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宝卷”语境话题的嵌入与功能
2020年10月13日《战瘟神宝卷》开卷仪式
“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永昌宝卷”属河西宝卷的支脉,是甘肃省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支派,2011年,“永昌宝卷”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是从敦煌变文演变而来的说唱文学,内容以佛教、历史和民间神话为主,在清代、民国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口头说唱形式广泛流传于永昌城乡大地,群众基础十分深厚。
“永昌宝卷”在“劝善行德”习俗中演变。永昌人民把“永昌宝卷”俗称为“念宝卷”。“念卷”是流传于永昌的古老民间文艺形式之一,属于讲唱文学的一种。卷本大多由民间艺人创作,文体是韵散夹杂,其中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韵文绝大多数为七言句。这种讲唱文学在历史上曾盛行于都市街头巷尾,后来流传到乡下,可说是源远流长了。
“永昌宝卷”在流传过程中因受佛教思想和地域文化的附属,在其内容上局限于“复制”,突出表现为劝善、积德、悲剧情结、喜剧结果,这些“地域性”印记,广泛渗透在唱调、曲牌和说唱人的口传心授之中,颇具地方特色,更加贴近听众,彰显了“本质”技艺与地域文化的关联与力量。
“永昌宝卷”的宣教与弘扬作用是一种多样化的“念卷”形式,如永昌宝卷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范继忠收藏的宝卷老本来看,《哭五更》《莲花落》《十劝人》等卷以“讲”或“说”的形式来表现,其中的韵文则是为了寄寓善恶褒贬、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而采用的手法,以“吟”或“唱”的形式来表现。韵文体宝卷融会了各种曲调,亦加进了部分永昌小曲和民歌调,神话色彩浓厚,故事情节动人,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强。
“永昌宝卷”在“故事化”演变中的嵌入。在“永昌宝卷”中,以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从事农牧业生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的社会类基础卷本有《丁郎寻母宝卷》《继母狠宝卷》《遭劫宝卷》等,这些卷本在流传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改编和加工,同一宝卷在不同地区的手抄本几乎完全一致。第二类是历史类卷本,主要反映历代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如曲目《昭君宝卷》《孟姜女哭长城宝卷》《康熙宝卷》《包公错断阎叉三宝卷》等。这些卷本说唱时,念卷人临危正气,声大腔满,表达了对英雄的爱戴之情。第三类以民间神话故事类为主,具有娱乐性、互动性。这一类宝卷以民间故事和戏剧故事为主,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强,群众比较喜欢。在“永昌宝卷”中,主要曲目有《兰天宝卷》《梁山伯宝卷》《赵氏贤孝宣判卷》《白蛇宝卷》《吕祖师度何仙姑因果卷》《红灯宝卷》《鹦歌宝卷》《沉香宝卷》《丁郎寻父宝卷》《对指宝卷》《窦娥宝卷》《何仙姑宝卷》《二度梅宝卷》《方四姐宝卷》等。这一类宝卷数量也比较多,仅次于描写社会生活的宝卷数量。第四类主要以教化劝解和启发教育为故事题材的宝卷,内容上主要选取了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童话故事,善用神奇的幻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渲染,主要曲目有《鸳鸯宝卷》《葵花宝卷》《兰关宝卷》《梁祝宝卷》《狸猫换太子宝卷》《烙碗计宝卷》《刘全进瓜宝卷》《李三娘宝卷》《李都玉参药山经》《卖油郎独占花魁宝卷》《老鼠宝卷》《鹦哥宝卷》等。最后一种是演释经文、宣扬教义、劝人行善的佛经变文类宝卷,这类宝卷在“永昌宝卷”中的代表曲目有《木连救母宝卷》《药师本愿功德宝卷》《香山宝卷》《鱼篮观音宝卷》《刘香女宝卷》《秀女宝卷》《庞公宝卷》《目连三世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劈山救母宝卷》等。
“永昌宝卷”在永昌民间也曾盛极一时。宝卷主要流行于永昌县城及四周农村,红山窑、新城子尤多。据粗略统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永昌西乡的宝卷有130多种,几乎家家都有宝卷,据说宝卷中有佛经,有镇邪气的作用。可惜当时未作收集,大多数宝卷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而焚毁,极少数宝卷被悄悄藏觅起来后得以面世。
“永昌宝卷”在“河西宝卷”序列中的联动作用。“河西宝卷”的文本传承还是保存较为完备的,如张掖城南花寨村的代兴位和代继生,因为均为祁连山区农民,生活收入以种植小麦、玉米、土豆为主,周边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当地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就推动了念卷活动一直存在,卷本也一直被重新抄写。如地处武威凉州区,祁连山浅水区的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平均海拔在2000-3200米,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的第四代传承人赵旭峰、李卫善(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李作柄的两位弟子),他们利用农闲时间抄写了10多本河西宝卷手抄本,作为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赵旭峰还主编了《凉州宝卷》《武威小宝卷》。酒泉市肃州区上坝镇营尔村的“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乔玉安年轻时候,到处借卷、抄卷、念卷,如今能熟练念唱的河西宝卷曲牌有21个,是河西走廊传承人中最多的。还有古浪县王吉孝利用业余时间走乡串户地收集宝卷、民歌,整理了《救劫》《对趾》《白兔》等81部古浪宝卷,300余首民歌老调。民间保存的卷本,仍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对研究讲唱文学的历史,以及中原文化沿丝绸之路的传播具有很高价值。但与文本的传承相比,表演的传承似乎更为重要。
“永昌宝卷”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范继忠在《宝卷中的各种曲调》手抄卷中,将永昌地区宝卷曲调进行了整理,具体为绣香旦调、淋淋落调(上坟调)、莲花落调、哭五更调、摆船调、太平歌调、尼姑调、麦犁花调、离情调、织毛巾调、担水调等11种曲调。
但无论什么内容的卷本,在讲唱时,韵白结合,有说有唱,每唱一句,末尾总要颂扬一句韵文,听众齐声和之,气氛庄重肃穆。念卷人正襟危坐在热炕头上,面前置一小桌,不用乐器伴奏,手捧卷本讲唱。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在物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见证了永昌悠久厚重文化积淀的册册宝卷,亟待我们去保护它、传承它,让她在陇原大地上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