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培养一支宏大的作家队伍
薪火传承,文脉绵延,承担文学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新世纪以来,鲁迅文学院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举办是鲁迅文学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2年至今,近2000名怀揣文学理想的中青年作家以文学之名相约鲁院,在虚构与纪实中开拓文学的可能性,书写家国与时代,他们和鲁迅文学院一起铸就了属于中国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鲁迅文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中国作协党组领导下,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开拓文学培训工作,促进了文学人才队伍建设出现新的全面推进的局面,助力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繁荣。
一是继续抓实办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做好文学人才梯队建设,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二是举办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提高民族文学发展水平,满足少数民族同胞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三是举办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加强对网络作家的正面引导力度,使之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四是恢复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研究生作家班,探索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五是与各地方作协、行业作协合办作家培训班,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工作手臂;六是举办鲁迅文学院国际写作计划,扩大中国文学对外交流,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七是举办多种类型的专题班,发挥文学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特殊功能,不断增强社会向心力、凝聚力。
砥砺作家勇攀文学高峰,创作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从“高原”到“高峰”、多出精品力作的号召,为了让青年作家更好把握时代主调,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鲁迅文学院和作家们一样矢志不渝地探索文学创新的方法,不遗余力扶掖有潜力的重点作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作家的创造活力,为作家们营造一种思想上、艺术上、创作上澄心静意的学习氛围。在学员们离开学院后,鲁院对他们的创作展开追踪、针对优秀的作品开展扶持,着力探索新的作家培训方法。
2015年9月,鲁院举办了第28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深造班),这个被作家们亲切地称为“回炉班”的42名“老学员”第二次完成了在鲁院的学习研修任务,他们中有已经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实力作家,也有“80后”的青年英才,大家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重新启程,重拾文学初心,不谈过往成绩,多谈问题,找不足,加油充电,蓄势待发。在这次高研班前后,鲁院开始创办以助推创作为中心、以促进作家成长为目标的“鲁院文学论坛”,就重点作家作品、文学命题组织专家研讨磋商,既帮助作家的创作,同时通过有高度、有温度的文学评论向文学现场、向社会大众推介优秀的精品力作。今年以来,鲁院进一步制定作家培养的“培根工程”,为有创作实绩的学员举办线上线下、各类规模的研讨会、改稿会,力求多出精品、多出力作。
当前,现实题材创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映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讴歌人民创造、弘扬社会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鲁院把当代优秀的中青年作家、评论家汇集在鲁院,开办“现实题材创作专题班”,就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当代内涵展开充分讨论,影响作家的价值系统、创作能力、艺术修养,切实推进现实主义创作的风尚。
新时代的诗歌,理应发时代之先声,这意味着我们的诗人们要更加关注时代,关注现实,让诗歌成为抒发中国情感、凝聚中国精神的最强音,努力创造中国诗歌的新辉煌。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新时代诗歌的繁荣发展,鲁迅文学院与《诗刊》社共同举办“新时代诗歌高级研修班”,进一步加强诗人队伍建设,让诗人们进一步树立书写伟大时代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更有效地提高诗人的知识修养与创作水平,进一步提升诗歌的社会影响力和有效传播,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培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作家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至今,文学队伍不断壮大,活跃在当代文坛和写作生活中的,既有专业作家,也有在新媒体平台上活跃的网络作家、公号写手等新人才,还有在生产第一线和基层,一边从事生产劳动、一边坚持文学创作的“业余作家”“打工作家”“农民作家”等,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共享”与“全面的人”意义上的“宏大的文学人才队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显露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如何对这些新群体、新人才开展文学培训,为他们提供必须的文学滋养,是时代向鲁迅文学院提出的崭新课题。
开展网络作家培训是鲁迅文学院坚持了10年的一项工作。与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各大文学网站合作,举办鲁院第25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开创一个完全面向网络作家的班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组织网络作家进行线上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方法的尝试与实践,千余名网络作家接受了鲁院的文学培训,网络作家们在这里习得新的知识、接受思想洗礼、锻炼创作技能、获得文学归属感,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一名作家必须要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自2014年以后,鲁迅文学院坚持延伸工作手臂,把优质的文学培训资源不断地输送到基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延边等少数民族聚居地,鲁院都曾在那里为当地作家和文学人才开班授课。与各行业、地市级作协合作办学的课堂上,产业工人、自由职业者、农民、学生、海外华人汇聚在鲁院的课堂上。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的37位残疾人作家来到鲁迅文学院进行了学习研修。短暂的学习时间里,残疾人作家高尚而纯粹的文学情怀长久地保留在鲁院的课堂上。甘肃临潭县的50位中小学教师也在假期来到了鲁迅文学院,接受为期两周的文学培训。临潭县是中国作协的对口帮扶县,为中小学教师们提供文学培训,这在鲁院办学史、甚至是中国的扶贫工作中都是一件有创新意义的举措。鲁院希望通过这次培训,把文学、审美、理想的种子通过教师们的工作播撒进孩子们的心里,为高标准完成帮扶任务、助推临潭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贡献文化力量。
鲁迅文学院多年来致力于促进多民族文学繁荣发展、扶持少数民族作家成长,以文学方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沟通、团结。201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鲁迅文学院举办了由56个民族56位作家组成的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各民族作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互助奋进,团结友爱。在自发组织的文学沙龙上,大家将本民族的、家乡的、家庭的故事拿出来跟兄弟姐妹们分享,探讨如何讲好本民族的故事,如何讲好全体中国人的新时代的故事。
加强引领,守正创新,助力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繁荣
在几十年的摸索中,鲁院人认识到,作家个人的创作活动,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切磋中寻找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方向,需要到大地上去聆听人民的呼声。而好的文学创作离不开真诚、及时、透彻的文学批评,每一代的作家是与同代批评家共同成长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文学评论工作和文学评论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学批评在文学创作、文学人才队伍成长和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鲁迅文学院于2015年举办第26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文学评论班)。作为鲁院办学历史上学员平均学历最高的一个高研班,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文学批评和理论骨干济济一堂,接受层次更高、视野更广的研修深造,涵养敢讲真话的文学胆识、知无不言的文学操守、虚怀若谷的文学雅量和精益求精的文学情怀,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文学形成有益推动。当年6月,鲁迅文学院第2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文学编辑班)开班,文学编辑出版界的优秀人才走进鲁院。他们在两个月的学习中认识到,在新的时代,中国读者及当代文学需要一大批有思想、有慧眼的“文学伯乐”。作为鲁院的学员,他们必须坚守文学理想,坚守文学阵地,为人民贡献优秀的精神食粮。文学评论和文学编辑班的举办是贯彻落实新形势下作协工作向最广大文艺工作者拓展、不断增强组织活力的重要举措,为当代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积蓄了能量、锻炼了人才,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反响。
除了两届专题高研班的举办之外,在各类文学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中,鲁迅文学院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重中之重,邀请文艺理论名家来院为学员进行深入解读,组织学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力求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吃透悟透,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会实践、教学观摩等活动中,鲁迅文学院组织学员深入中国革命圣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让学员耳濡目染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切实增强对“四个自信”的心理认同,激发民族自豪感,鼓励学员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传,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鲁迅文学院在各班次中设立临时党支部,由学员担任支部书记和委员,组织学员开展党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引导学员就党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党员作家在学习和创作上做模范、做表率。
- 青年写作不能脱离“大时代”[2022-01-09]
- 鲁迅文学院吉林省作家协会骨干作家培训班举行[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