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冷笛的头像

冷笛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1/03
分享
《留下一页 不朽千古》连载

第十章 乱云飞渡

1940 年秋,江竹筠转移到中华职校进修会计专业。学习会计专业,这是党组织的安排,目的是以利于以后找到不打眼的社会职业,以便蒙蔽敌人,隐蔽自己,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江竹筠来到了秤滩。

江水滔滔,奔流如斯,一条长形石梁远望似秤杆坐落其中,故得名“秤滩”,重庆方言“寸”“秤”音近,口耳相传,遂称其为“寸滩”。中华职校就坐落于江北寸滩古镇。

寸滩蜿蜒残破的青石板路、稀稀拉拉的黄桷树、灰沉沉的青瓦民房,以及礁石上的斑斑痕迹,若隐若现地诉说着岁月饱经过的所有沧桑。为了拯救沉沦的民族,培育未来的希望,中华职校乃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革命家、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创办。哲学家马叙伦、数学家何鲁等来校讲学。这里已经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学海生涯的重要驿站。

江竹筠相信,这里必将是自己开始革命生涯的新起点……

有消息传来,不少同志联袂出发,奔赴了延安。江竹筠当然也可以一道出发,和同志们一起奔向革命圣地,奔向毛主席、党中央所在地,一睹她心中最为崇敬的领袖毛主席的风采,与毛主席身边的同志们并肩战斗。

如此这般的一切,是她梦寐以求、憧憬向往的夙愿。

这些耳熟能详的信息,都是她从《新华日报》和同志们口中获得的。

她兴奋得心潮澎湃,一夜未眠,梦见自己已经到了延安,投入了火热的新生活,跟随队伍跨上战马,奔赴抗日战场。

党组织的负责同志来找她谈心了,倾听了她的想法后,说:“重庆有重要的工作需要你做,组织上需要你继续留在重庆。到延安去,是很多革命者的向往。抗击敌人,赶走侵略者,全国都是战场,到处燃烧起战火,重庆也一样。我们在重庆以秘密的形式开展斗争,同样是为了保卫延安,为了解放全中国。”

江竹筠认真地聆听后,点点头。

“当然,组织上也会尊重你个人的意见的。你尽可畅所欲言,坦言自己的决定。”

江竹筠欣然而果断地说 :“听党的话,服从党组织的安排,继续战斗在山城,是我自愿的选择!”

按照党组织的分工安排,江竹筠担任了中华职校及附近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联络,谈心,布置工作,躲避危险,转移同志,都要做到有条不紊。

这天,江竹筠以购书的名义外出,与各个联络点的同志碰头后,回到学校时天色已晚。她不由加快脚步,穿行在校园的小路上。

“江姐——”有人喊她。

声音好熟悉,江竹筠赶忙回过头去,一个头上梳着两只短辫子的姑娘,从树丛边跳到她面前 :“是我,何理立!”

两年不见,何理立长高了,也长胖了,也更漂亮了,闪动着一双乌黑发亮会说话的大眼睛 :“我已经从铜梁高中转到了中华职校会计训练班,我们又可以在一起了!”

挚友重逢,江竹筠格外高兴,觉得自己工作中多了一份力量。晚上俩人说起了知心话。

江竹筠谈起这段时间发生的警察部队镇压群众事件,继而谈起中国公学附中校内的反动分子,借势兴风作浪对进步师生经常进行监督和恐吓,并制造谣言,不择手段地恶毒污蔑共产党。他们反对同学们订阅进步报刊,制造纠纷,煽动学生之间发生内斗,以此嫁祸并开除进步学生。

何理立说 :“中华职校发生的情况,证明了进步力量的薄弱。”

