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回溯
来源:“中国出版”微信公众号 | 刘锦宏 张玲颖   2020年12月20日11:10
关键词: 出版产业

摘要:“十三五”是我国出版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从国家政策、行业标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等四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成果,以期能够为实现我国出版产业的“十四五”战略规划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过去五年的出版实践中,出版业相关政策指导力度不断加强,行业标准的建设也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日臻发展,出版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仿真等技术不断融合发展,产品形态百花齐放;出版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内容、渠道、资本三大驱动力推动盈利模式创新,为出版产业发展注入源泉。这五年,可以说是成果丰硕、亮点突出的五年,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众多出版机构借助技术进步,积极探索转型增效的新路径,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构建现代出版传播体系。

利好政策频出

推进出版科技创新与应用

“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技术创新对产业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凸显。《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超过9800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17.65%,对比2015年的4403亿元,仅四年时间就实现翻番。这些成就的获得,与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是分不开的。“十三五”期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对数字出版的科技创新与应用提出了指导、规划和要求。

技术变革催生了出版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也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如何将文化内容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对于整个数字出版业来说至关重要,而出版企业则是将文化内容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如何释放出版企业的文化生产力?这无疑需要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出发,激发出版企业活力,全面提升出版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为顺应全新的发展变化,全面贯彻和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制定发布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新闻出版业科技“十三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划文件,从政策层面对数字出版、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主要方向等做出规划,明确要求“到‘十三五’末,健全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在出版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方面,国务院2017年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推动了人工智能与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数字出版产业与文化、教育等其他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1]工信部2018年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在文化等行业领域的应用。[2]

在出版实践中,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逐一落地。例如,2017年,为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和服务等多方面全面融合,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等十多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相继挂牌,以技术发展赋能出版产业,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3]出版融合发展(外研社)重点实验室将汉语文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打造基于出版融合的数字出版产品;北大方正和江苏凤凰新华印务共建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国云出版CCPP平台上线运营;[4]拓尔思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研发的出版智能决策平台的上线运行……科技创新为推动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出版业正式进入“智能+”时代。

产业标准建设不断深化

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字出版以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作为基础,而网络技术在出版产业的快速普及应用必须依靠标准化建设工作,因此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的建设至关重要。“十三五”期间,在出版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扶持不断加强的同时,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的建设也在不断深化,标准建设不仅体现在数字出版产品中,也体现在数字出版生产的整个过程中。

出版标准不断完善

为促进出版行业标准的提升,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其最重要的成果,就体现在出版标准的发布数量和质量上。知识服务标准、元数据标准等涉及数字出版内容加工、存储、销售、保护等一系列标准或规范的发布,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飞速发展提供助力。如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发布的《关于新闻出版业2020年第一批拟立项行业标准项目的公示》就一次性列入了25项行业标准。其中,《出版物二维码技术应用要求》《出版物VR技术应用要求》《专业知识资源权利描述》《数字教育出版课程制作要求(5部分)》《智媒体电子书存储格式要求(4部分)》《复合数字教材制作质量要求》等多项标准涉及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出版。

行业标准建设稳步推进

2015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发布的《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项目标准》强调在开展数字出版知识服务时,要根据自身情况,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项目标准为依托,实现全行业的相关标准覆盖。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推动下,数字出版产业标准建设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了在印刷、出版等领域的体系化建设。在出版领域,2019年5月发布的《新闻出版内容资源加工规范》为出版业的标准化运作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出版物AR技术应用规范》进一步规范了AR技术在出版行业的标准化应用;在数字出版产品发行方面,2019年出台了包括《出版物供销协议编制规范》在内的多项行业标准。这些数字出版行业相关标准的不断出台,使得我国行业标准的建设不断走向成熟,不仅为加强出版产业标准应用力度与出版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并推动了发行、版权等其他方面的标准制定,实现了全方位的标准应用力度的提升。

