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23)

//m.zimplifyit.com 2013年05月06日14: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威海路到清代末年,它已是一条从东镇的杨家村通往四方、沧口和李村一带的乡间道路。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以海泊河为界,将“胶澳租借地”划为青岛区和李村区,时在河上建桥两座,名为海泊桥,并将东镇通往海泊桥的这条威海路命名为“穆勒少校路”。1903年德国当局修建“台柳路”后,这条威海路又成了从台东镇到崂山柳树台这条公路的组成部分。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将这条路更名为“隆运町”。

  由于台东区商贸的发展和城乡交流运输物资的需要,当时的威海路与华阳路并称为市区的两条南北通道,在台东区那是第一条通公交车的通道,比台东一路的时间还早。

  从20年代,威海路就是台东区的商业中心,马路两侧就开设了许多商铺,当时东兴市场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位于今台东八路与大名路交汇处,当地百姓以卖废铜破铁为生,逐渐发展到经营各种钢铁材料、五金工具、铁件加工,由于业户多、品种全,成为当时台东镇乃至全市较有名气的五金材料市场。1987年拆迁改造,搬至长春路与大名路交汇处,仍沿用原东兴市场名称。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成立了胶澳商埠警察厅,辖有第一区(今市南)、第二区(原市北)、台东区、海西区、李村区5个警察分署,其中的台东警察分署也在这座楼上。

  日本占领青岛时期,日本宪兵队与伪警察局也在威海路上,那时侯经常有爱国志士和普通百姓被捆绑在日本宪兵队门前的电线杆上示众,尤其在冬季冰天雪地的时候,那凄惨的景象让许多老人回顾的时候惨然泪下。

  1945年9月17日中华民国政府重组青岛市警察局,这里仍为台东分局局址,解放后成为青岛公安局台东分局,1994年改称青岛公安局市北分局办公楼的一部分。

  大陆广场位于今台东八路、长春路、大名路、云门路围合区域,据记载:“广场内除居住外,还分布着许多行业的店铺,门类甚多、相对集中,有饭店、杂货铺等”,后来更名为大陆市场,历史上的大陆广场非常繁荣。1987年大陆市场拆迁改造,在原址建起了营口路市场,营口路市场两侧房屋拆迁,这里盖起了高楼大厦,许多居民被异地安置迁移到浮山后。

  台东五金商店是个百年老店,建于1936年,历史悠久,名闻省内外,解放后的公私合营时期改为台东五金商店,深色的铝合金门头映衬着金字写着:“台东五金商店”,几扇窗户,很窄的卷帘门,但是,它的货物品种很全,是青岛市水暖气材和五金产品最丰富的商店,在21世纪台东五金商店拆迁,建起新的、规模更大的台东五金商店!

  解放后,威海路的改造是在1979年,威海路的台东一路至台东八路段拓宽,由原来的15米展宽为30米,路东侧的平房全部拆除,建成了十几座6层住宅楼。龙门路成为一条小巷,当时我的老姨住在龙门路,家中的阳光全部被对面楼座遮挡,一直盼了好多年房子才得到改造,1984年政府又将台东一路至延安二路段由原来的12米拓宽到30米。1999年9月在威海路东南端的马路西侧,拆迁了职工夜校,交通大队,东新饭店和几个居民楼院,取而代之的是国美家电,婚沙摄影等大型商场,在原来交通大队和台东夜校的位置辟建了“当代广场”,成为市北区居民集会、休闲、娱乐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如今的威海路,沿街商店林立,行人熙来攘往,车辆往来如梭,一派繁荣景象。是市北区一条重要的商业街!

  “德国风情街”——馆陶路

  近几年来,好多电影,好多电视片都来青岛寻找拍摄镜头,因此我们青岛的“德国风情街”——馆陶路成了他们的首选景观,上了许多异国风味的镜头,你看那具有德式风情的店面橱窗,室外那别有风情的咖啡座,以及典雅浑厚的德式建筑,自然质朴的石板路,清新的木质花箱,许许多多富丽堂皇的大型建筑,都是天然的拍摄精品建筑,拍摄出的镜头都让人们对青岛刮目相看,青岛太美了,“德国风情街”——馆陶路通过这些电影和电视剧的播放和人们的宣传成了青岛的名片。

  馆陶路初建于1899年,因为靠近胶海关、后海码头和大港火车站,德国驻胶市政当局将此规划为“洋行区”,各国的许多驻青机构最初也是先在这里涉足。20世纪初,在中山路北段的延伸部分——馆陶路,建成了“洋行一条街”。

