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1962年,我的大姐16岁从技校毕业就分配到青岛第二面粉厂化验室工作,我那年13岁正上初中,由于家中房子小,当时全家7口仅仅住16个平方米,那大姐就只有住在厂里单身宿舍,逢周日才能回家看看,如果遇到厂里生产紧张根本就没有办法回家休息周日。这时,母亲就让我去看看大姐。那时,面粉厂还没有盖那高大的8层楼,也没有盖那一排高大的圆圆的粮食储存库,厂里有一个篮球场,有一个少年在打篮球,经过交谈才知道,少年名字叫张文斌,他的父亲是第二面粉厂的老厂长,他的家就住在厂里,也就是化验室的楼上,他邀请我打篮球,熟悉了后又邀请我去他家坐坐,我看到他的家也只有30个平方米,一个大厂长没有房子住在厂里,这在现在看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时,张文斌在25中学上学,他说:“他们学校晚上经常有狼出没!”看来,那时在现在的八大湖地区还是很偏僻的。
由于结交了张文斌这个好朋友,使我在插队农村前经常去青岛第二面粉厂,一是看大姐,二是找好友张文斌打篮球,听他讲述那些希奇古怪的老故事和面粉厂的历史:
“第二面粉厂的前身是恒兴面粉公司,是1923年由中国商人宫世云创办,翌年9月投产,1929年年底,恒兴面粉公司第二面粉厂请友人加入资金,易名为恒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当时青岛市最大的面粉厂,1936年将面粉厂卖给中国银行,更名为中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8月日本人强买中兴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东亚制粉株式会社第二工厂,1945年10月中华民国青岛市粮政特派员办公处接收东亚制粉公司一厂、二厂,1947年6月中华民国财政委员会出资法币120亿元,由齐鲁企业公司承购东亚制粉公司各厂。翌年1月,成立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面粉厂、第二面粉厂,但因当时小麦短缺,只能给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加工面粉,一年仅开工3个月。1948年,青岛市成立第七区面粉同业公会(后改为青岛区面粉工业同业公会),加工美国“援助”小麦的有42个厂家。至1948年上半年,小麦来源断绝,各厂家在次先后停产。”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山东省人民政府生产部齐鲁公司接管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第二面粉厂,立即组织恢复生产,1950年12月,第一、第二面粉厂交青岛食品工业公司管辖,1954年3月,第一、第二面粉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并正式命名为国营青岛第一面粉厂、国营青岛第二面粉厂,1955年1月青岛市国营、公私合营面粉厂全部移交青岛市人民政府粮食局管辖后,面粉企业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保证人人有饭吃,要求制粉企业以提高出粉率为重点,大搞增产节约,由生产等级粉改为生产“八一”统粉,出粉率为81%,灰份为0.8%左右。
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库存,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的计划经济政策,并规定全国统一的面粉品种为标准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国家粮食充裕了,人民要求吃精、吃好一点。因而,1984年,面粉二厂在全国首家改造了标准粉工艺,应用“四皮、五心、三渣”12道研磨流程生产特二粉。
七十年代,面粉二厂盖起了八层车间大楼,新建了圆柱形仓库,为面粉二厂提高生产提供了保障。
1990年,更换上18台石家庄粮机厂生产的高尔菲特磨粉机,磨辊总接触长度达到36000毫米,为实现制粉工艺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并进一步改进了特二粉工艺,粉路拓长到“五皮、六心、一渣、一尾”14道研磨流程,增加了清粉机、撞击松粉机和部分光辊心磨,100公斤小麦24小时占用磨辊接长为10毫米,日处理小麦360吨。
那时,我经常听大姐说:他们厂的面粉可以放心吃,霉变麦子不允许进磨粉车间,含沙土多的麦子不允许上机,每天都要化验进厂的麦子,上机的麦子,发现问题,马上报告领导,予以处理,每天的化验记录都要认真填写,上报粮食局。我不由的想起现在我们吃的麦子有那么多的添加剂,更不用说添加那些霉变有毒的增白剂和滑石粉了。
青岛解放后40余年来,面粉二厂狠抓了企业技术进步。从50年代到70年代,标准粉的质量在全国粮食行业处于领先地位,1964年被国家粮食部命名为全国粮食战线上一面红旗。80年代在标准粉工艺的基础上,创新改造,生产出品质优良的特制二等粉,丰富了岛城人民生活, 1988年在全国粮食行业第一个被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
