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21)

//m.zimplifyit.com 2013年05月06日14: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看到胜利电影院已经被拆除,不由的想起童年在这里玩耍的时光,那时,在胜利电影院两侧有许多摆连环画的小摊,我经常的到这里看小人书,一分钱两本。那时爸爸妈妈让我买菜,买酱油,经常剩一分,2分的钱就不要了,我可积攒起来在这里看小书消费,后来,认识了铁路退休的姓王的和姓于的大爷,他们都是门头房摆连环画的,他们让我去看,不收费,使我在业余时间获得了许多宝贵知识。

  在泰山路和吉林路拐角,有一个买开水的茶炉,我们小时候经常在门口喊:“马蛋壶,开茶炉,一分钱,到一壶,大蛮来了倒两壶。”当然,那时候在夏天,家家都需要开水,倒开水是我们童年难忘的劳动!

  九十年代,振业房地产拆迁了泰山路东部,我的大弟弟于振中分到了一个小套二居室,已经在那里居住了二十多年了,听说最近又要拆迁,那里已经全部规划为高层建筑,可见泰山路和吉林路已经成为寸土寸金的宝地。

  位于泰山路的市北区医院没有被迁走,虽然也已经列入了改造计划。

  锦州路的历史很悠久,但是锦州路的西段由于改造已经消失了,东段已经列入了改造计划,许多大院的楼房已经被拆除,看来锦州路的东段也即将消失了,锦州路的历史只有看我们的文字介绍了!

  时代在前进,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写下了历史,只有我们用文字,用记忆和劳动,才能记录历史的真实。

  难忘的热河路拉车记

  我的学生时代由于家中清贫,经常在周日和暑假去青海路,孟庄路拉崖,赚取那微薄的小费补贴家里的生活和弟兄

  们的学费,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却每天到热河路去拉崖,那里虽然坡陡还不能赚钱,但是,那是帮助我的爸爸拉崖。

  父亲在文化革命中因为有文化被打为“臭老九”,从科室下放到基层送煤球。每天拉着一千多斤煤球挨家挨户送,爬上陡峭的热河路,爬上各个单元的住户的楼梯,由于在六零年干部下放劳动患了心脏病,他拉车每走一步便大汗淋漓。一直拉车将近半年才获得平反回到科室。在他送煤的时段里,我和两个弟弟轮流去热河路帮助他完成每天的任务。

  热河路是青岛早期干线马路,初名德意志街,曾名大和町。“文革”期间曾与胶州路合称“革命路”,时间很短就改回原路名。

  热河路是连接四方、东镇到老市南的主要马路,由于它坡度很大,从小鲍岛爬到观象山

  一直到市立医院,第11中学。

  第11中学是教会学校,也是青岛解放前我们地下党的一个重要据点和联络站,许多爱国运动都是从这里发起,青岛的地下组织力量也在这里壮大。

  青岛著名的耶稣教堂就在热河路和胶州路交界,我的一个同学他父亲是那里的神甫,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逮捕,他也受到了牵连,遣返回乡,直到退休才回到青岛。

  著名作家李克异20世纪30年代曾住在热河路、无棣路口姓汪的一个朋友家中。沦陷时期,他以袁犀为笔名发表、出版了一批小说,是华北沦陷区最负盛名的作家。长篇小说《贝壳》是代表作。《贝壳》是以青岛为背景的,在沦陷区大环境下,只以爱情、感情纠葛为内容。当时销路很大。书中自然也描写了青岛景物。

  解放战争时期,李克异投身革命,解放后又写了不少作品。其中《归心似箭》拍为电影,由斯琴高娃主演,是一部优秀作品。1984年他当年的《贝壳》与续集《面纱》合在一起题为《城南草木深》重印出版。

  热河路和大连路口,现在是市北区著名的地景大道,从地景大道可以步行直到市场三路,不需要爬崖,路程缩短了一半。地景大道里面有许多商业网点,有记忆中老市北的影象,还有精彩的4D时光隧道的影视,很是精彩。单是那地景大道广场每天晚上播放的3D立体电影就足让您留恋忘返。

  热河路到大连路口西行,这里原有日本第一寻常小学,学校有一个很大的操场,过去的青岛体育协会也在这里。抗战胜利后,美军用为军用物资仓库。美国水兵纪律很差,常枪杀中国人,吉普车轧伤轧死中国人的事几乎每天都有,他们还强奸妇女。驻守在这个仓库的美军士兵,常偷拿仓库中的军用皮靴、巧克力糖等,站在墙头上向中国人出售,卖了钱去酗酒。解放后,这里作为第二体育场,因为这里离我们家比较近,我们的学生时代经常在这里打篮球,踢足球,也经常在这里看足球、篮球比赛,