  “德国风情街”位于青岛市馆陶路,南起堂邑路,北至恩县路,与上海路、宁波路、广东路垂直相交,总长度1000余米。馆陶路现有历史建筑25座,占现有建筑总量的71%,其中现存德式、欧式风格的历史优秀建筑共14栋。其中12栋是德式或欧式风格。例如:

  馆陶路南侧起始建筑(莱州路1号),原为渣打银行,德式建筑;

  馆陶路2号,解放前为英国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馆陶路5号,原为英国汇丰银行,建于1917年,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

  馆陶路22号,原为青岛取引所,曾为旧中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建于1920年,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

  馆陶路28号,原为丹麦驻青岛领事馆、宝隆洋行,建于1913年,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在20世纪的头10年内,随着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多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纷纷来此设立。后来,由于金融业的迅速膨胀和扩张,馆陶路变得拥挤不堪,于是大部分银行不得不迁址中山路南部。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馆陶路红火的进出口贸易,就不会有后来中山路商业区的大繁荣。

  进入20世纪30年代,馆陶路已经成为青岛的金融经济中心,被称作是“青岛的华尔街”,从而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据史料记载,馆陶路上的洋行最多时有50多家,多为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大公司的分支机构,其中,日本的银行和大公司还建有富丽堂皇的大型建筑,以显示其在青岛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如当时的青岛取引所、正金银行、朝鲜银行、三菱洋行、大连汽船株式会社和日本商工会议所等,现在都作为优秀历史建筑保留下来。

  青岛第十中学是青岛市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现在已经归属青岛第十二中旅游学校。

  青岛馆陶路长途站汽车是青岛市最早的长途汽车站,也是全国最早的长途汽车站之一。

  往事如烟,百年风雨过后,馆陶路沿街这些欧洲风格的建筑物,似乎还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那不尽岁月中的万般风情,那些鲜为人知的人间苍茫。

  “人生易老天难老,”在市北区政府精心打造下,馆陶路恢复了青春,你看那栩栩如生的主题雕塑、万般风情的欧式水景、大楼的着色和室外石料的铺装、座椅咖啡座、绿化花钵、铁艺栏杆等的精心布置,德国风情街给我们带来一种舒适宜人的环境。

  看那街道小品设计上,环境中配有人性尺度的欧式青铜雕塑,配合场地景观构筑物、还有匾额、旗帜、店幌、灯具、花钵等,强调欧式风格及金属铁花装饰;建筑立柱外摆放欧式花钵、瓶饰,通过统一设计来衔接空间,融合在商业环境当中。在环境节点上将设计5处不同风格的街景,不仅形成特有的商业氛围,而且让整个街区更有文化韵味。让我们悠闲的游览在馆陶路,确是感到了异国风情,我们也深切地感觉到:“德国风情街——馆陶路是我们青岛的名片”

  青岛历史上的“日本街”

  在青岛建制一百周年的今天,追溯青岛的历史,德国,日本殖民者的影子无处不在,但是,对于日本人在青岛历史的影响范围,本文仅仅以日本商家及居民区的几条主要街道重点回顾介绍,简称青岛历史上的日本街。

  1914年,日本派兵战胜德国殖民者而侵占青岛。自此,日本侨民大量涌入,数量骤增,最高达24500人,相当于当时青岛市区人口的27 %。进入青岛的日本人既不愿在台东、台西、鲍岛等市区与中国普通老百姓同住,又在前海以及繁华地带无法插足,便在聊城路一带开辟新的日本居民区,修建大批的房屋。日本人把这个新建的居民区,称之为“新町”,“町”相当于“街区”之意。除将聊城路更名为“中野町”外,对其周围的马路皆冠以“新町”二字。如茌平路为新町一丁目,博平路为新町二丁目,高唐路为新町三丁目,夏津路为新町四丁目,武城路为新町五丁目,清平路为新町东道,临清路为新町西道。“丁目”为汉语中“支路”之意。甚至日本人将第三公园也名之为“新町公园”。

  从1914年到1945年,聊城路和这些街道都属于青岛的“日本街”,因为这里的建筑是日本式的,居民是日本人,游客和行人也大多是日本人,商店的广告也是日文的,颇具日本风情。马路上店铺林立,霓虹灯五光十色,是当时青岛市区仅次于中山路的繁华街道。在聊城路,它除了有形形色色的日本商店外,还有最能突出日本特色的“日本料理”。其服务是日本的接待方式,有艺妓侍奉,房内摆设高雅,饭菜精美可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