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红枫林的琴声》(16)

//m.zimplifyit.com 2013年05月03日16: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在中山路与四方路拐角、新亚旅行社的对面,有一个闻名全市的小屋,面积仅仅十个平方米,却是青岛市资格最老的邮票老板的营业处,许许多多的集邮爱好人士都是从这里起家,发迹的。我的童年也在这里积攒下几百套邮票,至今还在抽屉里躺着呢!

  中山路两侧的梧桐树很有特点,由于马路上要跑汽车,所以园林工人不断修剪那些神向马路的枝子,梧桐树就在人行道上空拼命繁殖,所以童年的中山路不用担心太阳暴晒,下雨浇身,但是在80年代,市政府要搞步行街,竟然把中山路这些具有灵气的百年老树全部伐光,中山路在哭泣,百年老树在哭泣,树没有了,中山路的繁华也没有了,原来最繁华的中山路已经不繁华了,取而代之的繁华是台东商业街和东部商业区。

  中山路的天府酒家就是原来的前卫旅社饭店,在70年代我受公司委派去那里布置阶级教育展览室,和当时的孙书记,马绪光经理交往深厚,旁边的工艺美术商店是我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因为那里的商品最能代表青岛的风貌,尤其是贝壳产品那是闻名全国,享誉全世界的,据说,在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那里曾经是青岛市历史最早的影剧院之一。

  中山路与冠县路交接是饮食服务业的省先进单位新港饭店,那里的李书记和张经理虽然已经快退休了,每天却和工人们在一起劳动,他们的卫生确实做到一尘不染,做出的饭菜可以放心的吃。我在那里进行宣传教育的日子每天和张经理交谈,确实感到了他们的为人就是现代版的雷锋。

  “街里”的繁华带动了周遍地区的繁荣,后来的市场三路百货大楼,农贸市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四方路农贸市场等在70年代到80年代都繁荣了整个“街里”!

  但是街里的伐树却终止了这个地区的繁荣,由于我工作调动到市北,也很少到街里去溜达了,有时候乘电车经过中山路看到的是一片冷清和萧条现象,也许、现任领导觉察到萧条的根源,在中山路两侧开始植树,中山路又有了绿色,我似乎感到有一种青春的力量在增长,在蓬勃兴起了。我衷心祝愿我们童年的“街里”焕发青春,再次成为青岛商业的龙头。

  常回家看看

  

  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收到了儿子从北京打来的报喜电话,他媳妇顺利生了个“千金”,喜悦的泪水滚落我的脸面,大人孩子都平安就好,今年,儿子已经跨入而立之年了,是应该担当起成家立业抚育子女的责任了。从今天开始,我和妻子也当爷爷、奶奶了。

  秋风簌簌,勾起了我的无限暇思,儿子去北京学习工作八年了,大学本科毕业后,考虑到回到青岛地区就业机会比较窄,儿子学习的专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单位,就暂时没有让儿子回家乡就业,记得儿子去北京的时候曾经说:“我到北京上学,毕业后赚钱养活您们二老,把爸爸妈妈接到北京居住享福”!转眼间八年过去了,虽然儿子还是靠打工赚取那微薄的薪水。现在,有了孩子,又增加了一份抚养孩子的责任。但是,也是成家立业的人了。

  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的一生几乎全部住在青岛市北区吉林路有42户居民的大杂院一间16平方米的平房里,一个吊铺,两张床,扶养了我们五个孩子和养活着老奶奶,老奶奶在一九六零年自然灾害中因为饥饿,疾病交加,带着满腹的心事离开了我们,儿女们长大,就业,结婚都走出大院,只有父母却一辈子生活在哪个16平方的天地里,没有等到儿女们的尽孝,也没有等到旧城改造住新房也就先后离开了人世。

  记得我在上学时候老师让我们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曾经在作文里下过决心,长大成人立志当个工程师,为祖国建设设计好多好多高楼大厦,让爸爸妈妈住上我设计的新房,建设宏伟的桥梁,跨越大海的大桥。教我们小学语文的曹剑秋老师很欣赏这篇作文,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市重点学校——海大附中,但是,文革荒废了我的学业,时代把我抛向了广阔天地插队农村,当我把青春贡献给黑色的土地回到城市,我又被安排在商业部门做最普通的服务工作。从21元月工资到34.5元的工资竟然持续了将近20年。每当发了工资,首先想到的是,给爸爸妈妈买点什么?在那个年代,买条巴鱼,买只烧鸡,买瓶酒就能让老人感到满足,高兴!乐得嘴巴都合不上。妈妈最喜欢《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我们五个兄弟姐妹都长大成人离开了家,老人都盼望我们经常回家看看,所以在我们回家的时候妈妈就唱《常回家看看》给我们听,我经常为听到妈妈唱这首歌而热泪盈眶。

