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舞蹈剧场《沈清传》:舞之灵动,情深义重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20年11月22日09:57

莹蓝色的舞台灯光下,巨幅绸带代表的大海意象拉开帷幕,俏皮可爱的小姑娘跃然起舞,拄着拐杖的盲者陪伴在旁,对她疼爱有加,这是幼年的沈清和她的盲父。日前,一场在北京民族剧院公演的剧目——《沈清传》,在寒意逐渐袭来的冬日,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别样的温暖与感动。

该剧为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表演人才资助项目,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艺术人才实践剧场,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项目,以及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歌舞团战略合作项目。朝鲜族舞蹈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池福子担任本剧总导演,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舞者陶妍芃饰演沈清。

《沈清传》是朝鲜族家喻户晓的故事,主人公沈清生性善良,天真可爱。她与盲父的生活简单朴实,寻常之中自有幸福。但是,长大后的沈清意识到双目失明的父亲生活有多么不易,她决定牺牲自己,忍痛离开父亲,投身祭海,以此来换得父亲重见光明。舞蹈剧选取了这一弘扬亲情、传递人性美好的民间古典文学剧本进行改编,迸发出新的创意和活力。

舞蹈作为爱的语言

文学故事转化为肢体表达,不着一字,言尽情谊。

本剧的舞美设计整体上简约素雅,据舞美设计刘罡介绍:“随着对剧情的深入理解,我认为沈清就是一个有着至真至孝传统美德的邻家女孩,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感人故事,所以这次不使用阶梯式观众席,而是将表演区与观众席放在同一个平面,借助半包围式的表演区给观众营造一种‘身边故事身边人’的感觉。”

导演将《沈清传》的演出地点定在民族剧院的小剧场,在表演区与观众区之间用一些海礁石、渔网架等布景来暗示分割,其他大部分观众座椅安排在廊柱以内,增强了表演环境的流动性和情感表达的延展性。在这样的舞台设计中,一幕幕场景,一段段故事,父女深情,孝义精神,在跌宕起伏的音乐和灵动有力的舞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主演陶妍芃曾表示,作为一名舞者,她想用年轻人的方式,赋予这个故事新的内涵,更好地将孝道文化通过舞蹈这种语言呈现出来,演绎出这些传统美德。她期望自己表演的沈清比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更显坚韧和勇敢。

整场舞剧中,感人至深的一个场景是沈清跳海后,父亲苦寻她不见。舞台中央,舞者舞动着营造大海意象的白色大绸缎不断旋转,沈清和父亲被“大海”隔开。绸缎在灯光照耀下光影粼粼,似水波似泪光。无法跨越的水波,暗示着阴阳两隔,沈清和父亲不断地努力呼唤、相望,伸出手想要触摸到对方却无法做到。那便是天人永隔、呼唤不应的无言之爱,对至亲深切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渴望,令在场观众不禁潸然泪下。

折扇和面具的创意视觉呈现

具有朝鲜族文化特色的折扇是本剧的一个创意核心,贯穿到了整个舞台大视觉的设计之中。悬挂着的剧名用的是折扇,整场舞剧中也穿插了写有 “祭”、“庙”、“孝”等字的扇子。

据本剧的总编导之一柯书剑介绍,在舞蹈设计编排上,巨幅折扇的运用,是作为环境移变与剧情转折的提示点和强化点。那么,折扇不仅仅是演员手中的一个道具,更是融入到剧情当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承担起了强化舞台空间与剧情演变的功能。比如,当写有“祭” 字的折扇出现时,提示进入沈清要在祭祀仪式中被投入海中的重要情节,瞬间调动观众情绪,扣人心弦。

此外,剧中拟人化的“假面人”形象也非常吸引人。“假面人”穿着黑色的连帽服装,戴着以黑色、白色、红色为主色调的不同图案的面具,帽子是尖的,整体感觉偏向于“魔鬼”形象,还有点巫术意味。

面具在戏剧中的运用由来已久,是一种古老的戏剧表现手法,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悲剧,当时由于表演人数问题仅作为道具使用。文艺复兴时代,作为戏剧仪式之神圣象征的面具在欧洲被普遍地摘除。20世纪初,英国现代戏剧改革家戈登•克雷曾预言:“假面具将重返剧场。”在他看来,戏剧应该“超越于现实”,而人(演员)的面孔却是“最现实的东西”,它会滞碍戏剧对现实的“超越”。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关于面具的备忘录》中阐述了可以通过面具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可行性,他提到,现代剧使用面具的主要价值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现代剧作家面临的课题是 “怎样才能以最明晰、最经济的戏剧手段,表现出心理学的探索不断向我们揭示人心中隐藏的深刻矛盾”,他认为,运用面具就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最自由的方式”,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

在这个意味上,“假面人”暗示了某种黑暗和邪恶的力量在分隔沈清和父亲,形成了虚实空间的转换,构建出美好与残忍的矛盾冲突,把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挖掘得更为深刻,增强了戏剧性。

浅唱低吟,声声入心

“盘索里”是朝鲜族的说唱音乐,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盘”意思为在大庭广众下游乐,“索里”的意思是声音或歌声。“盘索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以唱为主,唱中带说,将音乐、文学、表演、叙事融为一体。“盘索里”可以表达的情绪多样,既可高昂也可悲伤,情感饱满,整体音色听起来低沉、悠扬而浑厚,声声入心。

盘索里《沈清传》在“五大索里”中居于首位,另外四部是《春香传》(情)、《兔子传》(忠)、《赤壁歌》(义)、《兴夫传》(勤)。本剧唱段由朝鲜族歌唱家卞英花表演。总编导之一苏娅菲介绍到,本剧中“盘索里”演唱是一次不同于传统唱剧的大胆尝试,将这种浓郁风格韵味的传统艺术与创新性较强的当代戏剧相碰撞,不是简单的伴唱,而是承载着多重功能的艺术表达,打开了更丰富的戏剧空间。“从第三视角讲述故事的‘唱剧人’,用贯穿始终的叙事旁白将动人的亲情与爱娓娓道来,有时又直抵人物内心,将演员的肢体情绪与唱腔的情感张力相融合,共同为人物‘发声’。”

本剧有多个唱段,某些唱段配有一面大鼓,再加上现场拾音,保证歌唱者声音的原汁原味。原生态唱法的干净音质,各种声音的音效得到恰当表达并互补融合,舞剧的氛围和情绪被烘托得恰到好处。同时,“盘索里”唱剧还为戏剧的结构展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唱段时而是剧情的转折处,时而又承接时空的转换。

朝鲜族把尊重老人看作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品德,因此沈清的故事也在民族文化中世代相传,而孝在中华文明历程中也已经践行了千年。舞剧《沈清传》将新时代倡导的“国风与家风”巧妙地融入到了现代艺术创作之中,使孝亲美德的涵义在青年演员的艺术表达和观众的欣赏理解中得到更大的延展空间。(中国作家网 虞婧)

(摄影/何铭、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