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任国桢牺牲后,陈少敏擦干眼泪继续走在奔往胜利的道路上。毛泽东曾经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沙场上,她又是一员杰出的女将。
解放后,她先后当选过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担任过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职务。
郑源兴创办的茂昌蛋业冷藏股份有限公司,以经营蛋业为主,兼营鱼肉、虾蟹、鸡鸭等其它食品,生意十分兴隆,业务不断扩展,在全国许多城市和产蛋地区如青岛、汉口、镇江、芜湖、杭州、硖石、高邮等地都设有分厂或收购站,在英国伦敦设有分公司,在德、日、荷、意、美、菲、澳大利亚设有分理处,职工近2万人。20世纪30年代,郑源兴以其在蛋业生产中的崇高声誉和巨大实力,被推为中国冰蛋业同业公会会长,公认为“中国的蛋大王”。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沦陷,日寇几次找郑源兴谈判,逼其合作,郑源兴坚决拒绝,被捕入牢。几经周折,最后以他人名义勉强应付,自己转入法租界独自经营,与之竞争。
1948年冬, 郑源兴到香港筹建分厂,次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郑源兴出于爱国热忱,从香港绕道天津返回上海,1954年又将伦敦分公司出售,把资金带回祖国,受到政府嘉奖。1955年郑源兴因脑溢血在上海去世。
青岛解放后,茂昌获得新生,一直到90年代,茂昌是青岛商业局领导下的一家中型企业,由于市场原因,现在归一家港资企业,叫青岛罐头食品厂,以冷藏、加工海洋渔业产品为主业。最近,由于房屋建造时间长,建筑陈旧老化,市政府已经拨款对这个老建筑进行修缮,让她的面貌再度焕发青春。
百年老店:青岛利群
购物到利群,吃穿用的物品那里应有尽有,这是市北区人民的共识,利群在全市十几家分店,没有一家用顾客接送车,商场总是爆满,营业额年年提高,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全家都喜欢到利群购买商品,利群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都是一流的。家中的收音机,洗衣机,甚至后来的录音机,音响,电视,冰箱,空调都是从利群百货商店买的,到我们结婚成家,家中的全部电器也是在利群百货商店购买,因为我们在那里买着放心,维修方便时间长了,不去利群老是心中缺好多东西似的。
青岛利群百货商店始建于19世纪30年代,前身为“德源泰百货店和福兴祥百货店”,在1956年的公私合营浪潮中,台东三路商业街上的名德百货、万象百货、天兴百货、裕龙绸布、三星绸布、永丰绸布、福兴泰绸布、益聚德绸布并入德源泰百货店;永昌书店、大光明眼镜店并入福兴祥百货店,1964年青岛商业主管部门将福兴祥百货店与德源泰百货店合并,正式冠名为“利群百货商店”,又将台东三路上的永信布店以及周围的一些小商铺划归利群,在台东三路有四个门市部一层为百货商店,二层居民区。
记得在利群绸布门市部的楼上有许多家住户,回家必须走利群百货商店的门,然后进后院上楼梯到二楼。我们公司的向阳照相馆也是这种格局,一楼照相营业门头,二楼有居民也有我们的办公室。
利群百货商店属于台东的老字号商业企业。1988年3月,在原利群百货商店基础上组建利群商厦股份有限公司,是青岛市第一家股份制商业企业。1994年11月5日,在位于市北区台东三路77号的商厦建成开业。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营业面积3.82万平方米(除商厦外,延安二路还设有文体用品商场和名优新商品商场)。固定资产净值2亿元。设有商厦、大酒店(拥有客房床位220个)、百货店、名优新产品商场、家电维修中心及批发中心等。集购物、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成为一个以商贸为主的多功能服务企业。有自动扶梯、中央空调、闭路监控、防盗报警、局域网络和双路供水供电等现代化设施。
商厦建筑宏伟,装饰考究,大厅为中央天井式结构,可自然采光。1至5层设双向自动电梯8部,另有楼外观光电梯2部,乘观光电梯可直达13层音乐茶座、14层绿园圆舞厅。
利群的负一楼是百姓购物的超市,那里的物资商品确实便宜,百姓的生活物资用品应有尽有,从大米,白面,挂面,豆腐,花生油到肉类食品,包括鸡,鸭,鱼,肉,还有化妆品,卫生用品,蔬菜,水果等所有的商品都比较便宜,质量还好,所以,我们周遍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约定,购物到利群,利群购物最放心。现在,连几十里路以外的群众也闻名前来,利群真正成了百姓购物的天堂。
