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冷笛的头像

冷笛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1/06
分享
《留下一页 不朽千古》连载

第一十二章 感染力与亲和力

国军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机,国民政府迁入重庆。之后,日军开始对重庆展开了连绵不断的轰炸。“高密度轰炸”“疲劳轰炸”“月光轰炸”“无限制轰炸”,先后制造了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杀戮惨案。尸骨成山,遍地皆是,只得动用卡车,将那些腐烂的、残缺的尸体,拖到朝天门河边,然后再改用木船装运到江北黑石子沟去,倒进大坑里草草掩埋。

江竹筠目睹了一次又一次的日寇大空袭。

到处是残垣瓦砾,树枝上、电线上都悬挂着死者的断臂残肢。由于长期轰炸造成的环境污染,重庆成了“闻名遐迩”的黑城。垃圾、污水、粪便、老鼠、霍乱、痢疾、流行性脑炎、天花等,就像噩梦,`挥之不去。

很多地方几乎被夷为平地,人们只能住进残破的屋舍和草棚暂时躲避战争的袭扰。等到雾季来临,浓雾笼罩时,人们才得以搭建简易的栖身之所,搭设作坊,开办工厂,让生活在艰难中继续,让这个城市在苟延残喘中展现出一丝与死神搏击的气息。

多难的祖国,多难的民族,多难的山城……

这更加激起了江竹筠的斗志。

面对新的工作内容和新的工作环境,江竹筠格外繁忙,时时刻刻处在高度紧张的斗争状态中。从家中去曾家岩上班,一路穿过残破的房屋和贫民窟,目睹川流不息的流浪乞丐、逃难者的身影,她暗暗说 :“放心吧,同胞们!无数共产党人,正在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

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江竹筠,很快掌握了一整套地下工作的经验。一是与群众建立鱼水关系,既要当好领导者,又要隐藏不露,融入群众之中 ;二是充分认识危险,在白色恐怖中随时做好被捕和为党牺牲的准备 ;三是万一被捕,就要尽量把信息张扬出去,给党报信,给同志们报信,保护组织 ;四是一旦被捕遭受敌人刑讯,嘴要紧,视死如归,决不承认身份……

在川东特委召开的新区区委会议上,宋林对江竹筠的工作给予了肯定,指出 :“战斗在白区,看不出领导才是最好的领导,最普通的人才是最秘密的人。作风朴实,对党忠诚,不爱出风头,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气节,这些宝贵的经验,应该在同志队伍中发扬下去。”

鉴于愈演愈烈的反动统治阶级大规模逮捕﹑屠杀革命者﹐破坏革命组织﹐残酷镇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恐怖行为,南方局在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贯彻“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维系国共合作,坚持抗战的旗帜下开展工作,已经变得非常艰难。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指示南方局和战斗在国统区的共产党人要多加小心,适时转移。

按照川东特委提出的“勤学、勤业、勤交友”的号召,重庆一带的党员要隐蔽地秘密发展进步力量。新市区区委要求党员和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边进行渗透,继续发展可靠分子,做到长期培养,灵活机敏地安排任务,进行考验。

江竹筠与三舅家的表弟表妹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舅妈有些尖酸刻薄,但她毕竟曾容纳过自己和母亲一家人,才得以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三舅更是给过自己很多的帮助。

江竹筠说 :“那些曾经伸手帮助过自己的人都是亲人,不能忘记亲情。”

三舅依然是个忙人,少有在家的空闲。她便尽量找出各种话题,与舅妈拉拉家常。这让舅妈心里有了安慰,也多了几分感动。

舅妈对江竹筠这个外甥女,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冷漠,而今嘴里说的都是称赞的话:“这孩子懂事,没有跟舅妈计较。”说到动情时,眼睛里竟然有泪水。

江竹筠来到三舅家,跟她最亲近的是二表妹李秀清、表弟颜矗。二表妹是三舅李义铭的女儿,表弟是幺姨的儿子,寄住在三舅家已有好长时间了。

李秀清和颜矗正处在求知期,对外面的事情感到新鲜,总是缠着江竹筠讲这讲那。江竹筠给他们一一讲解“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那些骇人听闻的事件。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深深刺痛了李秀清和颜矗。他们了解了日本人不仅要毁灭山城重庆,而且早就觊觎中国的广袤山河,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疯狂作恶,烧杀抢掠,使中国的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深渊之中。

为了鼓励表妹表弟的斗志,江竹筠给他们讲了许多共产党人抗日救国的壮举。表弟表妹很快主动地成了江竹筠的教育培养对象,思想的天平向着共产党倾斜。

表妹与三舅李义铭有时就国家大事按照自己的观点争论起来。三舅不无遗憾地感叹道 :“赤化的力量大,我们家也有共产党了!”

江竹筠的生活作风、工作学习态度、为人处世的风范,对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感染的魅力。李义铭不愿意子女做危险的事情,但是无法阻止孩子们上进的心,更无法改变对江竹筠的靠近和信任。

江竹筠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帮助他们抄写复习资料,寻找参考书,辅导他们学习,体现了表姐对他们的挚爱。这种力量是三舅李义铭无法制衡的。后来,颜矗申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李秀清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成了学生运动的中坚分子。还有几个表弟也非常支持共产党,积极为武装起义购买医药,输送情报,配合党的工作。

江竹筠的弟弟中学没毕业就参加了工作,相距较远,因此姐弟俩见面的机会很少,但是在姐姐的支持下,尽管国民党监控得十分严密,他依然秘密订阅了《新华日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