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 12/20
分享
《岁月箩筐》 连载

第二章 梦想照亮生活


—— 一个皖南民工的心声


●“人生的行囊里应该有一把文学的伞”

●“梦想跟身份地位无关,跟知识学历无关,跟工作生活环境无关,梦想就是梦想,梦想虽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梦想可以照亮我们的生活”

光阴荏苒,弹指间从皖南九华山下的南阳湾来到东海之滨的温州,已经二十年了。

二十年的风雨岁月,使我从一个身材单薄的青年逐渐走向成熟稳健的中年;使我从一个先前只会种田、做篾匠的农民,慢慢磨砺成为一个市场推销员及自主创业者;使我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打工者,至拥有一个妻贤子聪的幸福的家。而且,更重要的是近二十年来,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工作环境多么糟糕,曾为80年代文学青年的我依然坚持心中的文学梦。由此,我在城市为生活打拼的同时,通过不断努力至今已在浙江省内外诸多报刊发表了近50万字的小说、散文,并出版了《人在旅途》《海城民工传》《从皖南到温州》三本文学作品集。换句话说,我在温州不仅物质丰收,也获得了精神果实。基于这个原因,我幸运地被温州市图书馆邀请,走进该馆著名讲坛——籀园讲坛,与广大读者畅谈一个皖南民工的心声。

时间是2013年7月20日,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下午两点三十分,我以“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的身份走进温州图书馆,登上该馆被评为浙江省著名讲坛的籀园讲坛。我的讲题是“让梦想照亮生活——网络时代:亦谈大众阅读与文学情结”。

作为一个从皖南到温州、从乡村到城市的农民工,我感到特别的荣幸:温都博客以开放的姿态推荐了我,温州市图书馆以她包容的胸怀给了我一次“登台亮相”的机会,在我看来,这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迈入了崭新的轨道后,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的表现,作为新温州人的我才拥有机会登上讲坛,以畅谈文学梦想的名义发出一点微弱而真诚的声音。

那天,我结合我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一个农民工如何从乡村到城市一路打拼的酸甜苦辣;我以一个业余作者的身份,浅谈“人生的行囊里应该有一把文学的伞”。想当年,我身无分文流浪在温州的街头,若不是心中有文学的梦想,在那段人生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岂能在陌生的城市重新找到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方向?所以,我坚信“梦想跟身份地位无关,跟知识学历无关,跟工作生活环境无关,梦想就是梦想,梦想虽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梦想可以照亮我们的生活”。

我认为时代造就人生命运。比如,故乡我那些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们,虽然他们也向往都市生活,但有些人终究一辈子走不出大山,不是他们不够聪明,不是他们不懂得穷则思变,而是他们成长的经历和遭受生活环境的局限。而我,还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民工兄弟姐妹,之所以能够在城市生存和发展,是我们非常之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

坦率说,在做讲座之前,我也曾犹豫过,担心自己是草根出生,而非什么专家学者,怕讲不好。我从农村来,打工数十载,我深知一个人要想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努力从自身做起,诚信为人,勤恳做事,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

这天下午,图书馆特别安静而清凉,楼上楼下都是前来渴求知识的学子,和许多热爱阅读的市民。我也如愿以偿,凭借籀园讲坛的平台,就“大众阅读与纯文学写作”等相关话题,发出了一个从池州来温州的新温州人坦诚的声音。我承认,由于初次登台演讲心里紧张,我的讲座并不是十分精彩,与十多年前走进温州市瓯海区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室《人在旅途》访谈节目相比,我的声音并没有什么变化,对文学写作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独特的见解。但是,从走进电台直播室到初次登上图书馆讲坛,前后时隔十八年,这十八年我在第二故乡温州的人生经历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归根结蒂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农民工群体里的一种自我蜕变,可谓“脱胎换骨”。这天下午温州市图书馆讲座大厅座无虚席,许多热情的朋友和陌生的网友们,还有温州十四中学的一位老师也带领他的“远志班”数十名学生从大老远赶来,我非常感动。其实,一场讲座的受评度对我个人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像看书,这一页应该翻过去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深知今后的路最终还是要靠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说话。

我的梦,生活梦;文学梦,我的梦……梦想照亮着我的生活!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