购物到利群,几乎成了全市人民的口头禅,我和妻子乘坐乐购的班车到了四方乐购超市,却发现对面四方利群的商品在同样品种,同样质量的情况下价格便宜将近1成。
台东三路利群对面的当代商城比利群的位置,规模都宏伟,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连年亏损,只得靠租赁柜台和承包营业间过日子。
近年来,青岛利群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在不断发展前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在,组建后的青岛利群商厦股份有限公司除保持原有经营项目外,还在省内外开发多门类零售批发业务,实行商商、商工、商贸联营及联购、联销、经营和代销等多种经济活动,统一提供货源,及时反馈信息,增补销售网点,促进资金融通,发挥股份制和群体经济的优势,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经营商品4万余种,实现“高档商品精、中档商品全、低档小商品有”。利群近年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如全国百家集体商业优秀企业、全国企业形象最佳单位、青岛市财贸效益最佳企业、山东省商业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等。1997年底,利群商厦股份有限公司有职工1700余人,年销售额3.70亿元,实现利润1582万元。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岛利群商厦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全市,全省开花,新开办的四方利群,城阳利群,胶州利群,黄岛利群,莱西利群,诸诚利群,潍坊利群等二十六家商厦都以崭新的面孔,优良的商品,优质的服务给青岛,给我们的和谐社会带来更大的繁荣。
青岛饭店的故事
1975年,接到上级通知,青岛商业局要利用青岛饭店地下室,开办一个商业系统的阶级教育展览会,用以对全商业系统的职工进行阶级教育,要我去编写各个基层店的历史,当然,接触的第一个店史就是青岛大饭店,也接触了青岛大饭店的原经理鲁寿山先生。鲁寿山先生虽然退休了,但是身体很好,也很健谈,他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了青岛饭店的历史。
青岛饭店原名叫青岛咖啡,主要经营咖啡和西餐。因为在1897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咖啡仅出现于德国人的宴会场所,其中著名的有太平路上的“亨利亲王饭店”、中山路1号的“国际俱乐部”、南海路附近的“八月胜利海滨饭店”等,此类场所出入者皆为黄发碧眼的洋人,华人仅有部分洋行买办可以进入,当时的咖啡和西餐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
随着青岛旅游业的发展,(现在的中山路)上有三家餐馆和一间咖啡馆开业,这就是“胶州饭店、F·福克特餐馆、首府饭店和凯宁果品糖品咖啡店”。 1932年希腊籍犹太人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合伙在斐迭里大街(中山路53号)开设了“青岛咖啡”店,在南海路汇泉广场设有分店。
青岛咖啡开业后,生意兴隆,前来消费喝咖啡吃西餐的多为欧洲的洋人和犹太人,那时,在中山路商圈的犹太人增加到达三百多人。在青岛的犹太人中有德国籍、美国籍、希腊籍、英国籍,但多数是无国籍,特别是苏联的那些犹太人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后逃至中国,没有护照。在青岛的犹太人国籍不同,但很团结,捐款帮助贫困的犹太人,他们还为中国水灾难民捐款、集资,在金口一路建了山东惟一的一座东正教教堂;着手筹办希伯来语学校,因“二战”爆发而未办成。犹太人在青岛的职业不同,如30年代初的德国驻青岛领事馆总领事便是犹太人,他于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后被免职。他回德国后,见到犹太人被歧视和逮捕,又重回青岛,抗日战争期间去了昆明,在西南联大执教。
这些犹太人善于理财,在1932年希腊籍犹太人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合伙在斐迭里大街(中山路53号)开设了“青岛咖啡”店,,这里就成了他们聚会,消费的家,许多犹太人会演奏乐器,有的以教授钢琴、小提琴谋生,有的在饭店、舞厅里演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