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学期刊:一份时代的备忘录
1950年创刊号
1954年创刊号
1957年创刊号
2019年7月18日,《草原》杂志社全体人员走进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开展调研活动。
2020年8月2日,“相看两不厌”——《草原》杂志创刊70周年读者见面会。
2017年7月26-29日,“文学名家走进鄂托克”创作笔会。
2018年3月31日,第一届《草原》文学奖(2016-2017年度)颁奖典礼现场。
1981年,《草原》赤峰热水笔会。
1981年,首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文学创作会议合影。
1995年全区青年文学创作骨干培训班。
1994年准格尔旗笔会。
2017年6月21日,《草原》杂志“2017·锡林郭勒之夏太仆寺笔会”。
时光流金,岁月放歌。在时间的长河中,《草原》文学期刊栉风沐雨走过了七十年。回溯《草原》走过的每一个足印,都能感受到那一份深挚的文学情怀。
《草原》文学期刊自1950年创刊以来,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脚步一路前行,肩负着繁荣内蒙古文学事业的责任和使命,历经坎坷,目标坚定,成为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培养和团结各民族作家的重要阵地,是内蒙古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她见证了各族人民的友爱与团结,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与繁荣。是一份时代的备忘录,是研究内蒙古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吹响内蒙古文艺第一声号角(1950.10-1978.6)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1950年自治区决定创办文艺刊物《内蒙文艺》,从内蒙古文艺工作团中抽调陈清漳任《内蒙文艺》主编,与玛拉沁夫、安柯钦夫等人组成内蒙古文学社,开展筹备工作。
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日子,《内蒙文艺》创刊。
在创刊号上,乌兰夫、周扬、郭沫若等人题词。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的乌兰夫的题词是:“发展内蒙民族人民大众的文艺,内蒙文艺工作者应亲密团结,共同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乌兰夫主席的题词为《内蒙文艺》指明了办刊方向。
《内蒙文艺》出版6期后停刊。
1953年,决定恢复《内蒙文艺》期刊,由内蒙古文联筹委会负责筹办,由陈清漳任主编,鹏飞任副主编,编辑有邓青、贾漫、安谧、刘介愚、奥其、琴子等。
1954年7月,综合性文艺月刊《内蒙古文艺》出刊。由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文艺编委会共同编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复刊后的《内蒙古文艺》把办刊的立足点放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上,成为当时的文艺旗帜,迎接并见证了1954年10月内蒙古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成立。
1956年12月,内蒙古文联决定《内蒙古文艺》停刊,到停刊时共出刊30期。
1957年春三月,正是草木复苏、万象更新的时节。一株纯文学刊物的幼芽,在几经风雨的枝干上萌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综合性文艺刊物《内蒙古文艺》更名为《草原》。刊物定位为纯文学期刊,并请郭沫若先生题写刊名,于1957年4月正式出版,自此奠定了《草原》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家文学期刊的地位。
从1950年10月《内蒙文艺》到1966年6月《草原》停刊,是内蒙古文艺事业初创、发展的16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的内蒙古蒙古族作家群,绝大多数人在《草原》工作、学习,并发表作品,使《草原》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面文学旗帜,在全国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从最初创刊到蓬勃发展,《草原》聚集了文艺战线上的一大批优秀作家,云照光、玛拉沁夫、敖德斯尔、安柯钦夫、扎拉嘎胡、特·达木林、陈清漳、超克图纳仁、琴子、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韩燕如、张长弓、贾漫、邓青、剑羽、安谧、周戈、孟和博彦、朋斯克、杨平、薛焰、杨啸、其木德道尔吉、乌兰巴干、李汀、冯国仁、王栋、张志彤、照日格巴图、沙痕、纪征民等,群星璀璨,闪耀苍穹,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玛拉沁夫的长篇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后更名《茫茫的草原》)首发于1956年《内蒙古文艺》第9期,此后在《草原》连载数期。《茫茫的草原》系内蒙古“草原文学”的开山之作,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草原》还发表了青年作家敖德斯尔的短篇小说《撒满珍珠的草原》(1962.3)、《水晶宫》(1961.11)等作品。这些作品发表后,受到茅盾先生的高度赞扬。著名剧作家薛焰的短篇小说《老三员列传》(1960)发表后,受到了老舍先生的赞许。
1966年5月,《草原》改名为《内蒙古文艺》,并且改为小32开本,出版到第6期后停刊。
1971年12月,由内蒙古文化局领导的《革命文艺》(季刊)试刊号出版,到1974年1月,《革命文艺》再次更名,改为《内蒙古文艺》(双月刊)出版,扎拉嘎胡任主编。《内蒙古文艺》在作家扎拉嘎胡的领导下,为自治区的文学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内蒙古文学界培养和保护了一批文学人才。《内蒙古文艺》1978年5月停刊,办4年零6月,共出版了33期。
