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昆的头像

王昆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

报告文学
2020 08/21
分享
《禁区之门——武汉抗疫一线实录》 连载

第三章 专家“农民工”

专家“农民工”

王昆 罗义翀

2月的武汉格外的湿冷,室外风雨交加、寒气袭人。天空被黑夜笼罩着,雨依然在下,整个火神山像一片沸腾的海洋,昼夜不息!马壮看了看时间,已经夜间12点多了,他命令大家先回宾馆休息,养足精神,明天六点准时到位,自己留下等待通氧测压的最后结果。队员慢慢散去,他支撑着疲惫的身体靠在墙上,脱掉安全帽,额头的压痕还在。从接到任务到现在拼了整整一天两夜,用尽了所有的力气,看着刚刚建成的传染病房,他长舒一口气,心里盘算着还有什么准备工作没有到位,明天很快就要到了。

肚子在咕咕叫,突然想起兜里揣着一根从沈阳带来的火腿肠,囫囵的吞下,就算是顶个饱吧。他裹了裹了身上的大衣,准备蜷缩在冰冷的铁管子上,沉沉睡一会儿。“兄弟,哪个工班的,睡在这是要着凉地。”马壮被一声浓浓的河南口音惊醒,起身转出铁管子。面前站着一位50岁上下中年男人,穿着和马壮几乎同款,一身土黄迷彩服外边套着大衣,蓝色的安全帽,蓝色的医用口罩,唯一不同的两人脚上的作战靴和雨靴之分了,打眼一开就知道是个坚强敦厚的人。

还没等马壮开口,中年男人又开了腔:“俺是河南周口里,你是达哪何来哩啊?”马壮拍拍身上的泥土,整理了一下口罩,说:“大哥,你好。我是解放军沈阳联保中心来的,叫我马壮就行。”中年男子正经一愣,反复打量着马壮:“你是解放军?咦!你咋还睡在这地方呢?”马壮难为地笑着说:“明天火神山第一批患者就到了,这刚建成的传染病房还没有检测通过,我在这等着最后的结果呢。再说了,大家不也都睡在这吗。”“好家伙。俺是农民工风吹热晒里习惯了,你这大专家睡着可使不得,冻坏了身子,谁来救咱老百姓啊。”说着中年男子从背后的箱子里拿出一盒盒饭,递到马壮手里:“还没吃饭吧,快吃了暖暖身子吧。咱老百姓全靠你们了。”接过盒饭的马壮,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温暖的背后是无限的压力和信任。

从下飞机赶到火神山医院到现在已经过去36个小时了,不等安排好住处,马壮就带领100多名医护人员进入了工作状态。他们最清楚,此刻要与时间赛跑。在这期间他只是喝几口水,啃几口方便面,直到端着农民工大哥送给他的盒饭,才意识到自己有多饿。打开盒盖,吞虎咽地吃起来。还没感受到饭的温热香甜,饭盒早已空空如也。望着这即将进入战斗状态的病区,马壮刚到武汉的景象瞬间从脑海散过。

按照中央军委命令,2月2日凌晨空军出动8架大型运输机,分别从沈阳、兰州、广州、南京起飞,向武汉紧急空运795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58吨物资,上午9时30分全部抵达武汉天河机场。马壮就是沈阳联保中心100多名医院人员的其中一员。

刚进入武汉城区的时候,马壮的第一感觉是悲凉。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尽然看不到一个人,静地让人胆寒。坐在车里的马壮想起了毛主席那首诗:万户萧疏鬼唱歌。马路上只有红绿灯在寂寞地跳闪,车队孤零零的向火神山驶去。当车队经过每一片居民区的时候,都会有武汉百姓打开窗户高声呼喊:“感谢解放军,感谢你们来救我们。”

沈阳联保中心接手的是火神山感染七科,马壮任感染七科一病区的主任。火神山医院医务主任903医院院长xxx通知他,“按照军委习主席的指示,你们病区是第一个要开诊接病人的病区。”用马壮的话来讲,“当时感觉就像是电影里李云龙接任务的时候一样,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能作为火神山第一个开诊病区的负责人,这么一个光荣的任务交付到了他手里,这既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信任,更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时间太紧,任务太重。武汉火神山医院是2日上午举行的交付仪式,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和联勤保障部队副司令员白忠斌在火神山医院签署互换交接文件,标志着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与此同时,马壮和沈阳联保中心的医护人员就在飞往武汉的途中。

当真正走进火神山的时候,马壮直接就傻眼了。这里依然像个工地一样,所有挖掘机、推土机一直不停在施工,根本没有达到接诊的条件。院长将大家带到病区,临走前对马壮说:“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台子我给你搭好了,省下的就是你的事了。”马壮整理了一下着装,向院长敬了一个标志的军礼:“请首长放心,一定按时收治确诊的患者!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落实好习主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指示要求,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也请全国人民放心,在疫情面前我们誓死不退,一定护佑大家的平安和健康。”

命令已经下达,军令状已立下,不管有什么困难只有义无反顾的完成。当时整个病区有100多个医护人员,马壮把大家分成三组,一组负责现场施工,二组负责倒班轮换,三组随时做好接诊。因为病区的条件达不到感染科室标准,隔离防护措施都不到位,很多地方还在施工,如果不及时解决,一旦接诊,医护人员很容易被感染,造成新的传播。医疗设备还需要搬运和调试,呼吸机都没有安装。因为要做好随时接诊的准备,必须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休息,不能把所有人都累到,那就没有人接诊了。

