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中国的神话洞天地
四方有海云庵,有糖球会,有民俗馆,有海泊河,有胜利桥,还有一个全国闻名的十大景观:中国神话洞。
四方区的面积很大,有山,有水,百姓淳朴,所以在百姓中流传的神话故事格外多,记得在90年代初,位于四方的中国神话洞对外开业纳客了,那前来参观的人群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旅行社都把来青岛参观神话洞列入计划,凡是参观过四方中国神话洞的游客感慨:如此大的工程确实泓扬了中国历史,古老的文明,宗教文化,是一项全国不可多得的民心工程。
青岛四方中国神话洞位于青岛市四方区南山公园地下,是利用人防工程建造的旅游景观,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室内展区也将近一万平方米,洞内神像肃穆而立,浮雕栩栩如生。所有表现的故事来自民间传说,情节让前来参观的游人感动动情。看那神话洞内宽敞雄浑,气势恢宏,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竟然还是盛夏避署的最佳去处。
四方中国神话洞于1991年10月对外纳客,是当时国内第一座建筑规模宏大的迷宫式地下旅游人文景观。开业前三年,神话洞收入超过1200万,平均每天进账达1万多元。1992年,神话洞被评为“青岛市十大涉外旅游景观”之一,曾作为与青岛的著名景观:“一洞”与“一山(崂山)”、“一海(前海一线)”相提并论。
这座曾经是国内第一座建筑规模宏大,内容法浩繁,工艺精细的迷宫式地下旅游文化景观,在全国屡次旅游景点评比中,被评为青岛市十大景观之一。
四方中国神话洞从辉煌巨大的民族文化宝库中精选了近百个神话故事,将300多个各俱形态的人物置放于近百个场景中,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神话中各种艺术形象,向现代人展现了一片扑朔迷离,梦幻般的神话世界。
许多从北京来的国家领导和全国各地的省市领导参观了了这个神仙洞府,都为这个景观的创意和效果而赞叹,朱穆之同志看后为神话洞题词“忘了人间”。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游览后欣然题写五言诗一首:“游罢神话洞,温故又知新。春秋真大业,天上人间境。”
青岛市各个学校的学生也在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前往参观,有许多小学生参观过神话洞,回到学校和家中竟然能讲出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起到了课本不可替代的实物教学作用。
我很佩服四方区政府的开拓创新精神,虽然从1995年开始由于经费原因,神话洞的旅游开始萧条,但是,这个项目的潜力仍然是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神话来自民间,神话来自人民。假如把神话项目和民间传统集会结合,那发展的空间和力量将是不可估量的。
我家的许多亲人住在海云庵,从小在四方长大。身为四方人,渴望着四方区的繁荣昌盛,也盼望着四方区的中国神话洞再次焕发青春,继续为四方人民作出贡献!
青岛的运煤码头:石炭线
青岛的8号码头,过去俗称:“石炭线”,在我们的儿童时代,许多人多读为“十三线,”实际上是“石炭线”,是青岛市运煤的一条铁路交通线,货场,解放后在1980年改变为青岛港集装箱公司。“石炭线”属于8号码头。现在统属港务局的大港公司。
哪个年代,青岛的企业锅炉都烧煤炭,老百姓家家生炉子做饭,因此煤炭运输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由于青岛丘陵,上坡下崖,那时候机动车很少,运货主要靠“地排车”一人拉一车,一般载一千斤,平路没有问题,遇到上坡就拉不动,要靠雇人“拉崖儿”或两人“盘”车,因此,各个煤店和企业都有地排车和专业运输人员运输煤炭。
我的童年时代由于家庭子女都比较多,大部分都到青海路附近的陡坡前拉崖,闲暇时间也到“石炭线”那里的海边去挖蛤蜊,到火车道轨上磨小锯条,(当磁铁用)捡石英石,到码头洗海澡,钓鱼。记得有一次我家邻居的几个少年他们坐船钓鱼,突然遇到大风,船飘向深海,幸亏被5号码头的海军叔叔发现后派出快艇把他们营救回来。
进入80年代,港务局成立青岛港集装箱公司,“石炭线”转移到“新的货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时候“石炭线”卸煤的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原来,运煤的火车一到,许多光着膀子的工人跳上火车,(解放前称:煤黑子,)用铁锨卸车,一个车皮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用上机械化卸煤了,一个列车装满煤炭的车皮没有见粉尘,没有见光膀子的工人,只是传送带在动,机器在转,无论是矿石粉或者是煤炭转眼间卸的干干净净。
当时“石炭线”到市里运煤大都要走两条路,一是从四方杭州路、经孟庄路,过昌乐路后走整条青海路。二是由普集路过铁路,经新疆路、冠县路,到莘县路西行或由河北路、山西路过铁路南行。当走到孟庄路,华阳支路,利津路,热河路,等上崖处都得雇人拉崖。
由于青海路离“石炭线”货场近,又是来“石炭线”运煤炭的大车的必经之路,所以,那时的青海路是旧社会最地层人们聚集的地方。
在哪个时代,青海路饭店附近上有“人市”,用工单位每天到这里雇佣“卯子工”,就是干一天算一天的临时工,大多数是只凭力气不须技术的壮工。清晨人群聚集,用人单位来挑选。码头装卸工是需求最多的,所以打“卯子工”的就近住在青海路上开的临时马车店的大炕,一个人一个半头砖当枕头。现在,许多装饰材料市场门前有许多工人在靠活,实际上也是现在的自由的劳务市场。
那个年代有一个谚语:“五子行业下九流,低三下四难抬头,活者难以进族谱,死去祖坟都不收。”这实际就是对旧社会码头工人穷困地位的写照!
