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从记事开始,就喜欢吃油条,经常听到街上的小贩拖着唱腔:“香油果子,刚炸好的热果子”。那时的油条,格外香,我经常问妈妈:“油条是香油炸的吗?”得到妈妈的回答是肯定的。一直到上中学,油条仍然是我主要的早餐,我的中学是三十九中,离我们家贮水山下的吉林路大约40分钟的路程,由于学校路远,还得上早自习,在家吃早餐是很少见的,因此,买两个“香油果子,”边走边吃那是经常的事情,走到学校饭也吃饱了,到学校传达室喝口水就感到是享受了。
记得最深刻地一次吃油条的经历那还是1970年我插队农村两年后的一天,我弟弟刚插队青州,他从青州到潍坊来我们村里探望我,住了三天后乘坐火车返回青州他插队的知青点,我去潍坊火车站送他,在潍坊火车站前的一个小饭店,我们看着饭店的好多食品都因为太贵没有敢买,最后选择了吃油条,那时的油条每斤粮票可以买一斤半。只要六角钱。我们买了一斤半粮票的油条约计2斤多在饭店吃,每天吃地瓜面和萝卜咸菜的肚子能吃上香甜的油条那可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两斤油条落肚,还感到不算饱,不过瘾,但是摸一下口袋那稀疏的几角银子,只得作罢!
回城就工后的日子,油条,豆浆更是早上最简捷的便饭,我们知青有七十多人分配到青岛饮食服务公司的各个服务网点学徒,都是将近三十岁的人了,拿着二十一元的学徒工资,还得结婚成家,还得帮助父母生活,能吃上油条也是好饭,由于许多饭店炸油条的都有我们知青,我们去买的油条火色大,脆,香,还不排队,这也让我们感到满足,也引起了许多顾客的青睐。
后来,粮票取消了,各个饭店企业都承包给个人,个体饭店取代了国营和集体饭店,社会开始推崇金钱,效益为首了,报纸上刊登了不法商贩用洗衣粉榨油条,用垃圾油榨油条的消息。我就开始改变了我的饮食习惯,开始吃馒头,沙包,面条等食品取代油条。
油条时间长了不吃,却也经常惦记,在我家海信立交桥附近有一个超市,门前有一个临时油条摊,每天早上挨号的人很多,传说那里的油条格外好吃,经不住诱惑,我终于在周日清晨排队购买了六根大油条,我悄悄地问炸油条的大妈,为什么这个油条有滋味,特别好吃。大妈神秘的说:“俺这个油条用的油好,全部是南山市场烤鸭滴下来的鸭油,”原来烤鸭要好吃,必须先用味精,中药,香料,盐等多种材料腌制,在烤熟的过程中,油不断渗出,滴在商贩准备好的容器中,这种油被炸油条的买走,用来炸油条,我终于也明白了她家油条好吃的秘密。记得前几天听电视健康知识解说:“烤鸭油是标准的垃圾油,含有多种强致癌成分,长期吃肯定会得病。”但是,看到人们的热情和争先恐后的排队购买,又感到困惑,难道大家都不知道这个知识吗?再说:食品卫生监管部门怎么也不说话呢?
从那以后,虽然油条每天都在诱惑我,但是我能够克制住购买油条的****了,因为,那中年妇女的话始终在我耳边回响!
我在想:如果没有人用垃圾油炸油条,不加进洗衣粉,那油条确实是我们人类的美妙食品,如果卫生食品部门监管得力,对食品商店,摊点,工厂,作坊经常抽查,起到国家公务监管部门的作用,那社会上的“垃圾油”“毒奶粉”,就不会再祸害人们,危害人们的健康,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期盼着那香喷喷的香油果子再回人间!