时代在发展,转眼间又是几十年过去了,第二面粉厂却由于企业亏损破产,现在那历史悠久的厂房已经变成了房地产商的一片片商品房矗立在辽宁路上,每当我经过那里,总想起那已经退休的大姐,聪慧健谈的张文斌,让人们放心食用的面粉。
正在消失的青岛印刷厂
座落在辽宁路的青岛印刷厂一直是小鲍岛大企业之一,在邹平路有青岛印刷厂的职工宿舍,在锦州路有青岛印刷厂的仓库,在临淄路有青岛印刷厂的车间,我的许多同学和邻居都在那个厂工作,我的邻居钟先生还是那个厂的党委书记,有这么多渊源,使我对青岛印刷厂有一个特殊的情感,最近,市北区政府已经开始对吉林路,泰山路,辽宁路,锦州路片进行拆迁,青岛印刷厂的房屋也在这个范围,使我不由的面对电脑思绪万千,回顾它的历史。
印刷业是青岛较早的现代工业之一。1900年7月,德国驻青岛当局在斐迭利大街(现中山路)和科隆大街(现湖北路)拐角处(现金属材料公司址)开办印刷所,组织印刷出版《胶澳官报》,后称《青岛官报》。1901年,广东人朱琪在青岛印刷出版了第一张中文报纸《胶州报》,这是中国人在青岛出版的首家报纸,青岛的印刷业也由此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根据档案局的资料查证:青岛印刷厂的建厂历史应该追溯到1925年,那时:民族企业家张伯祥(系山东省黄县原壁张家人)在青岛奉天路(1929年更名为辽宁路,)创办祥瑞行印务部(后更名为“祥瑞行美术印书馆”)。创办初始专印火柴商标,1927年开始,印刷业务渐次扩展,成为以胶印和石印为主的大型彩印厂,主要承印商标、月份牌、广告画、年画等,深受客户和市民百姓的欢迎。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祥瑞行印务部被查封,后被强行低价卖给日本人,成为日本人在青岛创办的《新民报》印务馆。但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先后接收了日本在青岛创办的一些印刷企业,如东洋印刷所、山东印刷株式会社(广西路52号)、大安印刷社(热河路24号)、博进社印刷所(市场二路26号)、泰东号印字局(市场一路37号)、三泰印刷所(聊城路134号)、《新民报》印务局(辽宁路214号)等计11个印刷企业,把《新民报》印务馆接受回来了。
青岛解放后,青岛的印刷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6月2日,组建于1938年的胶东新华书店印刷厂随军入城,厂址设在曹县路21号,为青岛市第一个国营印刷企业。并随之接管了正中书局青岛印刷厂(辽宁路214号)和国立山东大学印刷社(李村路63号) 1950年1月1日,山东济南实业印刷局在青岛辽宁路214号设立分厂,取名青岛实业印刷局。5月1日,该局与胶东新华书店印刷厂合并,仍称青岛实业印刷局,属济南实业印刷局。1951年1月,青岛实业印刷局更名为山东印刷公司青岛分公司,由山东省工业厅直接领导。1952年5月,山东省工业厅将青岛分公司交给青岛实业公司,改名青岛实业印刷局。7月1日,青岛实业印刷局与青岛胜利印刷厂、《青岛日报》承印所、新生印刷厂、工人印刷厂及泰山印刷厂的一部分合并为青岛实业印刷厂。合并后,拥有职工500人,大小铅印机48台、大型石印机2台、胶版机3台、压盒机3台、压凸机1台、裁纸机15台、钉书机3台。1953年,结合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印刷业实行同行业联合,新兴印刷局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印书馆、皋如书社、立成印刷局、华丰印刷局、青友印刷局实行私私合营并厂,组成私营青岛山东印刷厂。联合建厂的还有青岛建文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印刷厂、青岛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建新印刷厂、青岛光华照相制版社等私营联合企业。同年,华北烟草公司印刷组并入青岛实业印刷厂,厂区扩展到辽宁路95号。华北印刷厂和新文化用品制造总厂的福光刻字社分别于1955年的4月和12月,先后并入青岛实业印刷厂。1956年1月5日,根据国家“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青岛市轻工业局对所属私营企业全部按行业实行合营,崂山石英砂厂、公私合营华昌大印刷厂、隆记印刷局、公私合营大德记印刷局合并定名为地方国营沧口印刷厂。1月27日,青岛印刷工业公司成立,轻工局所属印刷业统归该公司领导,青岛印刷工业公司归轻工局领导。
我接触青岛印刷厂还是在七十年代,那时青岛各个区的文化馆都在街头办诗画廊,许多青岛的业余诗人把自己的诗歌都送到文化馆,由文化馆选择合格的诗歌配上画写在宣传栏里,我当时也参加了创作与投稿。沧口区文化馆负责诗画廊的白云翔老师与我商量,是否能让青岛印刷厂帮助印刷一册大家投稿的诗歌集,让书法家高小岩老师写书的名字:“祖国颂”,我欣然从命,我找了当时正在我们一个大院居住的邻居高小岩老师帮助写了书名,又把当时在青岛印刷厂工作的翟开泉(劳工处长)沙永昌(部门经理)荆振国(工会干事)找在一起,(当时他们都是车间工人)让他们帮忙,终于,在文革后的青岛第一本铅印诗歌集在青岛印刷厂出版了,没有书号,也没有版权,但是,印刷的3千册转眼就分光了。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珍藏着那本青岛印刷厂印刷的诗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