在哪个时代,在现在的青海路饭店附近“人市”的许多工人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石炭线”装货和卸煤炭,全身黝黑,到夏天中午时分,汗水在脸上流,把煤粉冲成小沟。他们吃得是橡子面窝窝头,咸菜,喝得也是生水,讨碗面条汤。很少有人能去饭店吃一碗清汤面条,因为赚的钱太少,还要养家糊口。
青岛建制港口120年来,城市因港口的发展不断扩展、提升、繁荣。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世界第七大港口、世界第八大集装箱枢纽港……青岛港,这座现代化的世界大港提升着青岛的国际地位。码头工人许振超——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更成为了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
现在“石炭线”的青岛港集装箱公司大部分现在已经搬到黄岛码头,腾出的地方现在是一片绿化花园,青岛港大港公司的一个集装箱分公司还在那里办公,原来的煤粉飞扬的现象再也见不到了,就是到黄岛的矿石码头,我们看到今天的散装矿石和煤炭的码头,起初以为一个日装卸几十万吨的码头一定会尘土飞扬吧?错了,竟然一尘不染,不是亲眼见到绝对不会使人相信。我们看到现场一艘20万吨的铁矿石巨轮正在卸船,三台大机器一刻不停地作业,一抓斗就是62吨相当于一个列车车皮,卸下的矿石通过6.9公里的传送带送到花园式的货场。这儿可以停靠全球任何大型的货船,全国六分之五的进口散装矿石、煤炭从这儿延伸到全国各地……
就这样,今日青岛港空中不见扬尘。整洁,绿化有序,到处一片优美环境。工人们每天穿着整齐的工作服,下班回家先洗澡,穿的西装,上下班班车接送,职工食堂里,饭菜可口,有荤有素,我们看到了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也和工人们在一起吃饭,一起谈笑,昔日的码头工人彻底翻身做了主人,走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部分:漫谈青岛的街巷里院
体育街的前生是条河
青岛体育街的前生是条河,一条流淌百年的臭水河。这条河发源于青岛的太平山,这条河从1898年由章高元派人修坝筑堤开始修建,德国人侵略青岛后又重新设计规划建成,把那台东一路到台东八路的大水湾的水流截住,水湾消失了,那湾底空地变成了房屋街道和繁华的商业街。那条河从山上的暗渠到山下的明渠,承担着战争的坑道运兵掩体,泻流洪水的宽阔河道,河水流经现在的延安路,仲家洼,太平镇等地到达海泊河入海,历经百年后,由于战乱和缺乏统一管理,两岸住户不断地增加,解放后两岸工厂也不断地开办,如:延安三路的女士香摈厂,工具二厂,台东纸制品厂,帆布厂,蓄电池厂,钢板弹簧厂,锚链厂,空压机,手表厂,刺绣厂,台东豆腐社,内燃机厂,床单厂,模型厂,压铸厂,水箱厂,电镀厂,铝制品厂,自行车链条厂,第三染织厂,床单厂等等二十多家企业,那企业产生的污水源源不断的流向这条河,污水,电镀的毒水都流进小河里。小河变成了一条臭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