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呈现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 中国作协所属报刊社网助力决战脱贫攻坚(上)
来源:文艺报 | 康春华  2020年11月30日07:57

文学见证时代,记录时代发展。2020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间节点,中国作协所属报刊社网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决心和丰富多彩的文学策划,不断发掘和呈现精品力作,直面时代宏伟议题,书写新时代乡村的新变化,展现脱贫攻坚一线奋斗者历程,呈现当前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反映伟大历史时代的美丽景象。

《文艺报》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宣传作为工作重点,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多方面立体呈现文学界围绕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实时动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反映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展现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新面貌,刊登文学精品,表达文学界对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心。加强言论策划,呼唤广大作家从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进步中捕捉灵感、发掘主题、获得力量,以新时代奋斗者、同行者、见证者的姿态,书写当代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描绘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历史进程和美好蓝图,传递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加大报道力度,2020年初即在头版头条全新开设“脱贫攻坚创作进行时”专栏,主要围绕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25位作家的采访历程及创作结果,刊发蒋巍、李迪、郑彦英、秦岭、艾平、徐锦庚、丁晓平、任林举、哲夫、丁燕、王松、许晨、何炬学、罗伟章、高凯等作家的创作谈、独家专访以及部分作品节选,已有数十篇文章见报。5月初在新闻版设立“脱贫攻坚文学界在行动”专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报道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作协脱贫攻坚创作的前沿动态,及组织乡村题材创作的收获。截至目前,已发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作协的相关报道。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欧阳黔森、郑彦英、罗伟章、蒋巍、庞余亮、沈念、侯健飞等作家以散文随笔的方式,围绕一个个乡村脱贫后的具体变化,细致入微地描绘新时代新乡村新发展气象,展现作家对新时代乡村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美好展望。推出大量反映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优秀作品,在新作品、副刊、少数民族文艺等版面开设“凝心聚力,脱贫攻坚”栏目,发表了肖亦农的散文《查干柴达木》、朝鲜族作家郑风淑的《海兰江畔稻花香》等诸多脱贫攻坚题材作品。加强评介和理论探讨,在理论版和评论版大量刊发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的评论及理论探讨文章,研讨如何提升相关题材创作水平。在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召开之后,围绕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组织作家讨论相关议题,号召广大作家塑造时代新人、创作新时代乡村题材的新史诗。发挥《文艺报》新媒体作用,加大“脱贫攻坚”主题微信的推送频次,策划“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作家说”栏目。同时,组织力量编写《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一书,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反映文学界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历程和成效。

《人民文学》近年来始终坚持用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中扎实奋进的身影、人民群众深沉热切的心声。2017年,《人民文学》发表了王宏甲的报告文学《塘约道路》,在“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特选作品”小辑里发表何建明的《那山,那水》、彭学明的《人间正是艳阳天》、任林举的《此念此心》、马平的《高腔》、刘晓平和王成均的《红军村里的后人们》以及陈涛的《甘南乡村笔记》。这些作品把握时代脉搏、紧贴百姓生活,由衷而真切地展现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征程的万千气象。其中,《那山,那水》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的乡村巨变,《人间正是艳阳天》书写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湖南省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发表后尤为引人注目。2018年,《人民文学》“新时代纪事”栏目发表了欧阳黔森的《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春晖》和《看万山红遍》三部纪实之作,这些作品围绕贵州省不同地区的脱贫攻坚事迹展开,在散发泥土芬芳和花果香气的乡土生活中展现出精准扶贫的现实成果。2019年,《人民文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选作品”栏目发表了赵德发的《经山海》、肖勤的《迎香记》、郑旺盛的《信仰的力量》、艾平的《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以及胡正银、张合、廖永清的《让梦想起飞》等作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关键节点梳理和展现脱贫攻坚道路上的真人真事,表现新时代乡村生活风貌的新变化。