出版标准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建设国际化出版标准体系工作的不断强化,我国出版标准化建设的公约开始走向国际,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ISLI》和《中国标准关联标识符LSLI》相继发布。ISLI关联标识符是由我国首次自主提案并编制的国际通用标准,其目的就是通过对信息领域相关实体的标识,进而实现信息的共同化呈现,一经推出便在国际社会获得了高度认可,不仅为日益频繁的国际间贸易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可供统一使用的图书编号,也提高了我国的文化竞争力。ISLI标准的推出意味着我国出版产业标准化工作走向国际,日益与国际接轨。为了推动ISLI标准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产业升级与转换,催生出全新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承办的国际标准注册中心也成功落户中国,以加大ISLI标准的示范应用力度。此后,ISLI标准在AR出版、图像识别、知识服务、教育出版、电子书等领域相继开展示范应用,不仅加速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而且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与数字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

技术创新注入动能

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增长

“十三五”期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受众的文化消费形式以及文化的传播方式,并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出版产业全新生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动出版企业以更便捷、更智慧的方式为人们提供知识服务。

数字技术重塑出版流程,出版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的五年,也是我国数字技术腾飞发展的五年,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渗透到数字出版产业的各个领域。在数字出版的内容生产环节,数字技术的应用驱动了出版产业的内容创新能力,实现了数据化的优质内容创造、生产与传递,满足了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容需求。比如咪咕阅读能够实现多场景、多角色的智能配音,并对人的语言进行模仿。龙源旗下人工智能平台“知识树”能够根据编辑定义的一部分内容自动组成剩下的内容,在“知识树”的帮助下,编辑可以用一个半小时编辑一本书,再用一天时间去发行。

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读者们带来了全新的阅读方式,也极大地丰富了数字出版物的内容呈现形式,使得出版内容不再局限于小小的纸张或是有限的篇幅之中。201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少儿图书《科学跑出来系列》,将AR技术与传统纸质书相结合,新奇的方式一经出版即引发读者追捧。同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基于VR技术的《人卫3D系统解剖学》图书。目前,AR技术已经在少儿、医学、教育等出版领域得到较多应用,融合了其他技术的出版物种类也逐渐丰富,如2019年人民融媒发布了三维码融媒书——《中华诗词歌汇》,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上则已汇集1000多个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教育出版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总之,在出版融合的背景之下,AR/VR技术将传统出版物中枯燥乏味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加深了受众对数字出版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已然实现了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

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产业竞争优势凸显

产业融合指的是将处于不同层次的产业在同一个产业链中互相渗透,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产业融合提高了产业的创新动力与产业素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了产业竞争力的重构。[5]随着数字出版市场边界逐渐消融,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参与到数字出版市场的竞争当中,产业内部一定会优胜劣汰,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升出版产业的竞争力。“十三五”以来,我国出版产业融合创新不断深化发展,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不断推陈出新。如在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产业融合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与融合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兴出版产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得传统出版重新焕发生机。在出版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AR/VR图书、有声书、语义数据库等新型数字出版产品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出版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而且实现了出版物信息价值的提升。

在数字出版与教育产业的融合方面,教育行业因其自身丰富的内容资源,完美契合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在发展要求,“教育+出版”在技术的驱动下快速发展。人教社的“人教智慧教学平台”以人教数字教材为核心,提供学科教研、备课、授课、课堂互动、作业测评及教学管理等多种功能;时代出版传媒集团的“时代教育在线平台”实现了教育出版与服务的云端化、智能化;外研社的“AI智能学习平台”结合先进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建设,可真正实现精准教育出版与知识服务。2020年,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全面总结教育与数字出版技术融合应用的成果,为数字出版与未来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出版产品形态日益多样,产品竞争力日益提高