  几十年过去了,热河路变的已经没有当年的影子,高楼林立,商铺,饭店挨邻比肩,由于快速路的建设,热河路塞车的现象已经得到了缓解,但是它仍然承担着辽宁路(小鲍岛)到中山路的主要通道的联结任务。

  五十年前我在二中上学和帮父亲拉车,四十年前在中山路工作,每天都要走热河路,回想那时的热河路,看看今天高楼大厦遍布的热河路,深深感到:时代在前进,热河路也在前进,而我们也在阔步前进!

  话说市北仲家洼

  早在明末清初时,仲家洼已经形成了村庄,那时村子里有五大姓:“仲、葛、张、胡、姜等,据说仲家洼的仲姓,最早是明代浮山卫的军人,因为撤卫后不愿意回云南家乡,选择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家,所以仲家来得最早,而且人丁兴旺,又座落洼地,仲家洼也就由此而得名。

  由于村民繁衍增多,仲、葛、张、胡、姜等分别迁居于家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1934年按地理位置划分仲家洼一开始立村的地方叫南仲家洼,简称“南仲”。而麻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被分别简称为“西仲”、“东仲”和“北仲”。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时,迁居此地的农户逐渐增多,20世纪初,南仲家洼村只有200多户人家;30年代,外地迁居南仲的住户不断增多。1932年达605户,2891人;到解放前夕,已有居民近3000户,原来的自然村,变成了一个居民区,大部分居民住在矮小、阴暗而又潮湿的小平房里,泥土路、一条明沟横贯其中,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是青岛市有名的棚户区。

  1949年 7月,南仲街道成立了8个治保会。1950年3月,在治保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仲幸”“台湛”两个大居委会;1954年12月,两个大居委会合并,成立台东区南仲家洼街道办事处;1994年5月,市北、台东两区合并,改称市北区南仲家洼街道办事处;1996年11月,改称宁夏路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0.91平方公里。仲家洼大致包括西起延安三路东至镇江路、北至延吉路南至宁夏路,青岛著名的历史军事要塞镇江路炮台,云溪路炮台都在南仲家洼。

  我有许多同事和朋友住在仲家洼,其中有一个叫做刘学江的朋友,由于我们都爱好文学所以在市里的一次创作会我们相识了,那时候春节时兴拜年,既然是朋友,就应该去拜年,何况我还有两个同事:郭树松,尹淑芳都在那里居住。那天刚下过小雪,地上又滑又泥泞,走过一个个胡同,一排排平房,终于找到了他的家,原来他的家比我们吉林路的老屋还简陋。矮小、阴暗而又潮湿的小平房里,他坚持着写作,我不由的对他佩服起来,也许这是他最终成为大作家,山东作协付主席的原始动力吧。再看过同事:郭树松,尹淑芳的家,我也知道了,这就是仲家洼?和农村的房子没有什么区别,每间屋都在10个平方米左右,有的老少三代七八口人也住在一起。下雨天,几乎全村的房子都漏雨,各种接雨水的工具摆放于各个角落。由于地势低洼,雨水经常倒灌,深可达膝盖,所以每家的地面都出水。下雨时如果外出的话,路上泥泞难走。

  我还有一个朋友是美国华侨,他的名字是仲崇光,他的弟弟曾经是青岛华侨协会主席,他有几间房子在 南仲家洼,在 南仲家洼拆迁的时候,他们在国外,没有得到补偿,我和他们的外甥范大伟多次去找开发公司,也没有得到结果,因为安置时间已经结束,很可惜。

  那时侯,南仲家洼的水龙头是公用的,每天打水的时间是固定的,各家各户轮流值日,凭票打水,时间未到,大家早已经排好队。然后或手提,或肩挑,把倒入家中的水缸,对于老弱病残的住户,邻居们好象形成了默契,互相帮忙,争先恐后的帮助他们。

  各家各户关系都很融洽,洗好的衣服晒在外面如果不在家,逢上下雨,邻居都会帮助收起来,折叠好,等来家时候再送还。

  包包子,包饺子,作个稀罕菜,那邻居间互相赠送。甚至义务帮助邻居看孩子,接送学生上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