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3年4月总第9期,让我们一道走进马伯庸的《大医》。(本期主持人:尹超 贺嘉钰)
我创作这部小说的最初动机,要追溯回2017年。当时华山医院的赵重波医生打算举办一次职工文化讲座,恰好我们有个共同的朋友,于是辗转邀请到我。活动当天,我抵达华山医院的时间早了一个小时,赵大夫很热情,说我带你参观一下我们的院史馆吧。我对此颇不以为然,一个医院的院史馆能有什么东西?无非就是一堆锦旗、奖状外加几张剪报和老照片罢了。赵医生估计早看出了我的不屑,也没说什么,呵呵一笑,带着我去了门诊楼旁一座西式风格的二层小楼前。[详细]
“最近手上不写东西,在做新的调研。刚写完80万字嘛,得好好歇歇,不能持续发电是吧。”不动笔的时候,马伯庸喜欢做史料调研。这对有的人来说或许是件苦差事,对他而言却是个“寻宝”的过程。每每看到好玩的东西,即便不写成小说,只是当作一个普通的八卦讲给别人听,他都觉得别有兴致。 他说的“80万字”是指他最新的长篇小说《大医》,分《破晓篇》《日出篇》上下两部,讲述清末民初中国第一批红十字会医生在乱世中奔走救亡的故事。这是他少有的近代题材,篇幅也是前所未有的长,结果《破晓篇》上市才一周就破了1000万元的销售额,对此他自己都觉得是意外之喜。[详细]
尽管久远的历史早已盖棺论定,仍有一些偏僻隐秘的入口,供后来者重新进入历史现场。当马伯庸偶然一次机会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并被院史馆中的历史文献资料所吸引,产生探究历史的强烈愿望时,他就站在了历史的入口处。[详细]
前不久一次座谈会上,我提出一个问题,大意是今天的文学创作,要如何消化影视、动漫、游戏的影响。有一位前辈学者回答,这种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但落实到创作上,则需要有一个或几个特殊的作家来实现。这个回答让我思考良久,直到读完《大医》,我感觉马伯庸应该就是这样的作家。[详细]
最近拜读了马伯庸推出的一部展现中国近代医疗故事的作品——《大医》,颇多感慨。医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尤其是这几年经历了疫情之后,大家深感公共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那些先驱们是如何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辟公共卫生事业的?公众对此所知甚少。而马伯庸的这部小说,围绕着中国红十字会的建立和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的成长,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详细]
马伯庸已是一个现象,一个近乎光芒四射的现象,以至于人们在注意到他的时候,也清晰地看到了周围无可奈何的暗淡。从小说到读者大众的距离,并没有因为这些年小说家们的努力变得更近,相反似乎越来越远,读者转身投向了别的山头。悲观地说,文学新的读者群体没有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崛起而广泛到来,反而是老的读者正在黯然散去,短视频、信息流摇旗呐喊得正欢。[详细]
历史悬疑小说在当下中国文坛颇为流行,也很为影视剧改编所青睐。历史悬疑小说是历史小说与悬疑小说复合而成的一种新类型作品,叙事策略、人物设定、故事架构和审美导向等内在的创作手法来源于悬疑小说,原型人物、史料、掌故、民风民俗、历史背景、历史事实等外在的艺术表现则取自于历史小说,其情节涵盖了谍战、冒险、言情、武侠、政治、动作等多种类型元素。[详细]
《大医·破晓篇》横空出世,再一次证明:马伯庸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作家,他无疑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家。《长安十二时辰》是其文学创作上的最大的、最重要的转折,而《大医·破晓篇》,则是以光芒四射的壮观与新鲜,照亮了当下的文坛,照亮了当下的小说创作生态。[详细]
马伯庸已成为一种现象。现象会成为现象热,现象热无疑就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曾追过马伯庸的电视剧,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但属于快速地追。时间太紧,但还想多溜溜身边的新鲜物是,可不就得快速!一集只停留两三分钟,遇到好的台词,驻足五六分钟,跳片头、过桥段,走马观花,人物时间事件情节台词了解个大概,算不算快速!?总体感觉是热,是爽,是吸引人。《大医》也是,但不同,读得慢,因为手捧《收获》2022年秋卷,那是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是伸张开了全身毛孔细品慢嚼的不可怠慢,谁让咱偏爱纸质版。[详细]
1910年11月至1911年4月,东北暴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鼠疫,6个月里,有6万多人死去。这段惨痛的往事,以及医学博士、“鼠疫斗士”伍连德的名字被历史铭记。但像伍连德这样的大医,对其记述主要是在一些学术专著和一些非虚构回忆录里。2022年9月,作家马伯庸推出最新长篇小说《大医》,再现晚清一群“苍生大医”的故事。用文学追踪历史,用通俗艺术表达深刻思想,是马伯庸最擅长的事情。通过高超的叙述艺术,将像伍连德这样的“大医”们从故纸堆里显影到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中,是马伯庸这次写作的殊为可贵之处。出版方透露,上部《大医·破晓篇》上市一周就破1000万元销售额,下部《大医·日出篇》预计11月底出版。[详细]
逃难少年方三响、富家千金姚英子、留英学生孙希,三位出身、性格、机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在1910年这个关键的节点,同时踏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整部书的主线就是这几位少年医学生,也是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的成长故事——三人肩上的责任比普通医生更重,哪里有疫情,就要去哪里治疫情,哪里有灾害,就要去哪里救灾,哪里爆发战争,就要去哪里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详细]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和鼓励像章仲锷、崔道怡这样的编辑家?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详细]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