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侯爱平的头像

侯爱平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12/03
分享
《瓜蒌花》连载

第一十三章 掏麻雀

冬天到了,村子里的人们在忙碌了一秋天之后终于闲了下来。地里的活儿该种的地都已经种上了,其他的活儿也都是等到来年一开春再接着干。眼下,人们可以在劳累了一个秋天后歇歇脚了。

那时的农村,也没有多少可以娱乐的活动,一般人们都是在火炉子边上烤着火拉拉家长里短儿。妇女们则干着针线活准备着给自己的孩子和男人做着过年的衣服和鞋子。男人们有的三一群俩一伙儿地晒着太阳闲聊着天,或者找个几人去弄点花生米,喝点小酒儿。

当然,也不喝什么好酒,都是些散装的一、两块钱一斤的白酒,再弄上一把花生米,往桌子上一放,大家便开始猜拳行令地干了起来。

也有一些人不喜欢热闹,他们会拿着筐子,去空地上扣麻雀。主要是到了冬天以后,麻雀也没有食物可吃,都会跑到村子里的打谷场上或者放着谷杆的生产队的院子里找食儿吃。这样,就会有一群一群的麻雀在那里飞来飞去,也有的麻雀在打谷场的空地上找寻着散落在地上的粮食。

这正是这些爱好扣麻雀的人有可乘之机,于是,这里的一些人们就利用麻雀这些习惯来捉麻雀。

他们先把筐子的一个边儿用一根小木棍儿顶住,在木棍上面拴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在捉麻雀的人手里攥着,悄悄地藏在一个地方不让麻雀惊动,再把筐子下面放上一把麻雀爱吃的粮食或者谷物,远远地看着麻雀走进筐子底部时,迅速拉动绳子,这样筐子就把进入筐子里的麻雀扣在了里面。然后,这些人再想办法把筐子里面的麻雀弄出来。用这种方法,一天也扣到不少的麻雀。然后,他们再把这些麻雀拿来当肉吃掉,当作肉类的补充。

那时人们生活艰苦,能够吃的肉食非常地少。生活在村子里的人们,全年只有在过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几顿肉,平时是很少能够吃上肉的。

这天,李河阳来到苏五魁家里,苏五魁正在写毛笔字,看到李河阳来了便停下了手里的毛笔,说:“先坐......坐.....要会儿(土语:一会),俺快好了。”

李河阳说:“木(土语:没)事儿,捏儿弄(土语:你)吧!”

苏五魁说完后又继续写着毛笔字。

李河阳闲坐着没事,便随意看着苏五魁家桌子上面的自鸣钟,这是一款老式的钟表,在苏老中医家已经几代人用了。它上半部呈半圆形,下半部呈长方形,宽度约为二十分公,高度约为三十五公分,厚度约为十五公分,里面的指针装在上半部分半圆形处,底面有显示时间的阿拉伯数字,在长方形的下部,有一个连着表针的长度约为二十五公分的钟摆,由一根金属下面连着一个圆形的摆盘,在里面左右摇摆着,发出“嘀答......嘀答......嘀答......”的响声。一会就听到“当......当......当......当......”地声音。

当钟声敲打了六响后,苏五魁放下手里的毛笔,把它在砚台上蘸了蘸,把毛笔头尖弄顺后,再把笔倒着插入笔简里面,才给李河阳说:“走,咱......去.......掏小虫子(土语:麻雀)呀!”

李河阳说:“俺去叫郝石头去。”

苏五魁说:“不用,俺跟捏儿(土语:你)一起去。”

紧接着说:“嫑啦(土语:先别)啊!先叫俺找找电灯(土语:手电筒)。”

李河阳等着苏五魁找到手电筒后,一起去找郝石头去了。

把郝石头叫上后,他们就一起到外面掏麻雀。

他们几个人顺着胡同,用手电筒在房檐下面的椽子缝儿里面找着麻雀。

由于麻雀在冬天,没有地方过冬,都是在冬天来临之时把栖息地搬到村民们的房檐下面,这样既可以躲避冬天的寒冷,还可以就近吃到谷草堆里散落的粮食。等到春来临的时候,这些定居在房檐下面的麻雀,又会回到野外,去寻找他们爱吃的虫子等东西去。

当苏五魁他们用手电筒照着房檐下面的麻雀时,由于强光照射,麻雀眼睛看不到东西,这些麻雀便会一动不动地任人摆布。苏五魁他们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才会在晚上去捉麻雀。

他们看了几处房子,看到一个房檐下面有麻雀。但是,由于房檐太高他们够不到。于是,郝石头便蹲在地上,让苏五魁踩在自己的肩膀上后,他再站立起来。李河阳在一旁保护着苏五魁,以防摔着,等郝石头站起来后,苏五魁用手电筒照了照房檐里面,看到里面有几只麻雀,他便伸进去手把它们捉了出来给了李河阳,然后郝石头又轻轻地蹲下身子,让苏五魁从他身上下到地上。

这时,他们把捉到的麻雀又找了个地方弄了些土和成泥后,把刚捉来的麻雀用泥包好,把这些用泥包成的圆形泥球拿到郝石头的家里炉子上用煤火烤着。一会儿,泥球就在火上烤干了,他们把泥球用一个铁夹子弄下来,把泥打开,拿出里面的烤好的麻雀,把上面的毛揪了揪,便你一口我一口地吃了起来。

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可香哩!可香哩!”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