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童文学与劳动教育
来源:文艺报 | 王欢  2020年11月06日08:33
关键词: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更创造人本身。无论是从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从少年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来看,孩子们都迫切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那么,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特点,如何开展适切而有效的劳动教育,是摆在新时代教育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其实,对少年儿童而言,阅读儿童文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塑造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儿童文学有益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儿童文学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认知过程中担当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孩子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从这里起步,在他所听闻的故事、浏览的图画、展开的想象中找到是非善恶的标准和立身处世的原则。儿童本是原始而天真的生命,时常分辨不清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并且认知和活动范围十分有限,但是,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来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随着书中人物心游四海、神驰八方。他们会不断跟从勤劳勇敢的主人公,摈弃贪生怕死、见利忘义、好吃懒做的负面人物,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民间故事无不是赞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牛郎与织女》中即使是仙女下凡也要用辛勤的劳动(织布)来创建美满的生活;千古传颂的花木兰,在替父从军前正在机杼上织布劳作;壮族民间故事《美丽的壮锦》中老妈妈也是用一双巧手没日没夜地织锦,最终使美景幻化成真;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阿凡提专门用智慧整治那些幻想着不劳而获和压榨劳动人民的巴依老爷。民间故事代代传承,具有“原型”的力量,是古老民族的精神之根,可以帮助各族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儿童文学有益于激发儿童的劳动兴趣。儿童文学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多重功能,虽然成人最为看重教育功能,但是儿童天生反感说教和由外强加的纪律约束,他们阅读儿童文学,就是冲着有趣的故事去的,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中就有许多将劳动与童趣有机结合的范例。儿童小说《长袜子皮皮》中,皮皮是一个令小朋友羡慕的“野孩子”,她独自生活,没有家长管束,但是她天天都在劳动并且花样百出,她烙饼时不小心把鸡蛋掉在头上,却说这样可以营养头发;做饼干前先把地板擦干净,然后直接在地板上擀面做出了超大份饼干;她喂马时会把马举过头顶让它直接吃树叶,还能变戏法般快速搭起一顶帐篷……这些本事都让温室里长大缺乏劳动锻炼的小伙伴们目瞪口呆。儿童绘本《古利和古拉》中两只小老鼠的春季大扫除也妙趣横生,它们把旧帽子、破衣服、烂袜子裹满全身,在屋子里滚来滚去,直到让房间焕然一新。他们的劳动如同游戏一般,吸引着小读者想一齐加入他们的劳动大军。

儿童文学有益于发挥榜样效应、磨练劳动意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对年龄较小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受局限的儿童,应多用具体的榜样形象,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共和国成立初期,儿童文学中涌现出一批出身于乡村的抗战小英雄形象,像小英雄雨来、小马倌、张嘎子、潘冬子等,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临危不惧,屡建奇功,成为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偶像。为什么这些小英雄没有一个是从温室中走出来的?因为他们的强健体魄、坚强意志、勇敢胆识,包括丰富的生活经验,都是在粗粝的劳动中磨练出来的。当然,一些孩子的经历是作为劳动人民的苦难历史来讲述的,这些都在他们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也十分重视劳动书写,《牧云记》中的藏族少年小扎西、《黑眼睛 蓝眼睛》中的蒙古族少年呼斯乐、《托姆帕克成长记》中的哈萨克族少年托姆帕克、《背孩子的女孩》中的景颇族少女途龙,他们种地、砍柴、放羊、带孩子,什么农活儿、家务活儿都会干,很早就担负起了家庭责任,他们勤劳、善良、乐观、坚韧的美好品质,都在劳动中展露无遗。小读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榜样的力量,看到了劳动磨砺出的钢铁意志,也会将这种精神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面对困境不会轻易抱怨。

儿童文学有益于儿童通过劳动认识和创造自我。儿童初涉人世,心随本能,并不了解自己的个体潜能,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需求,他需要不断地经过劳动实践去摸索和发现,从而确认和创造自我。童话《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就像一个刚出世的顽童,懒惰贪玩,还爱说谎,但是在历尽艰辛之后,他学会了勤劳诚实,并梦想成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类男孩,匹诺曹在劳动中证实了自我存在的力量,从而获得自我实现。儿童电影《千与千寻》中,瘦小无助的千寻,想要拯救因贪婪变成猪的父母,必须要在汤屋谋取一份工作,高强度的劳动不但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的身体变强壮,内心变强大,最终她用勤奋、真诚和智慧赢得了神灵世界的尊重和喜爱,创造和重塑了自我,小观众从中感受到心灵的震颤,进而从千寻的实践经历中投射出自我的能量与潜能,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儿童文学有益于儿童发现劳动与生活之美。劳动创造了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美,而美是主观的。如果儿童看到的只有劳动的艰辛与苦楚,自然不愿意亲近劳动;如果他们看到的是挥洒汗水背后的动人美景,便会产生向往之情。日本儿童图画书《14只老鼠吃早餐》描绘出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劳动生活景象。老鼠一家在清新的晨辉中起床,爷爷和爸爸生火,奶奶和妈妈做饭,10个兄弟姐妹排着队去树林里采摘树莓。早餐做好了,一家14口围坐在大圆桌前,享用它们丰盛的劳动成果,黄澄澄的色调充满暖意和温情,令孩子们体会到劳动的滋味甜在心里。它们洗衣服、种南瓜都是全家出动,没有人偷懒,也没有人包办,它们和大自然亲密相拥,在大自然中茁壮成长。国内原创图画书《盘中餐》将云南梯田中农民栽种水稻的一幕幕图景刻画得细致入微,色彩明丽,充满诗情画意,拉近了孩子们与土地的距离,既是劳动教育,也是审美教育。

文学源自生活,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中丰富的劳动书写源于不同时代作家们与劳动的亲密接触。而当下儿童与土地的疏远、儿童生活中劳动的缺位,也在近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显现出来。现下流行的儿童文学多是校园、青春、玄幻、探险题材,极少涉及劳动场景与劳动观念。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应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肩负起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使命,在文学作品中弘扬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好精神底子。劳动不是读来听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劳动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行动实践上,落实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