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四方海水浴场,位于胶州湾内海泊河入海口处北侧,其面积较为狭小。第五海水浴场,亦称沧口海水浴场,位于胶州湾内国棉六厂西墙外,青岛磷肥厂的旁边,背靠胶济铁路。曾经的胶州湾碧波荡漾,水质清澈良好,第四和第五海水浴场也如今天岛城其它的几个浴场一样美丽。可自从建国以后,在胶州湾的东岸,也就是现在的后海区域,一大批重工业工厂建立起来,其中包括青岛钢厂,青岛碱厂和几个规模较大的国营棉纺织厂。在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比现在,因此这些工厂的许多废水废渣和白泥(碱业生产遗留的废弃物)都未经处理地直接排放到了它们附近的胶州湾里,造成了胶州湾水质的污染,再加上胶州湾与黄海相通的湾口十分狭窄,因此其自净能力很低,被污染的海水不能及时与湾外的洁净海水进行对流和交换,时间一长第四和第五浴场原本金色的沙滩变成了黑乎乎的污泥,水质也不适宜人们游泳了,因此这两个浴场便被逐渐荒废,渐渐地从青岛人的视野和记忆中消失了。记得在1973年——1980年,那时的四方,沧口海水浴场都还开放,我1973年就曾经在沧口海水浴场工作过,晚上在沧口海水浴场值班的时候,靠岸的渔民经常把他们船上的鲜鱼,螃蟹做好送给我们吃,然后我们的渔民,海水浴场的救生员一起用扑克玩起打够级的游戏。后来,我调动工作到了市南区工作,就每年夏天在第一海水浴场 与洗海澡的人们打交道了。
记得当时我们饮食服务公司的更衣室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效益,采用把服务送到企业的活动,我负责市北和四方的企业工会的送更衣证,更衣票的工作,那时的更衣证每张5角,可以洗一年,更衣票每张7分,可以洗一次。每年过了五一,发更衣证、票的工作就开始了,记得那时侯四方区企业订票的计划是这样:葡萄酒厂3000张,轻工机械厂2000张,四方电机厂1000张,红旗印刷厂2000张,人民造纸厂2000张,玛钢厂2000张,青岛造纸厂2000张,第二食品厂2000张,青岛玻璃厂3000张,晶华玻璃厂2000张,青岛沙发厂2500张,冰柜厂5000张等等,基本我走到那里,都会受到企业工会的欢迎!
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青岛人都知道青岛市区海水浴场的编号只有一、二、三、六浴场而缺少四、五浴场。曾经的第四海水浴场和第五海水浴场将永远成为历史了。
我们派送的更衣证每张5角,可以洗一年,更衣票每张7分,可以洗一次。也成为我们老一代人永远的记忆了!
在2008年为迎接青岛帆船比赛的配套项目,青岛市在规划局组织编制概念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面向全球进行工程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仅规划设计就花了近千万元人民币。为解决项目建设需要的近5亿元资金,青岛市根据经营城市的思路,确定由市政府投资拆迁安置,企业投资建设,由企业斥资1亿多元进军汇泉湾。
为达到“显山透海”的效果,南海路11号省外贸综合楼成功实施定向爆破,第一浴场更衣室等建筑物、构筑物也陆续拆除,将山、海、活动空间利用景观轴线联系起来,突出融海特点,体现青岛海滨城市特色风貌。同时整治与改造沙滩,扩大沙滩面积,延长沙滩长度,改善浴场的整体环境,提高浴场的环境容量,将第一海水浴场建成国内独特的面向大众的海滨浴场,浴场沙滩面积增加了1.5倍。
汇泉湾地区成为集体育、健身、旅游、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具有人性化、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综合性广场,以及青岛市最具吸引力的新景观广场和极具魅力的“城市客厅”。现在的第一海水浴场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海水浴场,随着胶州湾地区企业环保的改善,消失的四方海水浴场和沧口海水浴场也将回到青岛人民的身边!
殖民者在青岛市北的军事印痕:
生在市北,长在市北,对市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每一条道路都很熟悉,对市北的每一个山头都很熟悉,当然,对历史遗留在每一个山头的古代军事设施也是了如指掌。
贮水山(马鞍山)就有碉堡,有炮台,也有烽火台。什么叫烽火台,烽火台是做什么用的呢?炮台,炮台有什么作用,在青岛市和市北区又有多少呢?