  记得我插队农村的第二年,天大旱,虫灾,蝗灾让粮食减产,我们知青整劳力一年只分到40斤小麦,七月挂锄的时候,我背着二十瓣嫩玉米回到家看望,正是文革时期,爸爸由于知识太多被下放到车间劳动,我的三个弟弟全部缀学在家,每人24斤供应粮根本就不够吃的,那时又没有现在这么多副食品,只得去买高价粮食,我的来家探望使母亲为孩子们的吃饱饭夜不能眠,我仅仅住了7天就赶快往回跑,妈妈看留不住我,就买了2斤青岛钙奶饼干追我到火车站,给我装进空空的书包。那天,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小雨,妈妈的泪水在流,我的泪水也在流。

  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我在农村坚持每天出勤,丰收季节白天上坡干活,晚上在地头看坡,两个坟头之间放点麦草,两侧用麦秸草斜支,搭一个小棚,然后就睡在里面,多赚工分2分,那时我们队里的分值是6分钱,也就是一个夜班能补贴1角2分钱。就这样拼命的劳动,我年底的收入也是知青当中收入最高的。后来,我被推荐当了民办教师,每月有4元的工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我就把钱攥着,春节带给妈妈,让她买高价粮给弟弟们吃。还用分到的地瓜干换好多的白酒带给喜欢喝酒的爸爸。记得那时爸爸患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浮肿,心跳间歇,但是还是每天坚持上班,一直到70岁才休息,但是仅仅休息了3年多,在74岁那年,他离开了我们。仅仅相隔10年,妈妈在2003年也离开了我们,他们没有享受一天清福。为此我始终在谴责自己。谴责自己的平膺无能。所以说孝敬父母不能等:现在有许多青年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给爸爸妈妈买大房子,还带着爸爸妈妈旅游,游完国内,游国外,让他们在有生之年潇洒快乐!我说:时间是不等人的。母亲节的时候,你买条鱼,买点老人爱吃的东西,亲自给母亲送去,母亲的眼睛里也会含着泪的。做父母的太容易满足了,《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写得太好了,写出了爸爸妈妈对儿女温暖的渴求!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清明节哪天,我和大姐,兄弟们去给父母扫墓,看到那白色的大理石墓碑下父母安静地躺在那里,泪如泉涌。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人的生命之短暂,犹如茫茫太空里划过的一颗流星,生命太短暂,逝者如斯夫;转眼间,我们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生命从诞生到消失,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庸庸,都离不开自然现象,跟随地球的转动而度过一生。”我当然不予否认。然而,在人类生命的进程中不也有许多的生命令人生出许多的遐想与感动?

  最近,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大学生突然患了尿毒症,生命垂危,需要换肾才能延续生命,在社会上配型无望的情况下,他母亲毅然的把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儿子。这是多么崇高的母爱。在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救援人员抢救出一个年轻的母亲,她虽然已经死去,但是她怀里的婴儿却由于她用身体挡住了混凝土,活了下来。看到这些故事,我流泪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再为吃饱饭而担心操劳了,现在需要关心的是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就是住房,我们也都比父母那一辈的住房条件好了多少倍。儿女们在从事社会劳动的竞争中,时间紧张,我们都已经退休了,能帮帮他们也是正常的亲情关爱。但是,我还要对自己的儿子,对天下儿女说一声:常回家看看!

  蝉鸣声声

  俗话说:热在中伏,阴历六月,是青岛最热的日子了,坐在电脑前,听着窗外梧桐树上传来的蝉鸣,感到天气格外闷热,却也想起童年时代暑假上贮水山捉“知了”的趣事,是啊!光阴似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

  我的童年住在贮水山下的吉林路,开门就可以上山,每到周末和暑假的时光,贮水山就是我童年乐园。

  贮水山的樱花路,荷花湾,儿童乐园,百级石梯,山顶的炮台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到了夏天,到山上捉知了却又是我的另一番乐趣。

  蝉(知了)鸣声声的日子,我和弟弟准备了长长的竹竿,用口罩布把面粉包起来在水里洗,留下面筋,把面筋放在竹竿顶上,悄悄地走近知了欢唱的树下,用面筋把“知了”粘了下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