童年的街里
“一、一、一二一,跟着爸爸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上了学校考第一。”这是我童年时候经常和同学们、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唱诵的歌谣,那时候,我们居住的小鲍岛只有辽宁路有二个“敬城文具店”,门头很小,不过二十平方米的样子,两个门市部距离不过100米,但是商品很少,真正的买文具还是要到中山路,那也就是去我们童年的街里了。
“街里”在我的记忆里是豪华的,到处是高楼大厦,国货公司,第一百货商店,妇女儿童商店,环球文具店,亨德利钟表眼镜店,红波家电,让您逛不过来的百货商店,看不完那琳琅满目的商品。至于那高大的青岛饭店,古香古色的春和楼大酒店,谷香村,劈柴院小吃街那是我们普通百姓的孩子想涉及也不敢涉及的地方。
中山路的建设银行和外贸食品大楼的建筑是我童年最感到震撼和仰慕的,那高大的石柱,门楼的石雕富丽堂皇,高大肃穆,门前雌牙冽嘴的一对石头狮子总让我想起童话中那会说话的有求必应的石狮子。
童年的时候想去“街里”总想让父亲带我到天德塘洗澡,因为那里有电梯上下。放衣服有更衣橱,而高密路的中华池,益都路的华新池却都没有更衣橱,而是用一个大网兜,把衣服装进去后,服务员用长秆子把网兜挂在墙顶部的管子上,管子上有许多钩子,墙上按照顺序写着编号,网兜上挂着牌子。每次在天德塘洗澡结束父亲就带我去国货公司,再享受那国货公司坐电梯的味道,那感觉可是美了,尤其回到家中,和邻居的孩子们讲述起街里的繁华,电梯的魅力,小伙伴们都听入了迷。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山路的新华书店是我光顾最多的地方,那时侯,中山路有三处新华书店,另外高密路有一个外文书店和图书批发部,我去这里买书,主要的是看书,家中生活困难因为买书买不起,就因为看书,和书店的许多售货员都交上了朋友,他们总是询问我要看什么书,然后帮我寻找。我的许多星期天经常是在书店度过的,许多知识也是在那里获得,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用几个月午饭积累下的几毛零钱在那里购得的一本毛主席诗词,如获至宝,每天诵读,竟然在1965年就全书背过,记得老师在讲述课文中毛主席诗词的时候,让我站起来朗读,我竟然没有那课本背诵,让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到吃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山路成了造反派游行,撒传单贴广告,贴大字报,演讲的地方,那时侯,学校停课,我去街里新华书店看书也有了时间,每天步行1个小时往返中山路看书,看热闹。那时候由于街道拥挤,中山路的电车,汽车基本跑不动,比步行还慢,上下车是没有买车票的,售票员也不管。
我是1968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去农村插队做农民的,谁知在1973年我又从农村分回到青岛,竟然分到“街里”中山路的服务业工作。每天的服务接待工作让我结识了许多商店的朋友,最值得炫耀的是中山路的各大饭店,象青岛饭店的尹泉,徐一青,邓忠,李大中,春和楼的牛经理,孙桂琴书记,前卫旅社的马绪光等等,只要走到他们店,肯定会得到他们的盛情款待,最少也要吃饭店的工作餐。哪个年代,能吃一顿饱饭就不容易了,下馆子,喝啤酒那是一般老百姓不敢奢望的!
1975年,商业局在青岛饭店地下室办了一个大型的阶级教育展览会,当时有公司政治部的方瑞启部长直接抓这项任务,我被委派做文字编辑,那个展览会分六个展室,从青岛建市,德国殖民者,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到旧社会各个店的历史,新旧社会的对比都系统的做了介绍,展览会举办的很成功,那是我编辑文字的第一个展览会。
在70年代,天主教堂在文革中已经被破坏,高大的铜制十字架被造反派取下送到炼钢厂化掉,里面的设施也被破坏,它的房产被服装一厂和仪表局用来做厂房,我与服装一厂的工会主席杜增刚交往不错,经常跟他走进那些还有过去教堂遗迹的房间厅堂,叹息那些超人的艺术被破坏,这时,好象听见黑暗中那些神甫修女还在轻轻叹息。
在靠近广西路的位置,有青岛市南文化馆设置的诗画廊橱窗,当时编辑诗画廊橱窗的是吕铭康老师,我经常去投稿,每当橱窗里展出我的作品,心里哪个甜蜜,不亚如现在发表了一篇散文和小说。吕铭康今年虽然已经年届70岁了,还精神抖擞的在文坛耕耘,出版了好多文学作品,是青岛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值得我们敬重的人。
在中山路和德县路拐角,有一个乐口福饭店,那是饮食服务学校的实习饭店,记得有一个负责实习的教师叫董书山,由于我们都属于服务业,所以经常去麻烦他,让他请吃个大卤面,肉片面也是一件乐事。现在董书山是酒店管理学院的老教授了!
亨德利钟表眼镜店是个百年老店,那里的郑师傅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他,他也经常免费帮我给手表擦油,并帮我给朋友购买了一块上海表,在七十年代,买手表要凭票的啊!后来我才得知,郑师傅的父亲是亨德利钟表眼镜店的创始人,我不由的对郑师傅肃然起敬起来,那么大的家业,那么精湛的修表技术,竟然没有一点架子。对于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是满面笑容,虽然我们又几十年没有见面了,但那和蔼可亲的形象至今难忘!
天真照相馆是我们青岛饮食公司的下属店,在学生时代我们都为能在天真照相馆照一张相片而自豪,我的结婚照片就是在那里拍照的,为了体现照顾,老同学李正始免费给我的结婚照片涂上彩色,三十多年了,那张彩色的结婚照至今珍藏在相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