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原始巫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李秀强  2020年08月31日08:59

中国文学的源头有神话说、劳动说、卜祝辞说、六经说等。诸家聚讼不已,莫衷一是。文学的起源问题是中国文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议题,关乎中国文学的演进脉络与发展规律。近年来,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探索揭开了新图景。出土文献愈来愈表明,中国文学的源头在“原始巫术”。

原始巫术与中国诗歌源头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然而,中国诗歌的源头并不应止乎《诗经》,而应追溯至五帝时代早期的原始巫术咒语诗。五帝时代前期出现的原始巫术咒语诗,便是中国早期诗歌的雏形。传世与出土文献均表明,原始巫术咒语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考古资料显示,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时代,原始巫术已经相当盛行。譬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村、宝鸡北首岭等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鱼纹”图案,以及其中的“蛙形骨骼”图案,都具有浓厚的原始巫术色彩。《国语·楚语下》载,颛顼“绝地天通”之前“夫人作享,家为巫史”,亦反映了五帝时代早期巫术流行的盛况。在巫术活动中,往往伴有繁赜的巫术仪式与表演,但最具“巫术魔力”的当属巫师口中反复吟唱的咒语。学者们认为,这些巫术咒语便是早期诗歌的雏形。例如,江林昌指出:“中国古代诗歌起源于原始巫术咒语。咒语也可称为巫诗。”

在传世文献中,五帝时代早期的原始巫术咒语诗时有闪现。《礼记·郊特牲》所载《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记载的是伊耆氏在蜡祭时吟唱的巫术咒语,而伊耆氏属于神农炎帝时代。《山海经·大荒北经》载:“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黄帝时代的巫术咒语诗。《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巫术咒语诗记载的是神农、黄帝时代的原始狩猎情景。

五帝时代早期巫术咒语诗的表现形式便是反复吟唱,旨在控制自然、神灵,以达到某种企图。这种巫术咒语诗深刻影响了诗歌的发展。《诗经》中的《周南·芣苢》,便是一首通过反复吟唱“芣苢”以求“胚胎”生子的巫诗;《召南·驺虞》也是一首通过反复吟唱,以求狩猎成功的巫诗。《诗经》中还有一些类似的巫诗,兹不备举。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重章叠句的回环复沓结构,极可能来源于原始巫诗反复吟唱的形式。《诗经》中的《商颂》《周颂》《鲁颂》属于宗庙祭祀颂诗,祭祀与巫术有着内在联系,因而其内容仍旧充斥着巫术色彩。

在出土文献中,原始巫术咒语诗亦屡见不鲜。清华简《祝辞》保存了先秦时期丰富的原始巫诗资料,亦应当属于“诗”类文献。祝辞,即咒语。《祝辞》共有五首巫诗,一首为“恐溺”的巫诗,一首是“救火”的巫诗,后三首则是射箭的巫诗。这些巫术咒语诗虽具体内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施咒者均可直接控制自然、神灵,这与五帝时代早期的原始巫术咒语诗相似。譬如,“恐溺”巫诗曰:“有上茫茫,有下汤汤,司湍滂滂,侯兹某也发扬。”这是命令司湍神控制急流。“救火”巫诗曰:“皋,诣武夷,绝明冥冥,兹我赢。”这是指令武夷山神灭绝火焰。这些巫诗皆与《蜡辞》《弹歌》相似。因此,《祝辞》中的五首诗应当就是五帝时期原始巫术咒语诗的遗存。由是观之,《祝辞》应是未被今本《诗经》收录的原始咒语佚诗。依此亦可推知,先秦时期应当还有大量的原始巫术咒语诗在民间流传。

无独有偶,清华简《祷辞》与《祝辞》亦相类似,乃祷祠地祇的告事求福之辞,辞多韵语。所不同的是,该篇祷辞应当属于宗教祭祀颂诗。这首宗教祭祀颂诗,亦属于佚诗。另外,九店简《告武夷》、睡虎地《日书》甲种的《马禖》《梦》等短章以及新蔡简、里耶简的部分残简亦有此类祷辞。这些祷辞都可看作宗教祭祀颂诗,都具有浓厚的巫术色彩。

综合分析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知,原始巫术对中国早期诗歌的起源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诗歌的源头实应追溯至此。

原始巫术与中国辞赋源头

屈原赋可谓中国辞赋的源头,从《离骚》《九歌》来看,屈原赋明显具有浓厚的巫风色彩,而这正是五帝时代原始巫术的遗存。

《九歌》中保存了一些远古部族的宗庙祭祀颂诗,而这些颂诗便可追溯至五帝时代。据江林昌《远古部族文化融合创新与〈九歌〉的形成》一文考证,《九歌》中有五帝时代海岱东夷族虞舜时代的《韶》乐、中原华夏族禹启时代的《虬歌》。东夷部族与华夏部族的起源均在五帝时代,五帝时代是巫术盛行的时代,因而《九歌》中遗存的巫风现象便不难理解了。

《离骚》对五帝时代原始巫术的保存,主要体现为“以玉通神”。考古资料表明,五帝时代的玉器是巫师通神的重要法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以大量随葬玉器为特点,这些玉器都与原始巫术宗教活动有关。颛顼“绝地天通”的巫术改革之后,玉更成为尊贵的通神法器。“以玉通神”的原始意象,作为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长期积淀,始终保留在原始先民的思维和意识形态之中,并被传承下来。屈原《离骚》便充分继承与发扬了这种原始意象,而最终发展成为绵延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传统。

