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象脚鼓》:让残障孩子获得勇气与支持
来源:澎湃新闻 | 徐明徽  2020年08月17日08:33

如果缺憾无可避免,就用尽全力回击命运的不公。8月15日,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携新书《象脚鼓》来到上海书展。小说以著名聋人舞蹈家邰丽华童年经历为蓝本,讲述特殊孩子的成长历程。

《象脚鼓》故事主角名叫冬银,在两岁时被用药错误夺去了听力,一家人从此开始了艰难的求医旅程。在希望破灭以后,冬银进入特殊学校学习,她是美丽的、善良的,但也敏感的、孤独的,直至她与象脚鼓相遇,她的舞蹈梦想开始闪闪发光。殷健灵(右)在上海书展上

殷健灵(右)在上海书展上

“象脚鼓”在小说当中是一个隐喻,失去听力的孩子可以通过象脚鼓敲响时,所发出的震动来感知声音,而在故事情节中给孩子们带来象脚鼓以及生活希望的老师,也是在人生低谷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人村寨,才见到了象脚鼓,后来重拾梦想的老师回到城市、也带回来象脚鼓,以热情和爱心成为这些聋哑孩子人生导师。它不仅是一种声音的隐喻,更是一种希望的隐喻。

在这个故事里面,殷健灵不仅写女孩冬银和她的家庭,也写了冬银身边形形色色的聋哑孩子、正常孩子,以及很多不同的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形象,整本书的人物群像辐射开来,展现了整个社会对于残障儿童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成长处境。

殷健灵表示,不想落入书写在残缺中发现完美的窠臼,实际上她认为很多残障人士在许多方面,比所谓的健全人有着他们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象脚鼓》这部作品中,殷健灵希望让更多的人以平等的目光看到残障人士真实的生命状态。在故事中,她创造了一个很真实的儿童成长环境。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聋哑孩子也会面临成长的困惑,会对自我产生怀疑,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抛开身体的缺陷,他们的心灵和健全孩子一样完整,甚至要更加强大。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身边也有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用一双双手拉着他们走过艰难的路,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象脚鼓》

《象脚鼓》

故事中的冬银和她的家庭并不是完全虚构的,冬银在现实中的原型就是2005央视春晚《千手观音》舞蹈中的领舞邰丽华。为了走进聋哑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殷健灵采访了邰丽华本人,还去往她的故乡宜昌,与她的家人、朋友、老师交流了邰丽华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同时她还请教了诸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向他们了解第一手的教育实践经验。经过重重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部温暖动人的作品。

在活动中,殷健灵分享了一个细节,在见完邰丽华的家人后已经是傍晚,走到宜昌江边,看到大人和孩子在江边跳广场舞、骑自行车、夜钓,这些悠闲的人间烟火,那么的平静的太平的生活,她本以为故事的落脚点应该在邰丽华亲近的人所分享的她个人的童年经历上,而当穿梭在人群中时,殷健灵老师确认自己这部《象脚鼓》真正的落脚点其实是残疾儿童家庭以及普通家庭共有的那种理解和爱。“我觉得我后来就是想在这个作品当中不仅是呈现聋哑孩子的生活,我也想呈现每一个普通孩子的生活,我更想去引发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去打开一个我们原先不知道的世界,然后去引发我们每个人对家庭对教育,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反思。”殷健灵说。

因而《象脚鼓》具有着一种普遍性和当下性,其实我们的生活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通过这样一本书,给读者打开一个也许他们原来不知道的世界,了解这样一个陌生的人群,去体会他们生活。殷健灵认为,今天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去广泛的了解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去培育一种同理心、待人平等的心理。

殷健灵说:“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有偏见或固执己见,根本的原因是见识太少。一个人如果知道的越多,这个人反而会更加的宽容,也会更加的聪明。我觉得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他的成长当中更需要一种平等心、同理心、带着尊重平等的眼光去对待周边所有的人。”

在精神和尊严上,无论是残障者还是健全人,都是平等的。残障人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支持和理解。这也是她创作《象脚鼓》的初衷。让残障孩子获得勇气与支持,让健全的孩子获得包容和激励,让所有的孩子得到梦想光芒的引领,这就是一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