在改革开放春风中 生根发芽结出硕果(1978.7-2003.12)
1978年春天,全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文艺界更是一片欣欣向荣,很多名刊大刊都纷纷复刊,《草原》应时而动,于1978年7月复刊,之后刊名一直延用至今。
《草原》,迎来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第二个春天。
《草原》编辑部充分发挥了《草原》省级文学大刊的核心作用、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通过办文学笔会、重点作品推介、作品研讨会及重点作者作品帮扶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作者,其中绝大多数作者步入了作家队伍行列,有的还在国内外文坛上产生了影响。
这一时期,有三次笔会影响巨大:1981年春天,《草原》与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文联合作举办“热水笔会”,邀集一批有创作潜力的青年作者,手把手指导学员创作、修改作品。来自全区各盟、市青年作者鲍尔吉·原野、哈斯乌拉、曹雪英、江浩、方野、徐扬、邓九刚、张作寒、李尧、谷丰登、万路等二十余人参加了这次学习班,他们中很多学员后来成为内蒙古卓有成就的作家。
1981年7月,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举办的首届全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以下简称“三少”民族)文学培训班,是新时期“三少”民族文学新人的起点。《草原》副主编邓青曾几次赴大兴安岭地区,详细了解“三少”民族文学现状,为青年作者讲课、改稿,乌热尔图、敖长福、杜梅、阿凤、阿军、阿黛秀、苏华、苏莉、鄂玉生、苏勇、空特乐、萨娜、晶达等,都在《草原》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们中著名作家乌热尔图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前身),敖长福、杜梅、苏莉等人的作品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些人中多半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他们从《草原》这片文学牧场出发,驰誉内蒙古,走向全国。
1984年3月22日—4月22日,《草原》编辑部举办中青年作者创作笔会,来自全区各地的30多名作者参加,其中有哈斯乌拉、伊德尔夫、霍钦夫、邢原平、路远、冉平、程纪中、博尔姬·塔娜、李慧娟、刘玉琴、杜梅、李仲臣、尚静波等人,他们大都是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作者。这一次笔会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草原》创办了以先锋性著称、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诗歌专号——《北中国诗卷》,成为《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之外中国的又一个诗歌中心。
从1986年2月至1990年10月,《北中国诗卷》历时5年,出版10册,编发页码700余页,发表了雷抒雁、顾工、叶延滨、北岛、昌耀、邱华栋、西川、林莽、沈天鸿、欧阳江河、傅天琳、杜涯等来自全国各地569名诗歌作者和诗人的诗歌1664首。《北中国诗卷》的出版,也极大地推动了内蒙古本土的诗歌创作,雁北、张廓、默然、赵健雄、尚贵荣、梁彬艳、梁粱、张天男、蒙原、白涛、蓝冰、博尔姬·塔娜、成子、独桥木、冰峰、哑樵等一大批青年诗歌作者被推出来,带动了内蒙古大地的诗歌热潮,到目前这一批诗人都已步入中年,但依然是内蒙古诗歌创作的中坚。
新时期,《草原》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老中青梯队基本形成,通过《草原》发表作品,或者由于《草原》的大力评介而在自治区和全国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各民族作家有数百人。据统计,全国文学评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评奖、自治区文学评奖中,在《草原》上发表的作品在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门类中占去“半壁江山”。
玛拉沁夫的《活佛的故事》、哈斯乌拉中篇小说《虔诚者的遗嘱》(1981.10)、敖长福短篇小说《猎人之路》(1981.12),白雪林短篇小说《蓝幽幽的峡谷》(1984.12)三篇作品同时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白雪林短篇小说《蓝幽幽的峡谷》还获得了1984年度全国短篇小说奖,引起全国文学界的轰动。他是继乌热尔图、汪浙成、冯苓植之后,又一个获此殊荣的内蒙古作家。
与此同时,有一百余篇(部)小说、诗歌、散文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诗选刊》等选载。还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被全国小说年选、诗歌年选、散文年选等选集选载。
以崭新的风采 屹立于文艺百花园(2004-2012)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草原》进入21世纪,步入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为全面推进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而奋斗的新的历史阶段。
《草原》把提高刊物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立足本区,面向全国,为繁荣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国家的文学事业继续不懈地努力。
2003年,《草原》全面改版,从72页增加到96页;四封全部彩印,印刷手段、纸张质量、封面设计、版式都做了较大的调整和提升。
增加页码后,《草原》开始刊发中篇小说,结束了过去几十年刊物难能刊发中篇小说的历史。《草原》还打破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小说才能做刊物头条的模式,只要是优秀的作品,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体都可以做头条。