江竹筠说 :“你来了,我们的进步力量加强了,咱们一定要先把学生会掌握起来。以学生会为依托,然后通过学生伙食检查、读书评论、时事交谈等形式,来团结进步师生,争取师生中的中间力量,壮大队伍,与反动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谈起读书评论,江竹筠不由心潮澎湃,谈到自己最近读了哪些课外书籍,她说 :“使我最受感动的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亚历山大·绥拉菲靡维奇的作品,他以古班的红军——达曼军,带领被古班的哥萨克富农和白匪军残害的红军家属及被迫害的群众,突破叛乱者和白匪军的包围,进行英勇转移的事迹为题材,叙述了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表现了士兵群众由乌合之众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铁流’的过程,成功地塑造了坚定勇敢的革命领袖、共产党员郭如鹤的鲜明形象。鲁迅先生给他的作品《铁流》以很高的评价。”

何理立激动地说 :“你已经读过《铁流》了,还有了这么深刻的感悟。竹筠,你一定还读过很多好书,我也要跟你一块多读几本书,充实一下自己的头脑了。”

江竹筠把自己珍藏的《铁流》送给何理立,话题从书本转入现实,介绍说 :“蒋介石政府迁渝,重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陪都后,三舅开办的医院被征用。军警宪特横行于市,坐车、买东西不给钱,还动手打人。老百姓给国民党取了个绰号叫‘刮民党’。那些被国民党抓来的壮丁,吃不饱穿不暖,稍不听话就被关押打骂。农村连年灾荒,成千上万的饥民涌来,沿街乞讨,几岁的女孩子被人买去做童养媳。达官贵人却横征暴敛,搜刮民财,过着荒淫无度的糜烂生活。国民党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腐败政权,运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官僚主义集团。国民党不得人心的反动统治,使得百姓处于黑暗之中。”

何理立如获至宝,把书藏好,讲起自己的所见所闻,心中非常气愤,说 :“铜梁高中的同学们,大多是来自乡下各地的农耕自足家庭,他们亲眼看见称霸一方的地主恶霸们勾结官府,欺压掠夺,无恶不作,把穷人年轻妻子带走抵租。佃户因拿地主家一个馒头给乞丐,一家被罚跪半天,最后逐出家园,没收所有财物。打人时,还要对打的人笑,否则认为被打不愿意,打得更厉害。”

1940 年 10 月 19 日,国民政府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全部撤到黄河以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转移。1941 年 1 月 4 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皖南支队 9000 多人由云岭出发,绕道北移,行至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的合围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2000 余众突围。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被杀害。

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得逞后,气焰倍加嚣张,企图瞒天过海,蒙蔽群众。在臭名昭著的《中央日报》《扫荡报》发布虚假消息,倒打一耙,造谣污蔑新四军“异党暴乱”。同时围剿《新华日报》,禁止曝光让全国人民痛心疾首的“皖南事变”真相。

一时间,便衣特务动用一切流氓手段,抓捕报童,没收报纸,盯梢跟踪《新华日报》的编辑和记者。

山城人心惶惶。

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浊浪滔天,毛泽东愤然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表明“此次皖南反共事变,酝酿已久。目前的发展,不过是全国性突然事变的开端而已。”国民党须当改弦更张,立即赎罪,否则,“必然是搬起石头打他们自己的脚。”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题词 :“为江南死难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地下党组织发来一批传单,以此全面揭露皖南事变的经过,就像一颗颗令反动派胆寒的炸弹,只等发射出去。

江竹筠约何理立观察地形,选择发放张贴地点。又让从自贡来重庆精益中学读书,早受江竹筠的影响,思想进步较快的表妹杨蜀翘把传单带回学校,悄悄置于一些同学的课桌内、教师的讲台上,到集贸市场塞进别人的菜篮和货担里。

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大家都熟睡之际,江竹筠和何理立起床走出宿舍,秘密散发传单。有的用石子压在路边,有的塞进门缝,有的粘贴于墙壁。第二天,这些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人口相传,轰动了全校,轰动了江北,也飞向了山城……

真相大白,富于正义感的人们,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义愤填膺,为新四军鸣不平。一些深受国民党蒙蔽欺骗,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中间分子,通过传单上发表的消息,明白了实情,转变了看法,对无耻的国民党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江竹筠的出色表现和周密隐蔽的工作,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关注。根据斗争需要,江北县委的李治平同志通知她,组织已经决定派她到新的地方开展工作。

前面正有一场新的斗争,新的战斗,召唤她,等待她。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