《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玉虬”“瑶象”“玉鸾”和“玉轪”作为玉器,均可通神。其中,“虬”“象”和“鸾”作为本身即可通神的动物,可以辅助人借“玉”更好地与神灵沟通。有意思的是,“玉虬”“玉鸾”和“瑶象”在考古遗址中均有发现,且都被用来通神。

《离骚》中“以玉通神”的原始意象对后世辞赋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绍骚体”便明显受此濡染,主要表现为“食玉”以通神。严忌《哀时命》:“愿至昆仑之悬圃兮,采锺山之玉英。揽瑶木之橝枝兮,望阆风之板桐。”王逸注:“上昆仑山,游于悬圃,采玉英咀而嚼之,以延寿也。言己既登昆仑,复欲引玉树之枝,上望阆风、板桐之山,遂陟天庭而游戏也。”咀嚼“玉英”可以延年益寿,揽“瑶木”之玉枝可以通神,而“陟”天庭。

依上而知,屈原赋作为中国辞赋的源头,其创作源泉与创作思维都深受原始巫术的熏染,并对后世辞赋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始巫术与中国散文源头

中国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与说理散文,而叙事散文的产生时代远早于说理散文。叙事散文又称历史散文,其源头可追溯至商代的甲骨卜辞。从甲骨卜辞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我国叙事散文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甲骨卜辞虽然记言记事比较简略,但有的已长达几十字或百余字,其叙事体系已经相对比较完整。譬如,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这条卜辞所叙述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均已完备,叙事亦较为清楚完整,已经初具叙事要素。因此,这类甲骨卜辞可视作我国叙事散文的滥觞。

甲骨卜辞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便是巫史文化,卜辞从业者也主要是巫觋。商代社会极端崇信鬼神,《礼记·表记》便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从出土甲骨卜辞可看出,商王亦经常参与卜筮。陈梦家指出:“由巫而史,而为王者的行政官吏;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卜辞中常有王卜、王贞之辞,乃是王亲自卜问,或卜风雨或卜祭祀、征伐、田遊。”总之,整个商代社会极度尊崇巫术。商代的巫史文化推动了甲骨卜辞的发展,而甲骨卜辞又孕育了我国最早的叙事散文。

甲骨卜辞之后的叙事散文中,亦经常见到巫风色彩浓厚的叙述。新出竹简文献也有类似叙述,清华简《楚居》便是典型。《楚居》的叙事风格类似《国语》等,可看作历史地理叙事散文。《楚居》讲述了楚人之源起,分别叙述季连、鬻熊、熊绎的传说,详述了楚公、楚王的居处与迁徙历程。其中,“季连初降于山”的情形,便与中国古代的巫风习俗有关。更引人注目的是妣“生侸叔、丽季”的过程:“丽不从行,溃自胁出, 妣宾于天, 巫并该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这段话是说丽季在出生时不能顺产,结果从妣的肋骨处降生,导致妣一时断气而“宾于天”,巫师用楚条为其包扎肋部,妣大概因此而复活,这便是楚人被称为“楚”的渊源。这段充满巫术色彩的叙述,既是楚人崇巫传统的体现,也是原始巫术文化在叙事散文中的遗存。

依此观之,中国散文的起源与巫风传统有着密切渊源,从甲骨卜辞到清华简《楚居》,原始巫术的基因一直伴随着叙事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巫术与中国小说源头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志怪小说产生于魏晋时期。而新出竹简却表明,志怪小说早在战国初期便已产生。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墓主记》,叙述了一位名为丹的大梁人死而复活的怪异故事。李学勤认为,这便是志怪小说的源头,其时代比《搜神记》等书早了五百年。至此,志怪小说的源头可追溯至秦代。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记载了商汤射获一只赤鹄,命令伊尹烹之作羹,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其所述故事围绕人、神、巫、鬼而展开,人物关系较为复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并具有“小说”这类叙事文学作品的某些审美特征。黄德宽指出,这显然应当属于志怪小说。清华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而《赤鹄之集汤之屋》的流传年代应当早于该时期,至少可推至战国早期。因此,中国志怪小说的产生时代实可追溯至战国早期。

从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来看,先秦时期志怪小说的产生与原始巫术有着密切渊源。《赤鹄之集汤之屋》整理《说明》谓:“简文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有浓厚的巫术色彩。如说汤诅咒伊尹,使他‘视而不能言’,随后伊尹被称作‘巫乌’的鸟拯救,并由之知道‘夏后’(桀)身患重病,原因是天帝命‘二黄蛇与二白兔居后之寝室之栋’等情况,从而解救了‘夏后’的危难。”《赤鹄之集汤之屋》中浓厚的巫术色彩,正是其可被称为志怪小说的重要原因。商汤与伊尹的形象类似于巫觋,通晓人言的先知神鸟也被称作“巫乌”。这些巫术现象,固然可能与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习俗有关,但更可能来源于商代甚至五帝时代以来流传已久的巫风习俗。

总而言之,中国志怪小说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的信巫、崇巫的习俗密不可分。在志怪小说之中,原始巫术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影响了先秦志怪小说的起源,同时也为秦汉之后志怪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最终成为志怪小说的决定性基因。

综合分析考察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知,中国诗歌、辞赋、散文、小说的起源与原始巫术皆有密切渊源,原始巫术可谓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决定性遗传基因。原始巫术作为中国文化独特传统的核心根源,深刻影响了早期中国的文字、宗教、礼乐、哲学等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更是深受其濡染。如若脱离或忽略了这个文化核心,中国文学便会成为无本之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华简《系年》与东周国别史研究”(16CZS03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