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散之时,重返归乡之路。”《望春风》是格非的归乡,是格非的追溯,更是他的告别——从此,他将彻底放下关于乡村的书写。从早年的先锋写作,到“江南三部曲”,再到《望春风》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咏叹,格非从乡村出走—重返—告别,浓缩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轨迹。对乡村,我们有一步三回头的不舍,又有推倒重建的决绝;从“乡下人进城”到“城里人返乡”,当下中国人焦灼觅寻的不仅是自然的青山绿水,更是精神的栖居地。我们期待对于格非和《望春风》的探析,不要止于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而希望它在终结处开启关于中国乡村、关于中国现代性的新话题。
《望春风》的优长和亮点在于写人。正是这些充满血肉的人物赋予故乡实质性的内容,使故乡不再是用于哀悼的空洞外壳。“我”对故乡的情感便是对这些同行者的情感,而“我”的乡愁也生长在他们的欢笑血泪之中,不再流于虚妄和矫饰……[详细]
《望春风》最终解决危机的方式,是利用“自然”来反抗现代性和现代文明:利用家族和地缘的“自然性”,《望春风》完成了对政治、革命伦理和“反资本主义现代性”话语的逃避;利用主人公生活方式的“自然性”,《望春风》完成了对市场经济、工业文明的拒斥.可以说,究其宗旨,《望春风》是持文化保守主义的……[详细]
因为时代的虚弱,这种探索异常艰难。再好的信念必须来自真实,真的需要作者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而且能否“拨灰见火”还要靠天意,但是这种努力,是真正地“直面现实”,是恰当地思考当下人的生存困境。也因此,我觉得格非的创作仍然保持着先锋的精神,而且超越了语言的层面。他能佳作频出,当属这种“先锋精神”的回报。技术上,《望春风》的语言虽然相比作者的其他作品朴实许多……[详细]
前面是父亲和母亲的秘密作为悬念,后面则是在所有人物全都完成之后,看他们的命运收场。命运的妖异云雾,总是笼罩着,直到在推土机势不可挡的力量面前败下阵来,云开雾散的时候,徒留一片瓦砾。那些穿行在农田见的人们,也曾豪情万丈,眉目也曾流波婉转,有可恶的地方,也会突然间爆发出情意和道义,然而他们最后都烟消云散了,在大历史的转变中灰飞烟灭,如果没有一个人记录他们,甚至他们都是不存在的……[详细]
《望春风》并不是一首关于乡村的挽歌,这样说太实在了,就好像格非是一个乡村中心主义者,是一个中国式田园诗的向往者。我不那样认为。作者并没有对乡村的伦理、邻里关系、文化传承、村庄形态进行终极化的书写,甚至,作者没有作出评价,他只是写出一种“衰颓”,它包含着非常实在的现实内容(社会进程、城市化、拆迁等等),他要对这些现实所构成的人生状况、生命形态进行准确细致的书写。但是,这些实在只是基本元素而已,一旦被归入小说的叙事和逻辑中,它们就拥有更广阔的存在……[详细]
不同于“江南三部曲”试图描绘百年革命历史变迁的巨幅画卷,从《隐身衣》到《望春风》,小说家格非一直孜孜不倦地在探索小说艺术的潜力。和上世纪80年代的同路人如余华、苏童、毕飞宇等一样,格非也在回归现实主义,“江南三部曲”遵从的便是现实主义的路径。这批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各有不同:余华“正面强攻现实”的《兄弟》中存在大肆渲染的欲望叙事……[详细]
父辈的悼亡,婚姻的破碎,居无定所的流离,“我”终其大半生都是为了确认自己,却还是失败了。个人面对现代性的张皇之感同样表现在当代中国乡村的生存困境上。在步入新世纪以后,资本的强势介入,曾经的“儒里赵村”被迫拆迁,人烟消散。无论是富丽堂皇的江南小镇,还是穷苦落后的内地山村,饱满与空瘪的建筑形态下,呈现出来的却是匮乏、贫瘠、凋敝的乡村生活。无疑,现代社会的分化与分工、政治运动的蠹害与侵蚀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详细]
中国作家网“新作·锐见”专题致力于推荐当代作家重要新作,发现培养文学评论人才,倾听读者对作家作品的真实评价,欢迎广大读者参与。如果您对格非长篇小说《望春风》有独到见解,请于8月25日前投稿。
下期我们将推出对张悦然长篇小说《茧》的评鉴。如果您感兴趣,请于9月5日前投稿。
稿件字数在1000—5000字之间,中国作家网将择优发布,优秀稿件提供稿酬。投稿邮箱:zgzjw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