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歌艺术质感与乡土美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郭翰  2018年12月20日00:28

诗歌,是一种美学,是灵魂思考和内心感受的外部流露。没有美感的诗歌文字,是称不上真正诗歌艺术。因为诗歌中,不仅具有美感,还具有哲学内涵、情感表达、价值理念呈现等。也就是说,一篇好诗歌,是有型的价值体系和无形的精神语境作为支撑,离开这两个元素,最多算得上是一种文字的情绪体。所以,真正的诗人,一定是有很高的诗语把控和人生价值度量。

(一)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美,同样是一种内心表达。如果没有内心的感受与体验,美的呈现也是不会全面的。从诗歌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该说,像这样的诗句,为什么如此具有影响力,认真细读,认真品味,我们就会发觉,诗人不是在写诗,而是在用诗歌表达内心中,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不管是“强大”还是“细弱”,我们都会看到诗歌在诗人内心中,那种唯美的思路,给予世界的,就是这样一种具有震撼力的回馈。

诗歌发展到今天,应该说,经历了上千年,这是诗歌精神的一种最好说明,从《诗经》开始,那时候没有美学之说,没有理论支撑,靠的全部是诗言志,诗言神(虽然没有系统过)。但从《诗经》强大的诗情流露,我们便可以这样理解,诗歌当时在人们内心中的那种高尚和圣洁,没有一种崇拜感,谁能写出那么美好的诗歌。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现代诗歌没有出路了,只能说,这个时代的人,无法理解诗歌对于社会,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但不能说诗歌就此中断。几千年一直兴旺发达,谁能保证每个时代,都是诗歌的高峰,那也未必。从《诗经》开始,汉代“乐府”;唐代,近体诗,词;延续宋代,发展到元代成散曲等。这些具有震撼性的诗歌体,在今天的历史上,是不是依然欣欣向荣。只能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还需要更加优美的前景去展望,而不是忧心忡忡,最终成为了诗歌脱节的“断层”。

(二)

诗歌的核心价值观,是支撑追求诗歌的一种强大力量。他需要一定的审美格局和理想价值作为启引。比如《诗经》中有一篇《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在分析这种诗歌体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是一种相思情歌,是主人公寝夜难眠,无限相思之苦。但细读之后,“考槃在涧”,明确提出了很有神韵的一种背景,加上那个时代,以为是现在随便都能吃饱喝足,都能面对高楼大厦独相思?现代人也就太浅薄了一点。虽然,人间烟火,食之有味,但特定的时代,总会给人们一种特定的价值追求,也恰恰是这个,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动力在什么地方。

记得前段时间,在一个微信圈看到一组《献给狗日的颓废时代》组诗,竟然评论密密麻麻,也是跟着诗人一样的有着很高的“见识”,甚至骂爹骂娘,更有甚者,诗歌原来可以这样放浪形骸。说实话,没有一种主流价值观,博取再多的点击率,也只能说明,这样的诗歌只能满足一种快感,但绝对是没有真正的价值内涵。

翻开《诗经》那种几千年不朽的诗歌体裁,如今能够写出这样诗歌感情,诗歌美感,诗歌强大艺术表现力的屈指可数,或者说很难遇到。因此,不是诗歌出问题了,是我们,包括诗人们出问题了。每天酒足饭饱之后,没有更多的思考诗歌艺术,而是更多思考物欲横流,怎样才能家财万贯。

(三)

严格的说来,现代自由诗歌出现,应该是可以产生出更多优秀诗歌的时候。因为没有受到更多形式和限制的时期。可恰恰相反,诗歌最早从中国出现,外国的诗人却在特定时期领先国人。这也算不算是一种“家门”不幸呢?甚至更加崇拜外国诗,忘记了我们的诗歌才是真正的精品。严重一点,因为很多人读不懂《诗经》《楚辞》,还没有领会里面的重要意义。而是站在时代的“最高点”,以为指点江山易,写诗作诗难。所以才会有做得少,说得多。越来越让我们自己的诗歌,失去了更多的功能和作用。

或者说,随着网络与物欲的丰富,更多人把精力和眼光进行了转移。转到了自身建设,自身提升上,诗歌需要动用更多更大的脑力,让人们越来越读一读可以,但要我亲自认认真真去写,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这也不是不可能。

但一个社会的进步,绝对不是用物质推动的,而是用精神推动的。失去了精神动力,再多的财富也会千金散尽。从每个历史朝代中的人文精神来看,起到作用的诗歌站了半壁江山。美好的岁月,失去了诗歌,也会没有太阳,黑暗的时光,失去了诗歌,月亮同样照亮不了前路。

(四)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的情绪”,这就不得不谈到“乡土美”。因为乡土自然、纯粹,有回味感觉。七八十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文学热潮,诗歌也成为了人们追捧的一种潮流。

那时候,读书人手里,基本人人捧着一本文学书刊。物质没有达到极大丰富,农村在人们眼里无比圣洁,每个人心中,总是熊熊燃烧着一股力量之火。从年代说,笔者只能算是一种错过,但总体来说,诗歌的“最高峰”,怕是越不过这样一个时期。

而如今呢?“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更多的诗路“百花齐放”,却越来越让人感叹,这是一个诗歌低沉的“亦然”时期。不是诗歌没有了,是人们自然的心慢慢在喧嚣的时光中退静了。乡土的美感,越来越成为人们走在城市繁华的记忆深处,偶尔出一些乡土精品,美呢?审美之感,找不到了那么一份虔诚。

(五)

千百年来,乡土都是诗词歌赋的标志。如今也是一样,扶贫攻坚在农村,乡村振兴在现代,同样也是诗歌的另一种表达。

我们只有律清诗歌的文路,才能感受得到诗歌的大美。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歌的风尚还在,诗歌的价值还在,诗歌的美感还能找回来。荒郊野花,汴堤烟柳,萋萋芳草,青青荠麦,西溪河岸,在水人家,或许已经变了形式,更多是一种体验+思索与审美的崭新时代。诗歌的脚步,那就需要更上一层楼。哪怕仅仅只是从诗人的角度,都要提升这样的高度。不能用短浅的目光看待乡土,而应该是看到乡土未来与现代的完美相融。

所以,诗歌如果还是停留在原来的一种思绪之中,就无法真实的反映这个时代诗歌的净化历程。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本身就有那个时代的特色。那么,作为新时期,诗歌就更应该有鲜活的动态,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情绪渲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艺术质感就是无形的思想“利剑”,完美的结合乡土美学,一定会滋生出更加壮美的时代“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