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中国西部儿童文学作家论》 >> 正文

第一章 西部自然生态童年(9)

//m.zimplifyit.com 2013年10月14日16: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利芳

  通过《象群迁徙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沈石溪在初始进入动物文学的时候,对“人”的叙述占据的其实是主要位置,由“人”牵引出“动物”,进而表现人与动物的关系。接下来他的众多短篇小说开始将叙述焦点对准动物,努力去再现形态各异、自足丰富的动物世界,但在这个世界的“敞开”过程中,人始终也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或者与动物有着根本的隶属关系,或者生活在动物身边,或者因某种机缘是动物行为的目击者。总之,在对动物的叙述中,无论采用哪种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如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的内在式焦点叙述,还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在作品中总有人与动物、与故事情节发生着关系,人总是作为动物的辅助存在而显示出痕迹。离开人,作家似乎无法讲述动物的故事。且这些人通常都是村落中生活着的自然的人,因生产生活与动物发生着自然的关系。包括那个经常出现的“我”,虽然是外来者,但也已经长期生活在这里,成为村落中自然的一员。在沈石溪的初期探索中,人与动物保持了密切的近距离关系。这是必然的,没有这种关系,动物的世界就不可能被人发现与敞开。

  但沈石溪对这种状态进行了自觉的突破。1984年,他考入徐怀中先生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办的文学系。文学系两年的深造,给了他创作一架登高的梯子。“我发现自己以前写的动物小说基本上都是在动物和人的恩怨圈里打转,是在人格化的动物形象上原地踏步……我决心在动物小说这个领域里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生物学、动物学、动物行为学等方面的书籍。“我发现自己过去对动物的理解很肤浅。动物并不是仅为人类而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它们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弱肉强食的生存圈,完全可以在丛林法则这个色彩斑斓的舞台上塑造动物的本体形象。”[17]基于这一体会,沈石溪创作出了短篇小说《象冢》。从这里开始,人在动物世界中的存在开始隐退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完整统一的动物世界自立了出来。作家按照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合情合理的想象,依照物种生命特质与种群生活规律,生动造型动物形象,有机展开故事情节。动物世界中人的退位极大地彰显了动物的主体性,视角的无限制性给了作家极大的自由,作家所有的艺术能量都聚焦于动物本体,每一篇的写作都是在一个完整的艺术框架内完成这一次动物本体化的过程。这样的思想与经验一度给了沈石溪很大的创作空间,《狼王梦》、《红奶羊》等这些优秀作品都有深刻的烙印。

  这样的突破让沈石溪寻找到了表达动物的一种通路,但毫无疑问,源于人与动物间存在的客观差异,任何一种对动物的“文学表现”都有人的主观化想象的嫌疑。沈石溪在这些作品中,有关动物主体性的文学性表现越是自足,就越容易让读者与客观实际的动物展开对比,进而对其真实性发生怀疑。这似乎进入到了一种动物写作的悖论中,作家在承担对动物作出较高文学性表现的同时,还承担着要对其文学性内涵的科学性进行保证的重任,而“文学性”与“科学性”就其本质而言又很难调和。沈石溪遇到的艺术难题是动物文学书写的瓶颈问题。看起来,动物文学书写的精髓依然在人类对动物的认识水准上,而这就其本质而言首先又是个科学的问题。

  于是,不难看到,沈石溪之后的一些作品在叙述的空间架构上又发生了变化。《鸟奴》一篇很有代表性。文本又有趣地出现了内聚焦——一个动物学领域的研究者“我”,因要解开蛇雕的家庭生活之谜而进行的一次野外考察,这一行为过程就成了文本“鸟奴”世界打开的契机。透过“我”的眼睛与“我”的分析研究,读者看到了也理解了鹩哥与蛇雕不同寻常的共生关系。《鸟奴》对动物鹩哥悲剧命运的表现很深刻,它诉诸的主题范围是动物界强者与弱者的关系领域。在强者面前,弱者无以存活而又想延续生命的强烈冲动使得它们作出了最卑贱的选择,宁可甘为蛇雕的奴隶,受尽屈辱与折磨,也要拼命活下去,保全自己的后代。作品对“小人物”的精微艺术表现很有震撼力,不免让我们联系人类社会作出对比思考。在《鸟奴》中,沈石溪没有像《狼王梦》那样,完全将笔墨自由交予动物,而是有限制性地交予了叙述者“我”,“我”的身份既将这次叙述限制为这是“人”对“动物”的叙述,又具体化为这是一个“动物学家”的叙述。他以科学家的眼睛去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他又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解释为常人很难认识理解的现象。在此说明解释的基础上,叙述的话题才被进一步上升为文学内涵的挖掘与呈现。《鸟奴》努力融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体,让作为叙述者存在的“人”又开始进入动物的世界,不过这个人的身份很特别。

