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呼吁对生命教育思考的儿童文学表达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李学谦  2020年09月27日08:43

《知心姐姐》主编祝薇心灵成长小说(3册),祝薇/著,接力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89.40元

接力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祝薇的系列心灵成长小说《我是最棒的小核桃》《我是妈妈的好朋友》《我是自己的CEO》。关于成长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多,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叙事类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涉及到成长的主题。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其实也就是成长的过程,讲述他们的故事,不能不涉及到成长的主题。但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专注于表现孩子的心灵成长历程、甚至明确定位于“心灵成长小说”的儿童文学作品,却并不多见。也正因为这样,祝薇系列心灵成长小说的出版,其意义不仅在于为2020年暑期依然笼罩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阴影下尚显清冷的少儿图书市场贡献了一套令人期待的新书,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值得少儿出版界认真关注、深入开掘的新领域——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

成长是生命走向成熟的过程。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的生命除了与动物一样,都是有机体的存在方式外,还在于人有意识,人是社会的人。所以,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自然也就包括了身体的发育即自然生命的成长、心灵世界的构建即精神生命的成长、个体的社会性融入即社会生命的成长这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精神生命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精神生命的成长,是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界的情感、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等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决定着他们自然生命的质量和社会生命的发展方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我是最棒的小核桃》《我是妈妈的好朋友》《我是自己的CEO》三本小说中,我们看到,高年级小学生佟筱婧和她的小伙伴们,正是一群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用精神力量把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上进少年。佟筱婧原来是一个敏感、内向、缺乏自信、自我封闭、内心充满小小忧愁的孩子,从外表到内心都像一颗皱巴巴的核桃,因而有了“小核桃”的外号。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来自父母、老师这些大人们的忽视和伤害。在新来的班主任小新老师和夏令营老师胡小姐的启发、帮助下,在与小伙伴们的交往中,在参与班集体和夏令营活动的过程中,佟筱婧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重建了自信,也改善了与妈妈的关系,学会了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成为“最棒的小核桃”“妈妈的好朋友”“自己的CEO”,完成了她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升华。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愿望,都渴望得到来自父母、老师的肯定。但每个孩子又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麻烦,出现波动和反复。大人们的教育失误在于,看不到孩子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孩子成长中问题发生的个性化成因,而习惯于用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把一切问题出现的原因归结为孩子不努力。其实,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大人们最需要做的是付出爱和耐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等待和寻找教育的时机与方法,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这套书的自序中,祝薇说小新老师、胡小姐等大朋友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地陪伴孩子们,认真地尊重孩子们,把每个孩子都当成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是她心目中大人们应该有的样子。祝薇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还担任过少先队专职辅导员,现在是中少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总监兼《知心姐姐》杂志主编,长期接听“知心姐姐”电话咨询专线,为家长、教师开了几百场讲座。以她的经历和背景,我想,她期待的可能不仅是大人们应该有的样子,而且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大约在50年前,针对青少年中日益严重的吸毒、自杀、校园暴力等严重危害生命的现象,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主张“教育并不只是要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要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后来这个主张发展为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教育强国普遍重视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生命教育强调,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追求生命的价值,成为最好的自己,为终生的幸福奠基。与功利性、标准化、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相比,生命教育更加强调教育的个性化,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界从1996年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命教育在教育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但总体上看,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局限于教育界,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力推进的机制。

少儿出版是为民族未来铸魂的工程,阅读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关注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长,是少儿出版应尽的责任。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儿童成长的文学作品和绘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动物小说、关于生命和儿童安全防护的知识读物,但总的来说,少儿出版对生命教育主题的开掘还不够自觉、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不够充分。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生命教育教师手册》(冯建军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一书认为,“绘本与生命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书中按照安全、健康、交往、自然、价值、生死等主题,推荐了适合生命教育的132种绘本,其中原创绘本只有21种,其余都是引进的。《生命教育怎么教?100本图画书告诉你》(王蕾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精选了100种适合用于生命教育的图画书,并按生命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生命、人与自然四个维度进行归类,原创图画书入选的只有15种。作者对推荐书目的选择是根据生命教育理论、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教育功用以及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的,入选的本土原创图书数量偏少,至少说明在教育界看来,少儿出版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原创出版方面,还不足以为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支持。

2019年底以来,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到目前为止,全球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1500万,因病致死人数超过了60万。疫情不仅夺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外交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全方位地重塑人类生活和世界格局。

在这场疫情中,孩子们学习、生活的节奏被彻底打乱了。他们虽然有一个超长的假期,但却不能跟父母外出旅游、不能上兴趣班、不能参加夏令营,大半年的时间内几乎只能待在家里和小区,疫情严重时甚至足不出户。在疫情中,孩子们的生命存在方式几乎换了个模样,完全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孩子们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社会交往也都在这样的生活中被重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对疫情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生命体验,又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怎样的印记,现在还缺乏具体、深入、系统的了解。但撇开个别孩子在疫情中自杀的极端案例不说,从媒体上看到的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就足以发人深思、令人警醒了。有些孩子在这大半年中,由于无人陪伴和监管,起居无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昼夜不分地追星、追肥皂剧,上网络课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倘若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今后还能不能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成长成才?

疫情还没有过去,什么时候结束我们不知道,结束了会不会反弹我们更难以预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势下,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帮助他们发展、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项十分紧迫、十分重要的任务,少儿出版理所当然应当作出自己的贡献。祝薇的心灵成长小说虽然不是直面疫情的,但确实是她对生命教育思考的文学化表达,毫无疑问为少儿出版关注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长,做好生命教育主题图书的出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