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4年5月总第二十三期,让我们一道走进阿舍的《阿娜河畔》。(本期主持人:虞婧 贺嘉钰)
在上山下乡的历史时期中,一批批知识青年来到边疆,为边疆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力量,他们也与原住民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情感故事……[详细]
阿舍《阿娜河畔》:回眸中的大地之歌《阿娜河畔》是阿舍的最新长篇小说,讲述了在茂盛农场的建设中,以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历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时期中,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以坚韧顽强的理想信念为边疆建设注入新的血液。[详细]
基于书写对象朴素顽强的底色,我选择了简单扎实的现实主义叙事策略,有意不去采取更多“现代性”的修辞手法,因为如果那样,会像给一位硬朗坚毅的农场建设者涂上红嘴唇那样可笑和不合时宜。也基于我对故事内外那些农场建设者们的敬意,我尽了最大努力,让小说的语言尽可能地饱含深情,以便能够匹配上他们的人生与心灵世界……[详细]
“阿娜”在维吾尔语里是“母亲”的意思,“阿娜河”是塔里木河的古称,阿舍以此作为小说名,显见她对农场的感情至深。从2016年起,她开始搜集与兵团有关的资料,农业、工业、教育、水利……她在作品中融入了阳光和风的气息,食物与水的味道,夜晚与清晨的光泽,大地与房屋的颜色。茂盛农场上发生的故事,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都浸透在她的文字中,乃至生命深处……[详细]
这些历史场景不是杜撰的,上次现场讨论的时候,与阿舍老师一样是兵团后裔的冷老师也补充说,放羊时薅羊毛打毛衣,是正常的事情。这个场景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历史的整体性,讲出了一种传承。按照小说中的线索,许寅然是老革命,当年曾在南泥湾开荒,“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毛衣是基本功。于是,兵团的历史与延安的革命史就接上了。由此也写出了《阿娜河畔》中这些人物身上的力量源泉,他们是从历史中锻造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小历史与大历史是紧密相关的。就打毛衣这个场景看,小历史的闲情与大历史的激情之间,存在意味深长的联动……[详细]
水源是农场建设的基础,开荒修渠、改造阿娜河,将土地建设成“瓜果飘香大树成荫的荒漠绿洲”,是农场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构成了整部小说及诸多人物的行动动力。农场的第一代建设者是开荒者,如明双全修水渠、建工厂,为农场的基础建设不遗余力;如成信秀作为水利专家建过大桥修过水库,阿娜河流到哪里就去过哪里。明中启和石昭美作为茂盛农场的第二代人,则是农场精神的传承者,当身边的人纷纷为了更好的前途离开农场时,二人依然坚守此地,“人跟着水走,阿娜河畔上千年的历史,一直都是这样。”即使茂盛农场从地图上消失了,但阿娜河永恒存在,它是农场建设者们的精神寄托,默默见证着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踏进同一条河流……[详细]
出于对新疆建设史和兵团史的兴趣,我翻开阿舍的小说《阿娜河畔》。作者没让人失望,第一页就用“这一天是一九五七年九月五日,只有十四个娃娃的茂盛农场子弟小学正式开学了”这样的句式,告诉我们“时间开始了”。之后就是从解放新疆到就地转业,飞快回溯了茂盛农场几位元老的生平,带出了“阿娜河畔”的历史、现实、未来:这里昔日是戈壁荒滩,如今到处是人们的欢声笑语和机器的轰鸣,未来将成为瓜果飘香的荒漠绿洲……[详细]
在阿舍的小说《阿娜河畔》中,明双全一家见证了茂盛农场的变迁。他的到来和离开,主导着一个家族的落地、率领一群人的扎根。明家是山东移民,阿娜河畔即将见证一项由外来者协同成就的伟大事业。小说细述明家三代人以不同方式参与戈壁建设的过程,明双全务农、明中启任教、石昭美行医、明千安经商、明珠学农、明丽从业财经。阿舍以明家为基点,从农商医教等多层面呈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史。小说中的明双全和明珠形成呼应,喻示着农垦人从土地出发又回归土地的命运……[详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戍边史和屯垦史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壮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几代人艰苦劳作,成功让昔日无人驻足的戈壁荒漠变成瓜果飘香的安居之地。维吾尔族作家阿舍是“兵团二代”,出生并成长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下游的军垦农场。大学毕业后,她生活在宁夏银川,但时空的阻隔并未剪断自己与故乡的血脉情缘。她曾经说过:“故乡给了一个人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成长记忆和成长经历,是一个人世界观、心灵空间和性格的塑造和养成地,是一位作家审美基因的形成地。我们在年轻时总是对远方有无限向往,但到了中年会变成脚踏实地生活在此处,不断回望往昔与故地。这时候,故乡不再只是个体的记忆和生命体验,而是承载了一方土地和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历史。”由此可见,阿舍的故乡书写在关注个体命运的同时关涉时代历史的思考。[详细]
当我们讨论一片乡土或一座城市在文学中的美学建构时,无外乎存有两种书写方式:一是将“小我”的命运变迁散布于地理空间之上,以个体在时间河流中行走之旅程,丈量地方对人的宽容、吸纳或拒斥;二是将一个个人的灵魂深埋于土地之下,以河流、山川、平原、海滨为辐辏,掘开笔下地域的深度——这往往是人类对一片土地所怀有的无边的梦境。前者在刘震云、张承志笔下,孕育出了人类智性与神思相融洽的故土;而后者为土地造梦的行为,足以让我们想起一连串独立于世的地名:马孔多,约克纳帕塔法,高密东北……[详细]
《阿娜河畔》所描绘的兵团历史长卷之长,体现在时间之长、故事之长。本书的叙事从兵团二十世纪50年代初创立到改革开放后半个多世纪,时间跨度大,通过南疆兵团茂盛农场明双全、石信秀两个家庭三代人跌宕起伏的命运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反映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巨大变化,体现几代兵团人坚守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详细]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和鼓励像章仲锷、崔道怡这样的编辑家?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详细]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