在这十年间,《草原》以多种活动探索发展路径,先后成立了两届理事会,打造文学交流平台,研究文学成果、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与媒体、企业联手举办笔会”;建设《草原》俱乐部,为作者提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创作基地;设立“《草原》文学奖”,扩大刊物的知名度,提高刊物质量。
2012年6月,《草原》改为半月刊,创办了下半月刊《草原·文艺论坛》和《草原·新剧本》,为内蒙古的文艺评论和剧本文学开辟了新的阵地,培养了大批的评论人才和影视戏剧文学人才。
新征程创新发展 再创辉煌(2013-2020年)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开启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草原》也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在提高刊物质量、挖掘文学新人、打造品牌活动、扩大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2015年2月,《草原》被内蒙古自治区编办批复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为《草原》加足了马力,《草原》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迈出了新时代奋力前行的步伐。
进入新时代,《草原》不忘初心,厚老育新,八年中推出了一批文学新人,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在自治区乃至全国文学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开设“草原骑手”栏目,连续推出内蒙古青年作家的作品,配发评论和创作谈。推出的作品有被《小说选刊》《2017中篇小说选粹》选载,还有被选入中国小说协会评选的“2016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获“《草原》文学奖(2016-2017年度)”和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
2018—2020年三年中连续推出了“内蒙古诗人十二家”“内蒙古散文十二家”“内蒙古小说十二家”以一种态度、多种形式,向外推荐本土作家、诗人,呈现内蒙古当下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近几年,《草原》发现和推出了80、90、00后的重点作者有50多位。
举办笔会活动,从笔会活动中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是《草原》杂志的传统,尤其近三年,《草原》举办的笔会、活动形式在不断变化,主办了“洛夫诗歌朗诵会”“2017太仆寺旗之夏”文学座谈会、“敕勒川诗歌研讨会”、“2017内蒙古新春诗会”、“纪念中国新诗百年暨草原诗人作品研讨会”“文学进校园”“《草原》走进草原”“走向经典:中国当代作家草原讲坛——对话马原”等活动20余项,其中“2017新春诗会”通过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卫视”频道向全国播出。
《草原》还先后策划推出了“内蒙古文学地理”,每一期刊发一个盟市的作者作品,有180位内蒙古的作者的作品入选,几乎涵盖了内蒙古至今活跃的所有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集中展示了内蒙古本土作家的整体实力。这一举动在《草原》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着力打造“《草原》文学奖”品牌,2016-2017年度《草原》文学奖获奖者中既有于坚、鲍尔吉·原野等文学名家,也有近年活跃于文坛的70后、80后代表作家,有草原重点推出的青年作家和文学新人,引起国内文学界的高度关注。“《草原》文学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之外的又一个重要文学奖品牌。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的颁奖中,《草原》杂志社获得了编辑奖。
在多媒体大放异彩的时代,《草原》抓住新媒体传播力,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抖音短视频等网络媒体推送。2020年的五四青年节,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草原》杂志社创新文学活动模式,将线下“《草原》进校园·绿色的火焰——《草原》‘五四’青春诗会”活动改为网上“空中诗会”,开启同步语音云直播,3000余位听众共享一场文学盛宴。
为了呈现内蒙古汉语诗歌的整体成果、鼓励和关注内蒙古本土汉语诗人,《草原》从2018年开始举办每年一次的“内蒙古诗歌排行榜”评选活动。《草原》还精心打造了本土作家的特色栏目“草原人物志”,通过对内蒙古老中青作家的访谈,为内蒙古作家建立一份系统、完整,可供后学研究、借鉴的文学档案。
进入新时代,《草原》的精力更多投入到精心策划、组稿,让每一次推出的精品力作都能找到再次开花的适宜的土壤,散发出精品的光彩。近两年中,《草原》推出的小说、散文、诗歌受到全国各大选刊和读者的广泛关注,有百余篇作品被各种选刊选载,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等区内外奖项。
伟大的时代呼唤富有时代精神、独特品格和地域特色的精品佳作涌现,呼唤内蒙古文坛涌现文学大师。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草原》作为内蒙古唯一的纯文学汉文刊物,任重而道远。《草原》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继续主动担当繁荣内蒙古文学的责任和使命,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为“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 王冰: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写出什么样的散文[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