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一、青岛海关
青岛三面环海,是世界著名的良港,有着天然的深水码头,交通方便。早在宋代: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就曾经在密州板桥镇设立市舶司,代行海关的管理职能。板桥镇市舶司是北宋在全国设立的5大市舶司之一,也是长江以北唯一设市舶司的大口岸。此后的胶州湾海面上,中外船舶进进出出,千帆竞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据《宋史》记载,当时板桥镇港区进出口货物的吞吐量,远远大于杭州和明州(宁波)这两个设市舶司的大口岸。板桥镇和其他4个设海关的大口岸,光征收的一进一出,各十分之一关税这一项,就使北宋的国库空前富足起来了。
1859年,咸丰皇帝饬令崇恩派人视察登州、莱州和青岛各处海口,并于同年在山东沿海设立六处厘税局。其中,青岛地区有塔埠头、金家口两局,另在青岛口、女姑口设分局,关税的征收统由厘税局办理。1865年,在青岛口、塔埠头、金家口先后设立常关,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登窑和薛家岛等地设常关分卡或代办处,由此可见,在板桥镇设立北方第一海关的重要性,板桥镇指现在的板桥坊。
青岛海关位于市北区新疆路16号,始称胶海关,1950年更名为青岛海关。胶海关大楼,建于1913年8月至1914年4月,1914年开始使用,由德国人施特拉赛尔设计,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筑造价约为18万马克。占地12亩,四层,建筑面积2824平方米,砖木结构。为当时青岛最高的办公大楼,设计上利用高的斜屋顶,横向两处山墙为德国青年派风格,主入口开在纵侧面,由造型简单的圆壁柱承重,窗台板利用条石,黄粉墙,红瓦顶,整个建筑处理简洁大方。
胶海关在1899年设立后,青岛地区各常关及分卡与东海关脱离隶属关系,统归胶海关管理。主要常关机构有塔埠头、红石崖、灵山卫、大港口、女姑口、沧口、登窑、狗塔埠、薛家岛等分关、分卡或代办处。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于1922年12月在青岛兰山路5号设胶海关监督公署,青岛各口岸常关、常关分关、办事处均归监督公署统辖。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海关总税务司署对海关机构进行调整,所有常关改称海关,并重新划分了隶属关系。原东海关所属的乳山口、石岛、石臼所、陈家官庄、张家埠和金家口等分关、分卡改属胶海关监督公署。1937年9月30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下令裁撤海关监督公署,只留监督一人。接着南京国民政府又裁撤仅有一名监督的海关监督公署。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伪北平临时政府又先后任命胶海关监督,在莒县路二号重设监督公署,内设庶务处和会计处,该公署仅起传达日伪北平临时政府公告、命令等的作用。
青岛解放后,胶海关在1950年改为青岛海关,在政府的关心与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青岛海关也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在高速度的发展。据了解,山东外贸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外贸进出口超预期增长,为海关税收提供了稳定的税源保证。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主要税源商品进口量大增成为海关税收增长的直接拉动力。
2010年青岛海关全年税收入库1103.9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中,关税101.15亿元、进口环节税1002.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3%和35.4%,入库额列全国海关第三位。至此,青岛海关税收已连续12年保持增长态势,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30%。
青岛海关是国家设在山东口岸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管辖范围为山东省全境,基本任务是出入境监管、征税、打私、统计,对外承担税收征管、通关监管、保税监管、进出口统计、海关稽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打击走私等职责。总关内设23个部门,另有2个直属事业单位,2个代管机构;下辖18个隶属海关、6个办事处。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关区实有2562人,其中海关关员2174人,缉私警察388人。
