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海泊河的水源主要发源于浮山北麓,太平山,错百岭等地,是一条注入胶州湾的间歇性河流。记得在我们童年的时候,经常看到大雨后的太平山东侧,山洪从山沟倾泻而下,流进仲家洼的河道,洪水浩浩荡荡从河道向海泊河流去,现今的宝应路、北仲一路就是旧河道遗址,不过已经成为暗渠,暗渠仍然起着重要的排水作用,它穿越南仲家洼、东仲家洼、北仲家洼、延吉路,沿洮南路南段北流,半环绕太平镇,紧依和兴路拐弯向东北流去。浮山,错百岭的山水也是穿越现今的绍兴路、吳兴路,于连云港路口处和来自辽源路的主流会合。如此进入海泊河,我们许多文友把海泊河称为市区的“母亲河”,是恰如其分的。
在冬天季节,海泊河道中河滩裸露,但仍有潺潺细流。到了夏季,大雨过后,水位激增猛长,很快高达河堤平面。那时,河水汹湧翻滚着浪花奔腾入海。记得在2000年,在改造帆布厂厂区的施工中,我们发现了太平山上下来的暗渠,水势很大,暗渠用水泥灌注,穿过延安三路地下,直通宝应路的河道。
解放后,为了发展经济,海泊河两岸开办了许多工厂,从东吴家村的电冰柜厂,沙发厂,日用化工厂,建材一厂、钢球厂、元珠笔厂、到吴家村污西染严重的人民印刷厂、人民造纸厂、电镀厂、四方橡胶制品厂、还有模型厂、环境卫生修理厂、第二絲织厂、压铸厂、水箱厂等企业。这些企业排放的污水散发着难闻的臭气向大海流去。遇上阴雨天,海泊河两岸的居民根本没有办法开窗,就是关窗,也阻挡不住那海泊河污水的阵阵臭气。正象许多诗人所写的那样:“散发着毒气的污水流进妈妈的港湾,我们的母亲河、海泊河在哭泣”!
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海泊河流域,青岛市人民政府多次发动植树造林运动,使海泊河下游的林地初具规模。1952年,以海泊河畔的阳本染织厂为主捐资建设公园,始称“阳本公园”。自1956年至80年代,青岛市人民政府多次对公园进行建设,先后建成了温室、长廊、建动物笼舍、厕所等公共设施,以及露天剧场的化妆室、演员宿舍和多种大型儿童游乐玩具。因文化活动的主题相对突出,自1984年更名为“文化公园”。
1957年,青岛市对公园进行建设,在康宁路建大门垛,定名为“海泊河公园”,由青岛的清末举人赵泮馨题写园名并刻石。主要建设项目有面积为100平方米的长廊1处、260余平方米的温室1处,园内添设了石桌、石凳。60年代建动物笼舍1座,展有猴和孔雀。70年代建成溜冰场、办公楼及职工更衣室、伙房等附属设施,以及建起园林小品“收租院”。80年代修复长廊、增建更衣室、洗澡间、托儿所、仓库等附属设施,装配多种大型儿童玩具、建成露天剧场的化妆室、演员宿舍等
1999年,青岛市政府对海泊河进行综合治理,提出开放、生态、健康的标准对公园进行改造,“拆墙透绿、还绿于民”。硬化河道15公顷;铺装道路广场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5万平方米;调整栽植乔灌木3千多株;增加地被1.6万平方米。将园区分为六个功能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游乐区、公共体育活动区、老年人安静休息区、沿河游览区和生产管理区。
新建的海泊河广场是一座具有园林特色的氧吧式广场,整个广场的绿化面积达到了三千多平方米,广场中央是一处面积达七百多平方米的大理石铺装的圆形中心广场,市民可以在上面跳舞健身。中央广场周围还分布着多个树阴广场,夏天市民可以在树阴下乘凉。
2002年,海泊河两岸绿地改造完毕并交给公园管理处进行统一管理,公园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62.6公顷,成为贯穿市区东西,连接浮山公园和胶州湾的名副其实的绿色项链和生态走廊。
海泊河是青岛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海泊河污染的治理工程在1999年拉开帷幕,2001年10月,海泊河中水回用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昔日的臭水沟变成风景河,两岸加大绿化,使海泊河焕发了青春,真正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在仲家洼,在太平镇,在吴家村,整治海泊河的工程全面打响,仲家洼的里院没有了,河道变成了暗渠,北仲和太平镇的平房变成了高楼,河道变成了享誉全市的体育街。
仲家洼,太平镇,吴家村、海泊河流域的房子升值了,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看两岸:“最美夕阳”“白领会所”“永浴爱河”“青春港湾”“民心桥”“美食舰队”、把一条古老的河赋入了新的生命。
海泊河在流淌,海泊河在欢笑。海泊河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历史,海泊河在今天焕发了青春!