  动物学家的身份出现在了很多作品中,如《雪豹》、《骆驼王子》等。这一职业身份叙述规避了文学“以人看动物”的视角局限,在每一个细节,每一处文学意义的阐发处首先都力求严谨的科学性要素,由此作品的文学构成与艺术风格与此前又有了根本的不同,这是沈石溪对动物文学艺术认知的再一次推进。在新作《金蟒蛇》中,作家将此种视角进一步扩大到“野生动物救护站”,以“救护站”与动物的深度交往为背景,展开不为人所知的几个物种的奇妙故事。作品再现出了精彩的动物世界,阅读中充满了惊奇与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但叙述显然不乏真实性。作家将此系列作品称为是“来自哀牢山野生动物救护站的报告”,“报告”的定位可以看出作家创作思想的主旨——强化叙述动物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野马归野》是与《金蟒蛇》同时推出的另一部“来自卡拉麦里野马繁育研究中心的报告”。这两部作品都明确标示为“生态文学系列”。其实沈石溪一直以来对动物主体性世界的深度映现,其价值立场就是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对人类社会展开批判反思,追寻人与动物一体化的生命意义世界。这些都是深刻的生态文学理念。在整个创作历程中,沈石溪就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藉由叙述视角这一表层显现,在不同阶段都作了极富启示意义的探知。其实无论人“站位”在哪里,沈石溪都希望的是开掘出对动物世界艺术表现的真知,即人类究竟能以何种艺术通道真正进入到动物世界,作出对它们复杂“生命”形态的认知与再现。

  动物主体性的消失也是沈石溪一直以来思考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其消失的主导原因是人类的破坏。通过雪豹放归的个案,沈石溪在《雪豹》一篇中澄清了这样的事实,动物必须在充满竞争的丛林环境中诞生、成长,才能保持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生存。人类因为各种原因破坏了动物的生存方式,无论之后力图再也任何方式补偿、还原,都是无济于事的。由人类培养塑造出的“动物”,已经失去了动物的主体性,变成了非“人”非“动物”的另一种尴尬的存在形态,在其身上已经消逝了最宝贵的“生命”涵义。沈石溪在《野马归野》一篇中,再一次真实再现了由人类培育大的普氏野马艰难的野放之路。最终野放的失败成为一个巨大的隐喻——人类永远无法创造并生成真正的动物,动物的生命是属于它们自己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创造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自然世界物种多样性的唯一途径便是人类应当保持与动物的自然距离,给予它们生存应有的空间与自由。同为生命,人类无权去侵害占有动物的生存资源,更无权去掌控虐杀动物的生命权利。

  人类“发现”动物的科学与艺术道路依然很漫长,在这个征途上,中国作家沈石溪已经行走了很长时间,作出了很大成绩,以自己的努力与行动,他还要继续勘探下去。

  [1] 吴然:《童年的影子》,《风雨花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86-187页。

  [2] 吴然:《太阳鸟》,《歌溪》,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第54页。

  [3] 吴然:《凤凰花》,《风雨花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77页。

  [4] 吴然:《天使的花房》,“后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90页。

  [5] 鲁枢元:《“自然”主题的现代衰变——兼及“生态文艺潮”的崛起》,载《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

  [6] 本文主要考察乔传藻的散文集《守林人的小屋》,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一朵云》,(台湾)民生报丛书1999年4月第1版。

  [7] [英]罗莎芒德·哈丁,《诗人画家与科学家》,收入周宪译:《艺术的心理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29页。

  [8] 乔传藻:《一朵云》,(台湾)民生报丛书1999年4月第1版,桂文亚《原乡之旅》代序,第5-6页。

  [9] [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11页。

  [10] 沈石溪:《闯入动物世界》,载沈石溪著《鸟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30页。

  [11] 载沈石溪著:《野马归野》封底,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12] 沈石溪:《创作谈》, 载沈石溪著:《鸟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3] 沈石溪:《创作谈》, 载沈石溪著:《鸟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4] 沈石溪:《互惠关系中的豺和狼》,载沈石溪著:《红豺》序,童趣出版有限公司、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15] 沈石溪:《疯羊血顶儿》,载沈石溪著:《红奶羊》,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76页。

  [16] 沈石溪:《闯入动物世界》,载沈石溪著《鸟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32页。

  [17] 沈石溪:《闯入动物世界》,载沈石溪著《鸟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3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