2010年,青岛海关在总署党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监管和服务,全面提高把关服务能力,有效防控两大风险,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共监管进出境货物4.18亿吨,进出口总值2386.9亿美元,分别增长14.3%、38.4%。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连续7年获得省级文明机关荣誉称号。
二、新疆路的大港客运站
在二十世纪,青岛港客运站有多条航线运送旅客,其中青岛到上海港有4班客船,分单双日开,青岛到大连开始是六天一班,后来四天一班,随着时代的发展,空运票价的降低,航班的增多,青岛到上海,青岛到大连的船就停发了。记得在70年代,有个同学家里来了个上海亲戚,是个教师,暑假期间带着20多个老师来青岛旅游,因为急于回去开学,买不到回上海的车票,让我协助购买。在旅游旺季购买船票,那可是很困难的,尤其是二十多张,看到同学着急的摸样,我只有找当时一起创作的文友寿扬宾帮忙,他当时在港务局宣传处工作,看到我的到来,着急的样子,费了好劲才帮我购得船票,那二十多个朋友都按期坐上船回到上海。
在八十年代,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从上海到青岛的轮船在航线上突然失火,我的一个朋友高X在船上,她感到了大海的恐怖,生命的宝贵。最后一艘运煤的大船赶到,一场旅客紧急大转移,她和旅客们被救了,从那以后,她去上海再也不敢坐船了。
奥运期间,到青岛观看奥帆赛和到青岛旅游的国际旅客明显增多。作为涉外服务窗口,青岛港客运站为了以饱满的热情和优质的服务做好奥运期间客运工作,组织职工开展服务规范、服务礼仪、服务技能和涉外韩语、日语等诸多业务知识培训。同时对客运站售票、候船、通关、登船等服务设施进行了更新完善。青岛港还斥巨资增加了旅客行李安检设备,新购置的便携式X光机、身份证验证仪、测爆仪、防爆筒、防爆毯等仪器全部到位,电子监控和安监设施也全部到位,达到SOLAS(索拉斯)公约和ISPS规则要求,已经投入使用,确保了奥运期间旅客的安全。
在奥运会开幕以来,客运站员工们以“做的比期望的更好”为服务理念,不断用服务规范、服务礼仪约束自己,严格执行一包到底的便民措施,真正体现出了温馨和谐的崭新面貌。
青岛港还专门组织职工组成奥帆赛志愿服务队伍到客运站,积极参与了站前停车、秩序维持、信息咨询、扶老携幼、反恐知识宣传等工作,用爱心、微笑与真诚,为中外旅客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服务,为奥运会增光添彩,树立了青岛港人良好的形象。
青岛港客运站是青岛市唯一的国际海上长途客运企业。辟有青岛-韩国仁川、青岛-韩国平泽、青岛-日本下关三条客运航线,年旅客流量近10万人次。从96年以来荣获并保持了全国交通系统示范窗口单位、交通部文明客运站和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旅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通过了安全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为旅客服务中,提高了服务质量,旅客感到满意。在视旅客为亲人的服务活动中,经常乘坐客轮往来于中韩两国之间的韩国华侨李宗山说:“我是一个常客,现在的客运站越来越和国际接轨,不仅环境和设施一流,服务更让人很舒心。”
现在的大港客运站,是可靠泊七千五百吨轮船的客运码头。青岛港客运站每年接送客轮二百四十艘以上。在全国海港中位列第四,外货出口占全港总贸易量的三分之一。
三、青岛港
最近,我们青岛新闻网的许多文友跟着港务局旅行社的大巴参观了青岛港,在参观中,深为青岛港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震惊、感叹。
听讲解员给我们介绍:早在2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是码头,《胶澳志》说: “秦皇入海求仙,汉武渡海征韩,下逮孙吴取道黄海之通辽东,六朝之际,山东船舶遂得往来南洋…”也说明胶州湾在秦、汉、六朝时期,已为海运必经之地。不过,青岛真正形成早期港口,当始于北宋时期。明代以后已有一定的规模。据女姑口的《重整旧规》石碑载,明时这里已经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旅客商人,鳞集而至”。
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打开了满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美丽的青岛港,也揭开了屈辱的痛苦的一页。—八九一年,清政府在青岛设总兵衙门,一八九三年建成栈桥码头一座(即今前海栈桥),这是青岛港最早的码头建筑。一八九五年十一月,沙俄舰队来此“寄泊”过冬,曾建小码头—座,俗称蜗牛桥,以供堆存煤炭和兵员上下。一八九七年,德帝国主义借口传教士被杀,强占胶州湾,并于次年逼迫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九月宣布青岛为自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