这些作品获得了许多重量级奖项和选刊刊载,其中,首发于《人民文学》的《经山海》和《海边春秋》均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0年,《人民文学》用丰富多彩的作品书写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感受与思考,如何建明的《诗在远方》、于中城的《老龙斑》、李发模的《生命的边缘》、艾平的《脱贫路上追梦人》、贺小晴的《高原之上:木里村幼素描》、杨遥的《父亲和我的时代》、沈念的《长鼓王》、厉彦林的《延安样本》、林雪儿的《小谷溪村的今生》、卜谷的《于都河在述说》、罗大佺的《石头开花的故事》、温燕霞的《琵琶围》等。2020年《人民文学》特别开设“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特选作品”栏目,发表了王松的《暖夏》、任林举的《虎啸》、苏沧桑的《牧蜂图》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主题的力作。在2020年第7期设立“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特选作品”栏目,发表了潘小平的《晴朗的夜空为什么滴下露珠》和徐锦庚的《涧溪春晓》,展现红色老区的山乡巨变,探索乡土中国的远大前程。2020年第10期《人民文学》发表了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记录曾长期处在贫困状态中的贵州红色革命老区在新时代全面振兴的风貌;李约热的《喜悦》、窦红宇的《牛美丽的手脚》以小说形式探入乡村世情人心变化的细部,发掘新的文学层面;同期还有张庆国的《犀鸟启示录》,讲述云南边地山中的脱贫背景下,“观鸟”产业往昔伐树如今护林、昨日伤鸟现在爱鸟的变化,思考了生命共同体意识的养成对人类历史的深远意义。2020年第11期和第12期《人民文学》分别发表卢一萍的《父子的大地艺术》和王国平的《一芽一叶总关情》,再写湖南湘西、浙江安吉两个“首倡地”,用更真切生动具体的绿色发展故事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留下愈加美好的“新时代纪事”。

《民族文学》汉文版从2020年第3期设立“聚焦新时代”栏目,截至目前共发表了2篇小说、9篇纪实文学、6篇散文和2组诗歌,包括维吾尔族作家的翻译小说《星光灿烂》(热孜古丽·卡德尔著、古丽莎·依布拉英译)、仡佬族作家肖勤的报告文学《从解剖一只麻雀开始》等。《民族文学》积极配合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项目,组织报告文学作家关仁山(满族)、次仁罗布(藏族)、侯健飞(满族)、何炬学(苗族)、觉罗康林(锡伯族)前往河北、云南、宁夏、重庆、新疆等地采写当地脱贫攻坚新进展。《民族文学》汉文版已经在“聚焦新时代”栏目发表了何炬学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关仁山的《太行沃土》、次仁罗布的《鲁甸:废墟上开出的花》、觉罗康林的《天山春晓:从伊犁到喀什》、侯健飞的《石竹花开》。《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版均设立“奋斗新时代”“新看台”栏目,翻译发表了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贫题材的小说《马腹村的事》、散文《国旗升起的村庄》《奔腾的独龙江》、报告文学节选《悬崖村》等。2020年8月7日,《民族文学》杂志社和中共甘孜州委宣传部主办的为期5天的“多民族文学名家走进甘孜文学实践活动”在四川康定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作家和翻译家参加了活动启动仪式和相关的写作培训、文学采风、交流探讨。活动旨在号召多民族作家深入当前火热的脱贫攻坚战之中,书写新时代新风采,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8月29日至30日,《民族文学》都安创作基地在广西都安县举办脱贫攻坚文学实践活动,《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副主编陈亚军与20余位作家前往拉烈镇地平村采访调研座谈,学习地平村原第一书记黄景教的先进事迹,了解地平村在新时代的可喜变迁,见证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巨大成就。

《诗刊》积极引领诗人投入社会实践与创作,推进诗歌精品创作。《诗刊》社在2020年初启动了“2020美好小康诗歌计划”,该计划包含五项举措:诗人驻村;第十一届“青春回眸”诗会走进“诗上庄”;开展“助力脱贫攻坚,讴歌美好家园”全国诗歌征集活动;走进湖南湘西、四川大小凉山等精准扶贫点开展“诗歌轻骑兵:为人民读诗”活动;举办2020美好小康主题诗歌朗诵音乐会。《诗刊》社与江西横峰县委、县政府合作,首创“驻村诗人”制度,实施“振兴乡村,文化铸魂”项目,将从全国征选出的诗人分两组派驻乡村,在驻村期间,诗人们将投身于乡村诗歌朗诵会、创建乡村图书馆、为乡村学校讲授诗歌课等形式多样的扶贫活动。此外,《诗刊》社和中国诗歌网联系邀请参与扶贫工作、奋斗在第一线的扶贫诗人创作诗歌,推出“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诗人系列”,在2020年5月10日面向全国征集诗歌作品,号召诗人积极响应“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时代号召,真实描述精准扶贫对乡村面貌的改善,加深诗歌与时代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江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省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的70多位诗人,先后投稿众多反映扶贫工作第一线真实情况和积极努力的精神面貌的诗歌,《诗刊》社和中国诗歌网将征集到的诗歌制作成诗人专辑在网站首页和微信平台重点推送发布,目前已推出远村、凌翼、王单单、赵之逵、郝炜、高作苦、李欣曼、北乔、毛江凡、谢帆云、范剑鸣、周碧华、曾若水、赵滇等驻村扶贫诗人的系列诗作。这些作品接地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生动真切。为更好地推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诗歌创作,6月4日,《诗刊》社与河南济源市联合举办了“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座谈会”,20多位诗人作家与会座谈,深入学习“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