横跨青岛两区的观象山
七十年代末,曾经在观象山下借住房屋一处,虽然房屋仅仅只有11个平方,却也温馨,开门见山,闲暇时沿着崎岖的小路攀登到山顶,青岛的山海美景尽收眼底,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找个小亭子,坐着花岗岩石凳,望着周围的松涛树林,闻着花香,听者鸟语,呼着新鲜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负离子,小憩一会,弹起吉他,放开歌喉。仿佛置身于神仙世界。
青岛观象山北门在市北区,南门在市南区,横跨两区,据说:在青岛市区的山丘当中,海拔79米的观象山仅高于小鱼山和观海山。这座占地约100亩的小山,在德占之前,中国百姓通常俗称之为“小石头山”观象山后来又改名为大鲍岛东山,它的海拔为79米,山势和缓,顶部平坦,花木葱葱,环境非常幽美,据记载,观象山30年代初就已为辟公园。解放后进一步植树绿化,栽花种草,铺设石砌路径和石桌石椅、凉亭、花廊等。山顶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测绘局于50年代所建的全国水准原点,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皆由此点起算。80年代中期,观象山公园被规划为开展天文气象科普教育和登高游览的活动场所。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观测天文的纪录,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古老的观象台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华夏大地共建有3座现代观象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青岛观象台就在观象山上。
德国占领初期,在山上建有储水池,俗称水道山。后因在山上建成观象台便被称为观象山。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改称“测候山”。1923年,被正式命名为观象山。“弯台观象”是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著名景观之一。观象山在1932年就被辟为观象山公园。1949年,经过植树。绿化,安上了石桌、石凳,栽种了大量的观赏树木,成为市区中心的风景点。站在观象山上极目远望,整个胶州湾内外全景尽收眼底。1984年,市政府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决定将观象山开辟为旅游登高点和开展天文气象科学普及教育的场所。现在,山上增植了雪松、黑松、紫薇,修建了四柱圆顶亭,同时还兴建了六角亭、休息室;葡萄廊、天文学气象科普室、活动室等,这样就把园林和天文科学融为一体。现在的观象山是青岛十大山头公园之一,是一处开放式公共园林。
学生时代,我们就经常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观象台旧址,也知道了许多观象台鲜为人知的故事:观象台有德式建筑两幢,一座是古堡式办公楼,一座是台长官邱。办公楼始建于1910年11月。6日,落成于1912年9月1日,是德国建筑师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设计的,当时将其命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楼主体共7层,高21.6米,全部为花岗岩石砌结构,具有巍峨、雄劲、森严等欧洲中世纪城堡建筑风格3楼内厅壁上镶有一汉白玉碑,上面是一首德文诗。该楼及石碑保护完好,为青岛市一座独具特色的德式建筑。
1958年,地磁、地震两部分移交给中国科学院。天文和气象部分仍保留在此,目前气象部分归属海军管辖,是一处军事管制区。
1949年青岛解放后,观测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接管。1952年,在山哑口处建了座石屋,屋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原点”在屋内深井中,是一铜制圆球,又称“金球”。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就是以此水准原点为基点算起的,因此它的军事意义和科学价值极高。
青岛观象台
山顶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青岛观象台是青岛最早的科研机构,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发样地之一。它于1898年由德国人创建,最初建在馆陶路1号,1905年迁至此山。当时的青岛观象台开展天文、气象、地磁、地震等观测及研究工作。1914。1922年,被日军占领。1924年,由我国著名气象学专家蒋丙然、天文学家高平子等代表中国北洋政府正式接管,从此开创了中国近代天文学事业,使青岛观象台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20世纪30年代是青岛观象台发展的辉煌时期。1931年,我国自行感设计建造的高14米、直径7.8米的弯顶天文观测室在观象山顶落成。1932年,我国引进的第一架直径32厘米天文望远镜投入使用,它标志着我国天文事业从此步入现代化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