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山坳里的扶贫车间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陈秀民(蒙古族)  2020年08月19日11:49

采访郑国春,从内蒙古赤峰市出发,要走220公里的丹锡(丹东至锡林浩特)高速公路,再走30公里的一级路后拐上羊肠似的乡道,然后一头钻进草木葳蕤的山坳里。穿过几个村庄抵达乌兰沟时,细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树木显得翠绿清新。绿然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就坐落在村口,偌大的厂区里人影穿梭,蓝顶白墙的厂房里传出机器的轰鸣,厂房门楣上“扶贫车间”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郑国春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今年48岁。十几年前,因交通事故,他双目失明,却身残志坚。他经营的绿然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在这一带名气不小,“乌兰沟”牌杂粮杂豆深得县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的乌兰沟村,东面是科尔沁沙地,其余三面都是沟壑纵横的黄土坎。土山不高,凸凹不平连绵几十里,几百户人家就沿着山势散落在狭长沟谷的皱褶里。如果不是水泥路修进山沟,把“乌兰沟”牌杂粮杂豆销售四方,人们很难知道有乌兰沟这个村子。

“乌兰”是蒙古语,汉译为“红色”。早年这里藕李树漫山遍野生长,黄豆粒大的藕李果红得晶莹,云霞一样染透一川沟谷,乌兰沟由此得名。乌兰沟村的贫困由来已久,旱坡地只能种植杂粮杂豆,降雨多些,收入也跟着多一点;遇上干旱年份,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外出打工是村民的主要增收手段。那些身有残疾的村民,就只能老守田园,在贫困的泥淖里难以自拔。

自从绿然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投产后,乌兰沟村仿佛被重新格式化,贫困户有了摆脱贫困的新平台。

走进扶贫车间,一种自强自立的氛围扑面而来。郑国春衣着整洁,皮肤白净,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色墨镜。与他握手,感到他的手很有力量。

“去会议室谈吧。”郑国春的声音富有磁性。他无需引路,靠拐杖敲打地面,就轻松自如地走进了会议室,准确无误地坐在椅子上。

关于郑国春的奋斗故事,还得从1998年说起。那年,他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接手父亲开办的全村唯一一家米面加工厂。从早上开门到夜幕降临,加工米面的村民排成了长队。与本村姑娘王海荣结成夫妻后,郑国春主外,王海荣主内,日子过得有张有弛,殷实无忧,渐渐成了乌兰沟的“有钱人”。

2002年,厄运从天而降。那年秋末冬初,郑国春把加工好的农产品装满一卡车,亲自送货到西乌旗。返回的路上,对面驶来的货车逆行,两车剧烈相撞,郑国春失去了知觉。

那几天,妻子王海荣整日以泪洗面,丈夫在生死线上挣扎,顶梁柱轰然倒塌,不知整个家庭未来的生活走向哪里,归宿又在何方。

郑国春总算抢救过来了,可右腿重度残疾;更可怕的是眼前一片漆黑,他失明了。躺在病床上,郑国春身心忍受难以想象的煎熬:一条腿残疾他不在乎,可双眼失明让他无法接受。想到余生将在黑暗中度过,他几乎绝望了,泪水浸湿了枕巾。

为了治病,郑国春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妻子连首饰都卖了,还欠下十多万元外债,家境一落千丈。

郑国春走出医院那天,已是次年春末夏初。在回乌兰沟的路上,他闻到杏花的花香,心中无比凄凉。尽管哭得泪雨滂沱,王海荣却抹去泪水,把秀发往脑后一捋: “这个家散不了,有我呢。”

“可是……你一个女人家。”郑国春不是不相信他的妻子,但突然把这么重的担子压在她的肩上,他于心不忍。

“放心吧,只要你活着就行。我没那么娇惯,你能做的我也能做,厂子很快就会转起来的,我就是你的眼睛。”

王海荣的鼓励点燃了郑国春二次创业的希望。从此,夫妻二人共用一双眼睛,一起忙碌着。一个月后,沉寂许久的加工厂又转起来了,机器的轰鸣声带动生产线,似乎整个乌兰沟都听到了。尽管站在车间指挥的人换成了王海荣,但郑国春依然是幕后决策者,他拄着拐杖在厂区来回行走,厂子运转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村民们怎么也想不到,从死亡线上侥幸逃生的郑国春,还能把厂子转起来。准备去外地打工的员工又回来了,一个也没少。

2004年,儿子的降生让这对患难夫妻喜不自禁,这个濒临倒塌的家庭重新振作起来,迸发出的能量令人惊诧。几年后,郑国春不仅还清全部欠款,而且再次成为乌兰沟的“有钱人”。

虽然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可郑国春有超乎寻常的市场敏感。他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向有了基本的预判,决定走合作共赢的路子,与村民共享创业成果。2010年,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惠农政策的普照下,他创建了绿然农产品加工合作社,主要经营杂粮、杂豆等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合作社吸纳乌兰沟村民入股,有150人主动加盟。在合作社创立暨第一次社员大会上,郑国春毫无争议地当选为合作社理事长。

十二吐乡盛产的粗粮口感好,不用化肥农药,属于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合作社发展了自己的种植基地,种植杂粮杂豆8000亩,采取订单式生产经营模式,主导产业立足杂粮杂豆加工,建成了4条生产线。为保证产品品质,合作社严格控制好各生产环节,在生产中采取统一选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的“五统一”模式,力求货真价实,诚实守信。合作社还对合作社社员的农产品按照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带动和影响了乌兰沟及周边的1000多户农户致富增收。

目前,合作社的社员有170户,年加工生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总销售额达1200万元,年纯利润50余万元,产品销至呼和浩特市、包头、锡林郭勒盟、霍林河等地。

郑国春无疑是强者。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以超出正常人几倍的付出,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诸多障碍,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致富传奇,诠释了奋斗的真正内涵。

“有胳膊有腿还受穷,看看人家郑国春。”他成了村里人脱贫致富的标杆。村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全村没有一个懒汉,一部分人去合作社打工,其余的经营好自家的土地。从2016年开始,村里试种西瓜,郑国春协助打井,提供种子和塑料覆膜。乌兰沟光照充足,有机西瓜又大又甜,每亩西瓜为村民净增收入800元。郑国春每年还聘请专家教授来乌兰沟讲课,扶智扶本。如今,乌兰沟瓜果种植基地被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农业部门评为绿色农产品基地。

村里的贫困户宋保民视力弱,妻子智力残疾,他家多年靠救济和低保维持生计。宋保民到绿然合作社做包装工作后,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他的儿子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也参加了工作,这个全村头等特困户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另一贫困户尹学萍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两口子都在绿然合作社上班,如今她家有蔬菜大棚三个,每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她的女儿也考入内蒙古医科大学,一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一个人带动一个村,郑国春的“扶贫车间”开足了马力。

近年来,绿然农产品加工合作社被评为赤峰市级示范社,郑国春家被市妇联命名为“最美家庭”,被自治区文明办评为“全区百家十星级文明示范户”。郑国春还荣获了市“五一”劳动奖章,他爱人王海荣获“三八”红旗手称号。这些勋章放在常人之家可能不足为奇,可挂在他们的胸前就意义非凡:任何艰苦努力都是幸福的起点。

绿然农产品加工合作社不仅富裕了乌兰沟村民,也成为拉动十二吐乡一带脱贫致富的引擎,推动当地各族群众向着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