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在观象山,还值得一提的是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1926年,青岛观象台作为我们的惟一代表应邀参加了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工作,并于1926年10月2日至11月30日对观象山东部山颠观测点进行了经度测量。测量结果,成绩优良,得到国际经度测量委员会主席的专函称赞。1933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青岛观象台再度应邀参加了第二届万国经度测量工作。这两项国际联测,均以优异的成绩为我国赢得了荣誉。为此,中国天文学会和青岛市政府于1987年在观象山顶设立了一尊“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以示纪念,碑名系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手书,为中国天文学界第一座大型纪念碑。
青岛市各个山头的文物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坏饴尽,但是观象山的文物却全部保护下来,成为教育后一代的好教材,今日的观象山公园,是我们童年的乐园,也是劳动人民游乐锻炼的乐园,老一代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青岛饭店的故事
1975年,接到上级通知,青岛商业局要利用青岛饭店地下室,开办一个旧中国的商业阶级教育展览会,用以对全商业系统的职工进行阶级教育,要我去编写各个基层店的历史,当然,接触的第一个店史就是青岛大饭店,也接触了青岛大饭店的原经理鲁寿山先生。鲁寿山先生虽然退休了,但是身体很好,也很健谈,他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了青岛饭店的历史。
青岛饭店原名叫青岛咖啡,主要经营咖啡和西餐。因为在1897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咖啡仅出现于德国人的宴会场所,其中著名的有太平路上的“亨利亲王饭店”、中山路1号的“国际俱乐部”、南海路附近的“八月胜利海滨饭店”等,此类场所出入者皆为黄发碧眼的洋人,华人仅有部分洋行买办可以进入,当时的咖啡和西餐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
随着青岛旅游业的发展,(现在的中山路)上有三家餐馆和一间咖啡馆开业,这就是“胶州饭店、F·福克特餐馆、首府饭店和凯宁果品糖品咖啡店”。 1932年希腊籍犹太人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合伙在斐迭里大街(中山路53号)开设了“青岛咖啡”店,在南海路汇泉广场设有分店。
青岛咖啡开业后,生意兴隆,前来消费喝咖啡吃西餐的多为欧洲的洋人和犹太人,那时,在中山路商圈的犹太人增加到达三百多人。在青岛的犹太人中有德国籍、美国籍、希腊籍、英国籍,但多数是无国籍,特别是苏联的那些犹太人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后逃至中国,没有护照。在青岛的犹太人国籍不同,但很团结,捐款帮助贫困的犹太人,他们还为中国水灾难民捐款、集资,在金口一路建了山东惟一的一座东正教教堂;着手筹办希伯来语学校,因“二战”爆发而未办成。犹太人在青岛的职业不同,如30年代初的德国驻青岛领事馆总领事便是犹太人,他于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后被免职。他回德国后,见到犹太人被歧视和逮捕,又重回青岛,抗日战争期间去了昆明,在西南联大执教。
这些犹太人善于理财,在1932年希腊籍犹太人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合伙在斐迭里大街(中山路53号)开设了“青岛咖啡”店,,这里就成了他们聚会,消费的家,许多犹太人会演奏乐器,有的以教授钢琴、小提琴谋生,有的在饭店、舞厅里演奏乐器。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开始与美英宣战;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等结为“轴心国”,中国与美国、英国等结为同盟国。由于希特勒歧视犹太人,大肆逮捕、屠杀犹太人,日本也开始歧视犹太人,在青岛没收了犹太人开办的青岛咖啡饭店、开了一家“兴亚讲堂”,本来想宣传所谓的“大东亚圣战”,但因无人理睬,后来改成了一家小剧场。一代京韵大鼓名家小彩舞(骆玉笙)、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及“四一剧社”等都在这里演出过。
