量太少,支撑不起这一重要种类。皮朝晖的《长满童话的舞台》值得一提。多年来创作幼儿童话剧的作家很少,这个门类几乎消失了。因为它的创作难度很 大,需要更全面的舞台调度能力。可是,这一种类幼儿园和小学特别需要,关注儿童剧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皮朝晖的探索非常有意义,可是“独木不 成林”,这一部作品很难支撑起整个门类。王一梅的“微童话”《住在树上的猫》也是一种新类型。“微童话”借鉴了微博篇幅形式,在140字内要写出一篇童 话,其难度可想而知。当然,大家对“微童话”有怀疑、有争论,但作家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从题材上看,本次参评的作品除了有表现亲情、自然、想象的常见题材外,作家在题材上有所拓展。保冬妮的《再见》,讲到了城市拆迁中人对故屋的感 情,过去幼儿文学中较少涉及到;萧袤的《乡下动物园》,描写了乡下孩子的自在生活和闲适心情,梁培龙的水墨画为这本图画书增色不少;单瑛琪的《小嘎豆有十 万个鬼点子·好好吃饭》也是优秀的描写当代幼儿生活的作品。
不过,在幼儿阅读变革的年代,幼儿文学的创作对变革的回应显得不够及时、有力和充分。换句话说,本届参评的幼儿文学作品整体上令人耳目一新、拍 手叫绝的作品似不多见。当然,这不能完全由作家来承担责任,文学创作不是“工业”,更像是“农业”,一是慢,二是影响收成的因素更复杂。
不过,就创作而言,幼儿文学作家似乎可以思考更多“突破”,也需要冲破一些固化观念。例如,作品如何更加切入深层的幼儿心理,而不是成人眼中的 “稚态化”描写。当年,美国图画书作家莫里斯·桑达克的一本《野兽出没的地方》,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孩子“天真无邪”的想象,人们认识到幼儿的心里其实充满 了恐惧、迷乱、狂野的情绪;又如,作品如何针对幼儿“听赏”为主的阅读特点,选择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不但要听得懂,还要听起来有趣,在寻常中写出新意; 再如,图画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是如何与文字语言融合、并与读者互动的,这或许需要作家的进一步思考。幼儿文学作家如果能了解一下幼儿教育学和幼儿 心理学前沿的研究现状,或许能开阔一些思路。
重要的是,幼儿文学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前所未有,阅读人口急剧增加,这些都为幼儿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