根据资料记载和专家整理,在青岛市历史上就有好多的战争遗迹,最早的是在胶南的战国时期的齐长城和烽火台。
烽火台又被称为烟墩、放烟台,是古代人们发现敌人入侵,便点燃烟火用来报警的一种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我国远在周代就有了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那时边境各线上以及从边境到国都,每隔一段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接,传递警讯。秦始皇当年修筑的万里长城至今还傲然屹立,现在,我们青岛的齐长城也已经修复起一部分,上面有许多烽火台,可以供人们参观,拍照,研究当年的历史!(照片)
其实,在我们国家沿海这种烽火台是很多的,这座因为与“烟台”得名有关,而被人格外重视罢了。大家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马上得天下”的,所以非常重视国防建设,在全国的要冲之地遍设卫所,沿海要地自然也建立了卫、所、营、寨的防御体系。我国的海防是在明代才形成完整的纵深组合,海上有水师营巡逻,海岸有预警系统,沿海有重兵驻守,并可随时机动。烽火台就是“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紧邻大海的青岛和崂山地区在明代以前没有什么海防设施,自明朝洪武年间起,中国沿海从南到北不断受到倭寇来自海上的侵袭,这些强盗烧杀掳掠无恶不做,各地官府纷纷奏折上报,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青岛地区边开始修建了许多烽火台,崂山和即墨地区的暂且不说,单现在市内的烽火台就有许多,有的遗迹尚存。
青岛属于丘陵地带,山头比较多,在我们市区就有大山、双山、孤山,榉林山,贮水山、错埠岭等,在山顶最高处有修筑一个三米多高的圆锥形土台,中间约有30公分左右的凹陷,象一个大火盆,表面形状看起来有点像火山口。用来放火放烟,那就是最原始的烽火台。
根据历史记载:烽火台的制作是和修筑长城一样,是用糯米粥,粘土和碎石子层层夯砌而成,采用这种工艺和建筑材料,价格低廉而且材料容易筹集,但建起的建筑却非常坚固结实,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却不坍塌,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青岛老市区的烽火台从建设流传至今约有700年的历史了,老市北的贮水山烽火台,位于市北区北部,此山原来也叫“马鞍山” ,海拔83米的东峰与海拔73米的西峰远看状如马鞍。明代在马鞍山上建立烽火台,从此也叫烽台岭。1914年,日德开战,日本胜利。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在山上建了日本神社,即日本大庙,俗称大庙山。从地理角度看,贮水山一直是战略要地,现在大庙没有了,只有百级楼梯尚存。
在市北区东北部,有错埠岭的烽火台。根据档案馆的资料来看,建造与明代万历年间。
在湖岛村东侧,有一个烽火台尚存遗迹,它就是历史记载的孤山烽火台,孤山烽火台在湖岛村东侧。《胶澳志》记为:“孤山高与大山等,独立挺秀,故名孤山”孤山有4个山头,主峰海拔105米,人称“烟台山”。明代的墩堡就设在此处,当时派驻军队把守。
双山烽火台位于四方区正东方,《崂山县地名志》记有“双山,海拔134,3米,面积约0.57平方公里,山上植有黑松、刺槐,覆盖率约80%,是扼守小白干路与台柳路一带的制高点,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塔山烽火台,位于四方区东北方,因山形似塔而得名。清乾隆年间此地才建村,许多姓氏纷纷迁来,为祈求兴旺发达改名达山,后习称答山,民国以后演化为大山。
湛山烽火台,位于市南区,海拔83米,近代建的著名湛山寺就在这里。以前的大湛山村毛姓和小湛山村丁姓是驻守在湛山烽火台的军户后代,他们的先辈亦军亦民,有警则战,无警则耕,遇有倭寇袭扰,白日举烟,夜间举火,传递警报镇守海疆
明朝时期山东海防共设了五个卫,崂山和青岛老市区一带在明朝时期都归鳌山卫管辖。鳌山卫下辖雄崖所和浮山所,共筑烟墩(烽火台)四十二处,并配有士兵驻守。士兵驻地又称为墩堡。当时浮山所管辖有18墩堡,分别是麦岛、错埠岭、双山、塔山、翁窑、转山头、狗塔山、桃林、中村、东城、张家庄、程家庄、城阳、女姑、孤山、红石、湛山等地,领有赵家、葛家等9处军屯。这些军屯户平时种田,一旦有烽火警讯,则拿起刀枪迅速聚集起来保家护国,打击入侵的敌人。
德国占领期间在青岛修筑了许多军事工事,炮台与兵营。在市北区的主要有贮水山上的炮台,贮水山是我们童年游戏的天堂,我们每天早上爬山必须要爬到炮台,炮台和掩蔽室的铁门早已经没有了,记得在60年以前山上还有解放军站岗,不让随便上,后来部队撤走,我们每天都上去看看,有时候,小伙伴分两部分在山上达游击,山上还有许多碉堡,暗堡和防空洞,从山前一直能穿到山后。
南仲家洼炮台在云溪路12号,原来是炮台路,有2座完好的炮台,铁门尚在,现在被街道居委会当作仓库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