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被逮捕后,起初,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和英、美等国犹太人和许多非犹太人最初被关在江苏路1号、3号、湖南路4号三个院落组成的集中营里,四周有持枪的日本军人站岗,以后又将他们用火车迁至了潍县集中营。二战胜利后,犹太人重回青岛,政府发还了犹太人的财产。青岛咖啡饭店的希腊籍犹太人但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不愿继续经营,,由中国人王秀臣、鲁寿山等合资买下经营,经营西餐兼中餐鲁莱,当时的“青岛咖啡”的中餐较为知名,蒋介石来青也是由青岛咖啡厨师去做菜,旧中国政要如宋子文、何思源等来青都在这里饮宴,许多名伶、明星、作家等都慕名到过这里。
解放后,青岛咖啡店实行公私合营,并于1965年更名为青岛饭店。1966年,原来的“青岛咖啡”房屋被拆除,扩建成六层楼;也就是我们举办展览会的楼。记得在我们举办展览会的版面词曾经写到,旧社会的青岛咖啡是富人的天堂,一餐普通的消费就是穷人一年的口粮。我还记得在我们编写的版面词有这样四句小诗:“灯红酒绿摆歌舞,富人笙歌穷人苦。豪门碧发通宵乐,风扫长街冻死骨。”
那时,青岛饭店经营的是大众饭菜,啤酒大碗喝,炒菜大锅菜,月月都亏损,饭菜太单一,接待的都是周边的工人和机关干部,商店的售货员。
1995年,饭店改造成为一家国际三星级涉外宾馆;档次提高了,服务质量也上去了,饭店成为饮食服务公司赚取利润的大户。
这时,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藏克家下榻青岛饭店,亲笔为青岛饭店书写了门头。
2004年3月15日下午14时18分,作为中山路改造拆迁的重点区域,青岛饭店与原瀛州旅社一并拆除改建了新的青岛饭店。
直到现在,一些从台湾回青岛,从美国来青岛寻旧探亲的人还在打听“青岛咖啡”,这些人和所有的老青岛一样,与“青岛咖啡”都有着一份难舍的情缘。我虽然在青岛饭店工作的时间仅仅是搞展览会的几个月,但是对那在中山路消失的饭店依然怀念,也同样感谢着那些对,青岛饭店做出贡献的人们!
青岛最早的澡堂——三新楼
青岛的澡堂子历史悠久,但是建设开业最早的澡堂子应该是位于市南区保定路18号的三新楼澡堂,根据老职工回忆,它的开业应该是民国元年:1912年。当时取名“三新楼”是指:“国新,店新,人新(员工和浴客)”。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当时正值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该店由黄县在青岛做买卖的丁家所开,开业的时候由当时的市长亲自剪彩,在中山路商圈经营各种买卖的老板们都出席了剪彩仪式,可说是规模宏大,气派非凡。
三新楼澡堂当时的建筑是三层楼,含雅座,官座,盆浴,盆浴高档单间,每一层楼都设有修脚,搓背,理发,吹风,推拿等,还有衣服快洗,品茶等配套服务,这种豪华的设施和服务配套在当时中山路商业圈已经属于一支独秀,因为直到几年后,由掖县王“二歪”,王化南的父亲在平度路32号开办的玉生池才开业纳客。至于博山路的天德堂,台东的新华楼,明新池,小鲍岛益都路的华新池,西镇邹县路12号的民生池,沧口德仁路的第一楼都是多年后才陆续开业的。
那时在三新楼澡堂的服务员也是分等级的,有上柜,中柜,下柜。上柜主要指“售牌,算帐,会计,把头”等,中柜指服务员和一般的接待,跑堂人员,做活的老师傅。下柜指池门挑草鞋的,做活的学徒(修脚,搓背)等,我在70年代还有幸见到了几位在三新楼做活几十年的老师傅,他们有张慧,董文耘,盛本桐等老师傅,他们的技术就是精湛,我还结识了他们的一个徒弟战永平,今年也将近70岁了,是现在青岛修脚技术最好的修脚大师。
那时侯人们看洗澡,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清洁卫生,还作为一种礼仪、一种社会公德,而共同遵守着,譬如遇到庆典,婚礼,接待朋友、会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诚和尊敬,洗澡还是与朋友消遣休闲的好去处。
到澡堂子洗澡的配套服务,搓背、敲背、修脚、按摩、推拿、拔火罐、钎脚、磨砂,还与时俱进地添加去死皮、去角质等等美容护肤的服务以及其他更深入的特殊服务,在旧社会,由于三新楼澡堂地脚位于中山路商圈,这里前来的大部分是周边商人和达官贵人,他们来这里体验的是“痛并快乐”的享受,也只是为了个人的清洁卫生,没有太多意识成份。
在旧社会的服务员没有工资,主要靠小费收入,但是小费收入并不全是职工的专利,每到年底算帐,老板占大头,上柜,中柜,下柜按照比例分成,还要包括小姐股,太太股等,真正分到职工手中的没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