负责病区施工的队长姓王,40多岁,大家都叫他王总。除夕夜春晚刚开始,一听说是要去武汉建设医院,没等饺子上桌,立马放下刚端起的碗筷,带着同村的33多个工友,火速赶到了火神山。王总对马壮说,这是国家的任务,如果整砸了,谁都担当不起,他们也是国家的罪人。有什么需要的整改的,尽管提,一定符合感染控制规定要求,大家齐心协力把第一个病区建起来。听到这里,马壮感动万分,他心里感到中国有这样的人民一定会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就这样马壮带着医护人员和施工队员在病区里干了起来。

为了有序开展好各项工作,不打乱仗,马壮和王总组织大家开了一个简短的“工地部署会”。大家围坐在病区旁的石头堆上,马壮俨然成了这工地上的“包工头”。“我们需要打破劳务分工,要进行大协作。施工队的同志,继续负责施工,尽快把需要补建的位置建起来。医院里的同志分成两组,男同志为施工队搬运施工材料,女同志负责已建设完成病区的卫生清扫。我们早一分钟将病区建好就能早一分钟救活一个病人。”马壮举起右手,高呼:“中国加油!武汉加油!”所有在场人员随声附和,他们用坚定的声音,吼出了这火神山的气概!

早一分钟将病区建好就能早一分钟救活一个病人。这句话燃起了所有人的斗志。夜晚的气温低到了零下,所有人都是在“跑”,3万多步,20多公里,脚上磨起了水泡,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彻夜鏖战。吃饭匆匆扒几口,困了就地裹紧大衣眯一会,有的人干脆倒在砖头堆上打个盹,令人泪目。一位医护人员被钢筋割伤了手指,鲜血直流,可他却根本没想停下来。他捂着压断的手指说:“不碍事,抢工期,就是抢救生命!我们要和死神抢时间。”疫情面前大家是和病魔抢夺时间的英雄,不畏生死,不计回报。寒风苦雨中,并肩战斗,与病魔竞速,与时间赛跑。

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2月3号晚上凌晨一点多钟,整个病区已经基本达标,剩下最后男更衣室从绿区经过黄区到红区的一个通道,还在加紧施工。大家站在满是泥泞的病区前,相互致谢。就在做最后验收的时候,马壮突然发现现有防护服数量满足不了接诊要求。他当机立断,启用从沈阳随队运送过来备用物资。事不宜迟,马上联系仓库送货。半小时后,卡车到了火神山医院门口,可在通往病区还有三公里的位置就没有道路了,车无法继续行驶。两卡车的物资只能靠医护人员抬到到病区了。当时男同志很少,在场的女医护人员全部上阵,三个一组、五个一队,手拉肩扛,终于把物质全部送到病区。

2月4日8点,病房正式启动负压,所用准备全部到位,到了真正接诊的时候了。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大家根本不知道病人到底是什么情况。为了保证第一次接诊不出现任何闪失,马壮要求党员先上;主任护士长先上;呼吸专科医生先上。就这样第一批患者由马壮和陈红护士长带领全部党员迎接。

9点10分,救护车沿着临时“压”出来的路,缓缓到达病区门口。因为没有路,为了能让车辆顺利进入,在每次接诊前,马壮都会带领医护人员,穿着笨重的作战靴,一脚一脚的将通往病区的路“压”出来。一共7辆救护车,一辆车上一般会有4到5个患者,如果是重症患者的话一辆车最多能有2人。看着长长的车队驶入,大家意识到真正的战争就要打响了。23名患者全部由呼吸专科医生接诊,毕竟是肺炎,呼吸医生是最专业的,马壮希望给第一批病人得到最专业的治疗。最关键的是第一时间救治重症患者,由于前期的准备充分,患者入院后呼吸机、高流量吸氧机马上就能使用。第一批患者中有4位重症患者,一入院马上就用上了高流量氧,吸上氧之后很多症状得到有效地减轻。患者们到了火神山后,感觉有救了。

在接诊第8天的时候火神山第一批7名患者治愈出院,为了欢送第一批出院的患者,医院开通了临时通道,马壮还专门组织了欢送仪式,安排了病区7名护士为患者献花。出院时,患者都非常激动,不停地感谢所有医护人员。首战告捷得到了各大媒体的集中报道,给全国人民增添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随着疫情的逐渐扩散,收治的患者越来越多,接下来的日子就越来越艰难了。马壮坚决落实党中央习主席“多收快收”的重要指示,与病魔争分夺秒。他所面对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堪称处在最危险的战场。为了保护年轻医护人员,他将最大的危险留给自己,给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由于工作强度大,每天仅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每次脱下防护服全身已被汗水浸湿,双手已肿胀发白。在重症病房得工作艰苦而繁重,他和同事们被分为7个班次,每天工作4到6个小时,为了节省防护物资,他工作时滴水不进,咬牙坚持。

在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战场上,他丝毫没有畏惧,打针送药、抽血采样、监测体征、清理弃物,不知疲惫地忙碌着,能多干一秒就坚持一秒。面对病魔,许多患者产生恐惧和自闭,给救治增加了难度。他把自己当成患者的儿子、大哥、兄弟,陪他们拉家常,带他们做康复操。渐渐地治愈患者越来越多,有一组数字是最值得骄傲的:感染七科一病区是整个火神山医院收治病人最多的病区,共260名,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

马壮和感染七科一病区的全部医护人员是第一批支援武汉的,也是最后撤出的人。两个月十五天,他们坚持到把最后一批病人送走,见证了火神山医院从建成到关闭。如果说火神山是“生命之舟”,马壮这位火神山医院的专家“农民工”,用微弱的一束光照亮着生命的路途,用汗水和泪水、坚韧与奉献,汇集成如海一般深沉的磅礴力量,用实际行动见证“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

【主人公简介:马壮,北部战区总医院全军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辽宁名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分会委员,全军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危重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等杂志的编委,《国际呼吸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等杂志审稿人。以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科技二等奖2项。】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