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仙逝时,享年105岁。能活到这个岁数,是她修身养性、一心向善的结果。
按照民间习俗,八十岁以上的人去世,在丧事上就可称之为“喜丧”,尽管如此,我对于杨绛先生的离去,还是感到很悲伤,也感到很惋惜。杨绛先生是一位出色的学者、杰出的作家和著名的翻译家,她同时又是一位博学谦和的长者。像她这样了不起的女性,在当今世上已经很少了。
我很早时就开始读杨绛先生的著作,尤其喜爱她的散文作品,《干校六记》、《杂忆与杂写》、《将饮茶》、《“隐身”的串门儿》等,都是我经常读的。她的文字非常规范,是标准的母语,很平实,很自然,能使人看得很明白。这跟许多老作家老学者有着共通之处。在老一辈的作家学者当中,有不少都有过留洋的经历,有的甚至还留洋多年,但他们却少有洋腔洋调,例如巴金、冰心、朱光潜、季羡林等,无论怎样的留洋,留了多少年的洋,他们始终都规范地使用着自己的母语,这与他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着难舍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杨绛先生也正是这样一个人。
杨绛先生的学问文章,大家都已经谈论了很多,无须在这里多言。我之敬仰杨绛先生,除了她个人的学识和素养之外,还有她在为人处世上的高风亮节。
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钟书先生,生前名气非常大,但都非常低调,深居简出,不事张扬。不管别人对他们怎样的吹捧,也不管别人对他们如何的说三道四,他们都不去理会,很平静地做着自己的学问,写着自己的东西,不断为我们提供着优质的精神食粮。
然而他们又不是不问世事的书呆子,他们不仅关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还很关心别人。他们的学生,他们的邻居还有同事,都有人得到过他们的关心、帮助或者资助。最为人所知的,是杨绛在丈夫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走后,于2001年代表全家人向母校清华大学所捐赠的“好读书”奖学金,捐出他们的全部稿费版税近2000万元。她在捐赠活动仪式上讲话时,不顾自己年迈体弱,非常谦恭地坚持站立着讲话,讲完话后她还要向师生们深深地鞠一躬,感谢母校让她得以完成他们一家人的,尽自己能力去帮助别人的这个心愿。以她这样的眼光和这样的作为,即便是许多从政者都是难以企及的,更遑论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
杨绛先生一生教书育人、研究学术、创作文学,成就斐然,甚至在翻译上,也能够自成一家。在这么多的领域里取得这样非凡的成就,是很可以作为炫耀的资本的,但她淡泊名利,从不与人争锋,在自己那一片园地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是最值得我们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