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说人家讨厌,肯定不会用“哎呀,真讨厌”,这么肉麻而又过时的话了,而是“嫩真各样人,恶人毛,老流求”等。
说脚臭,就说:决(脚)木丫子味太熏银了,尤其是对中国足球队的评价:决(脚)木丫子味太熏银了,把“时气”熏末有了。
有许多中年妇女对那些不洗脚散发臭气的小孩说:嫩快赶上中国足球队员了。
小时候忙活作业到晚上弄么晚,就快且(躺)下了,俺娘说:往脑子上抹点风油精,“熏凉熏凉”。
。青岛足球队训练,门将开球。不过半场。有个队友就急了句朝门将来了句:你个“雀鼓”(不长眼)?木看到我们都站哪来?
青岛人有个讲究:作为一个男人出门在外,手不能乱抓嚓,,眼不能乱挖乎人。就是指男人出门要有气派,作风要正,手要老实,眼睛不斜视。
乒乓球凹进去,我们青岛人叫乒乓球瘪约了,
手工做的衣橱两边不一样高,我们叫活干“漂偏”了。
有麦子磨的白面加水做的稀饭?叫噶哒汤(疙瘩汤,
我们的奶奶都叫沽喳汤。沽喳汤可以加盐,也可以加菜,肉末等,很好喝。
吃水饺在我们青岛的老人都叫吃沽喳,也不知道沽喳到底是代表饺子的名称多少年,现在很少听见了。
原来烧大锅底做饭拉风箱都喊“拉风险”。
壁虎的青岛名称是马蛇子,蟋蟀叫土吒。
水缸叫瓮,收音机叫戏匣子,火柴叫洋火。
中午睡觉:“困晌觉,打个囤”,
小时候写作业叫忙活作业,躺下睡觉叫“茄下困觉”。记得俺娘说:往脑子上抹点风油精“,熏凉熏凉”!
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在我们青岛的叫法很歹毒,“带起带”,甚至直接就是“带带”, 歹毒是很厉害的意思。
记得有一首儿童歌曲,歌词是这样:“米到到到发米来,来到七到来叨叨,倒霉 活该,谁让嫩和大曼跳舞来”!“大曼”是成熟的姑娘
青岛人好在街头树下打扑克,6个人围坐在一起打够级,如果吵起架来,坐在屁股下的马扎子成了最好的武器,经常出现被马扎子打的头破血流的现象,这时候打人者经常手举马扎子高喊:“我害死嫩,”“砍死嫩”,夏天在大庙山,经常看到有老汉捂着头跑到附近的市北区医院急诊包扎头,原因是多嘴被马扎子打的!
孩童们看到人家剃个光头,一起喊:“马蛋虎,开茶炉,一分钱,倒一壶,大曼来了倒两壶”。
还有许多青岛方言:如:物件坏了叫“物件踢蹬了”, 修理=扎固 ,烦人=误银,摔倒=卡倒 ,我们=俺 ,烦人=各样银 ,我教育你=我周里你 ,自行车=脚踏车子,暖和=恼火 ,休息=歇着 ,恶心=倚赖,白痴=表子,什么=剩莫,
别玩了=白闹了,即墨=即密 ,酵母=引子 ,下午=过午,太阳——日头 ,找个女朋友=嘎拉个小曼,膝盖=波洛盖,疙瘩汤=谷扎汤,我的儿子=俺乐,小姑娘真惹人喜爱=小曼真稀罕人,聊天——拉呱,别傻了=白表了,
中午了,您饿了吗?=上天了,嫩饥不饥困? 你就折腾吧!=嫩就作吧!,吆喝什么=虚活啥?
地方=地场,你能怎么样=怎木地? 烟囱=福台,昨天=夜来,下午=过晌,上午=头晌,
占地方=占埝,左撇子=左吧来子,讲故事=说瞎话儿,劝酒=秧几 ,炫耀=片龙、亮摆、抖擞、爹歇 , 弟兄=伙结
,受惊后的脸色=煞白,流口水=拉拉吃水儿 ,哎呀=安阳来, 以为=寻思,散步=溜达溜达 ,吃惊=斗眼儿了 ,相好的=嘎伙,毛毛虫=吧唧毛子 ,枕头=豆枕,衣服=衣裳, 栈桥沿海一带=前海沿儿,小卖部=小铺等等,许多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青岛话虽然已经有百年历史,但是那些方言却带着浓浓的乡音,表达着青岛的乡情,追述着青岛的历史!
青岛市过年吃饺子的风俗
出生在青岛,长在市北,感触最深的是年三十晚上吃饺子的风俗了,因为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家家户户必须压迫吃的年夜饭,当然,这顿年夜饭也是因为时代不同也有不同的变化。
综观中华饮食文化,饺子是我国北方人民过年必须吃的美食,饺子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种说法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也许根据这样许多的传说,过年过节饺子成为不可缺少的食品,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过年过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家中来客人也包饺子显得尊重客人。周日以及节庆吃饺子更是成为一种传统习惯。
据记载:远在三国时期的饺子就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相似,到南北朝时,饺子却被称为馄饨,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奇怪的是:68年我插队潍坊农村,潍坊农村那里的乡亲们也称包饺子为包扁食。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但是,在我们青岛的市北区,我们的老人大部分称水饺为:“鼓渣,”经考证,在我省的胶州,高密,诸城,即墨一带的老人现在还是称饺子为“鼓渣”。看来,青岛是个移民城市,象我们小鲍岛的各个居民大院,大部分是来自胶州,高密,诸城,即墨一带的农民,他们的风俗习惯并没有全部改变。
百姓过年过节要“招财进宝”,饺子形如元宝,饺子有馅,象征着时候丰富多财,这也是人们利用饺子寄托自己新的一年财运旺盛!
我们市北的百姓包饺子,在婚庆的风俗中,女方家必须用饺子招待男方,把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让吃到花生的寓意要花着生孩子,生了男孩再生女孩,吃到枣和栗子寓意早生贵子,充满吉祥的意思。
在大年夜,我们家经常把硬币包进饺子里,谁吃到硬币,来年会财源滚滚,现场可以拿一个从饺子里吃出的硬币换爸爸的一角钱红包。为了赚取爸爸的一角钱红包,我们孩子们都放开了肚子,吃的饱饱的。我们在大年夜都能获得一元左右的红包收入。现在才懂,硬币很不卫生,上面布满了各种细菌,铝还是疏松剂,吃后容易引起老年性痴呆,但是那时候人们都不懂,而父母换硬币是让孩子们多吃一些饺子!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因为麦子减产,白面过年供应,全月每人只供应2——3斤面粉,
妈妈就在面粉里掺了玉米面,地瓜面包饺子,饺子包好后先蒸后煮,饺子皮老厚,不然就成了甜沫了,但是,我们吃得也是香甜无比,因为每人只能分到一碗,7个粗粮饺子。
往事不堪回首,1968年12月,我们插队农村,村委招待我们的第一顿饭就是饺子,他们那里叫“扁食”,称取暖用的炉子为“憋拉器”,用炉子煮的“扁食”皮厚馅少,但是这样的饺子也只是在腊月三十大年夜吃第二次,以后就是地瓜干和地瓜面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