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深情回望,奔赴新征程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回顾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教育事业的光辉历程,庆贺鲁迅文学院成立70周年。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风云之色,舒卷在前,我们深刻地感受着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对伟大的文学的殷切召唤。此时此刻,回望鲁迅文学院的70年历史,我们的心中激荡着和新中国几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们一样的豪情胜慨。在这里,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鲁迅文学院成立7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一直关心指导文学事业,对鲁迅文学院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共中央宣传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为鲁院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文学教育事业艰辛探索、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向正在鲁院工作的同志们,向70年来在鲁迅文学院就读过的作家朋友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1950年12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鲁迅文学院的前身中央文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在首届研究员班开班仪式上,郭沫若、茅盾、周扬、丁玲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面对60位经过革命洗礼的青年作家,郭沫若同志表达了热切的期望,他说:“许多新的人物,成千上万新的事物,新的生活现实,这是非常丰富的矿藏和材料,需要我们去发掘和反映,现在只缺乏发掘矿藏的劳动者和开动文艺生产机器的部队,就是缺乏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所以我们的前途是非常远大的,同志们,努力吧!”恢弘的理想、澎湃的热情、饱满的干劲,是丁玲、张天翼等鲁院事业的开创者们共同的精神气质,他们决心,要在人民的共和国,建起一所为人民培养作家的学院,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培育向着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学的盛大森林。中央文学研究所以及其后的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积极探索文学人才的培养规律,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教育事业的基础。走进这里,再从这里出发,马烽、玛拉沁夫、徐光耀、西戎、邓友梅等一批作家,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之林的大树,他们牢记着为党、为人民、为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写作的责任与使命,记录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奋进,他们的作品,滋养着几代中国人的心灵,在当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1980年,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恢复,1984年,正式更名为鲁迅文学院。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鲁院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众多作家在这里茁壮成长,广阔的天地、新的风景在他们惊喜的目光里展开,他们中的许多人参与书写了“新时期文学”的华彩篇章。2001年,鲁迅文学院在中宣部的有力支持下开办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作家培养模式,从高研班的第1期到今年的第38期,加上各类进修班、培训班,新世纪以来已有数千位作家在这里学习,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中坚力量。
70年的历史有力地证明,鲁迅文学院光荣地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它的使命,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文学教育道路,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么多年来,我经常听到作家朋友们深情地怀念在鲁院度过的时光,谈起这所学院对他们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追忆他们和鲁院的老师、同窗结下的终身难忘的友谊。我想,对这许许多多的作家朋友来说,鲁院就是他们文学上的“家园”,而鲁院成立70年的日子其实就是一个文学的节日,在这里,我要代表我的作家朋友们,再次向鲁迅文学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鲁迅文学院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鲁迅文学院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和作家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拓作家培养的新方法新渠道,积极引导作家的创作方向,倡导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推进作家观念变革和艺术创新。鲁迅文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举办理论评论家高研班,推动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在鲁迅文学院,广大中青年作家以古今中外伟大的作家为楷模,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为目标,他们装备好新的理论武器,从这里再出发,向文学的高峰慷慨行进。在他们中间,有数十位作家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他们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回应新时代对文学艺术的新要求,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鲁迅文学院深化改革,开展多种文学培训模式,开展公安、电力、金融、自然资源等行业作家培训,恢复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作家研究生班,探索对外文化交流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作家、网络作家、基层作家、外国作家汇聚在鲁迅文学院,交流文学创作经验。各少数民族作家走出鲁迅文学院,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他们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曲调,汇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辉煌乐章。网络作家走出鲁迅文学院,他们心中已经怀有一份对时代、对人民的现实主义关怀。外国作家离开鲁迅文学院,他们对今天的中国和中国文学,拥有了崭新而深入的理解,增添了阅读、观察和书写中国的兴趣。扶贫干部、教师、工人、农民走进鲁迅文学院在祖国各地开设的讲堂,他们既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主人公,同时也成为了精彩的中国故事的书写者。实践证明,我们党领导下的文学教育事业是激发和引导广大作家创造活力的重要体制机制保障,是育人才、出精品的重要平台,是团结、联系、服务广大作家的重要纽带,一支新时代的宏大的作家队伍正在成长、壮大,他们在辛勤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鲁院七十年,这是一个深情回望的日子,更是一个满怀自信、满怀激情,向着新征程出发的日子。明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华民族即将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更加壮丽、更加宏伟的目标等待着我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对做好文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指示要求。时代召唤着我们,党和人民对我们满怀期待,中国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我们的使命与责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心全意地满足人民文化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更大繁荣发展。
在我们未来共同奋斗的道路上,我衷心地希望鲁迅文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领作家坚定地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丁玲同志是中央文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她曾反复叮嘱学员要用心地观察时代,忘我地书写人民。她说:“如果我们不跟着时代走,不很快地迎上这个时代,只想一个人关在房里看书或写字,那你的呼吸就会与时代不一样,要想做一个伟大的作家就不可能。”把根扎在人民中间,和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梦想,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我们的使命所在。鲁迅文学院要更加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作家的头脑,认清时代的主流和方向,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创作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
希望鲁迅文学院坚持守正创新、矢志不渝地为人民培养更多优秀作家,推动产生更多精品力作。一所致力于文学教育的学院,衡量它的成就和价值,归根到底要看它培养了多少人才,要看从这里走出去的作家交出了多少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鲁迅文学院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就是要传承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光荣传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推动文学的观念变革和艺术创新,激励作家笃定恒心,大胆探索,勇攀艺术高峰。鲁院的标尺应该是高的,就是要培养优秀作家,就是应该成为作家们攀登高峰路途中思想和艺术上的向导,成为补给站、加油站。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鲁院不能有丝毫懈怠,应当永远在路上,永远先行一程,向着新时代思想和艺术的高地、前沿奋发努力。期待鲁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懈探索创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主动地引领文学潮流。
希望鲁迅文学院坚持风清气正、立德树人,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艺术理想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总书记的话,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学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切实贯彻到鲁院工作的所有环节中去。
鲁迅文学院和全国各级文联作协领导下的文学院,是繁荣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力量。我相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家一定能够不负重托,培养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无愧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作家,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系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2020年11月20日在鲁迅文学院建院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