依托于先进的技术,数字出版产业实现了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创新融合,改变了数字出版物的产品形态,从而提高了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在价值。同时,数字技术也改变了读者的消费习惯,交互化、便捷化和碎片化的数字出版内容越来越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数字出版企业只有乘着“技术”这股旋风,创造出符合内容消费者需求的数字出版产品,才能提升产品竞争力,快速占领市场。有声图书是传统出版产业进行产品形态创新的有益尝试。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了实现对自身优质内容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众多经典内容制作成为有声书,并通过喜马拉雅平台进行付费播出,不仅吸引了大批忠实用户,也为企业获得更多利润。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的博集天卷在有声书领域也涉足较早,截至目前其自制以及与合作方共同创作的有声书超过650部,累计时长超过1万小时,并创造了丰厚收益。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读者转移到数字阅读上。为顺应趋势,数字出版企业也不断推出新的数字阅读产品。2019年,微信读书上线水墨屏阅读器,致力于从完善硬件的角度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皮书数据库”则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自身“小数据”资源进行整合,着力搭建学术资源共享平台,以其专业和内容的细分在市场上广受好评。[6]人教口语APP通过AI技术把教材搬上“舞台”,让学生在浸入式学习环境中与外教实现互动。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的AR地球仪则可以让读者交互式了解地理信息。此外,越来越多的全息成像、AR、VR等新型出版产品给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阅读体验。总之,数字技术重塑了传统出版流程,且根据读者需求创造个性化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全面提升了数字出版产品的竞争力。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提高出版企业盈利能力

商业模式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出版产业融合不断发展、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出版企业更应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在“十三五”期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推进及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出版企业努力重构出版产业的内在生产逻辑,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通过创新内容服务增值模式来提升出版内容的价值

增值内容服务模式是指出版企业以丰富的内容资源为驱动,利用数字化的技术进一步扩展内容资源的衍生价值。出版企业借助数字化的手段将传统出版内容转化为数字资源产品,并通过线上销售、知识付费等多元方式为出版企业赢得利益。在出版企业通过内容数字化实现产品增值方面,2016年10月,人卫社发布集理论知识、临床伦理、医患沟通等多维功能于一体的应用——人卫临床助手APP,在传统图书中嵌入数字内容,通过数字化、形象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临床资源。

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也不断加深,通过对传统出版内容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满足了读者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实现了出版内容的价值增值。如辽宁出版集团基于版权内容的多屏融合、多路径传播和变现,建设版权内容分享云平台,通过该平台一方面推动电子书、有声书等版权内容全平台传播运营,以提升数字版权内容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延展版权开发,以资本力量推动产业与动漫、游戏、影视等行业融合以进一步提升版权价值。

通过内容金融化模式来提升出版内容的融资能力

内容金融化模式是指利用金融化运营的模式,通过显示出版物的高收益性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强化出版物内容的核心资本属性,为出版企业提前获得收益。长期以来,资金不足问题一直困扰出版产业的深度融合。但从整个数字出版市场来看,出版物因其内容可预期的增值性,也为吸纳金融资本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土壤。2017年,由国家文创基金与社会资本合资发起的“出版运营基金”正式投入到“现代纸书”的制作和运营中,通过搭建内容服务平台将具有高收益的衍生内容进行挂牌销售,实现对数字出版内容的合理化运营。项目投入使用后,吸引了大量企业参与到“现代纸书”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金融资本的介入之下,数字出版内容以优胜劣汰实现内容的增值。

通过大数据服务模式为数字出版产品提供增值服务

大数据服务模式是指出版企业通过互联网积累起数量庞大的数据,在此基础之上经过分析、处理数据,向用户提供个性服务,进而实现数字出版产品的增值。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出版社提供目标消费者的用户画像,进而为消费者提供附加值较高的个性化服务。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搜索、浏览行为,获取用户的消费行为与习惯,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做相关的推广营销,实现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增值。[7]“十三五”期间,大数据技术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应用不断加深、推进。201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开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以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加速了知识的扩散与传播。

结语

总之,出版业拥抱技术,共同的发展契机为技术与出版产业的融合奠定基础。随着AR、VR、大数据与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技术+出版”的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我国出版业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出版内容、服务和商业模式的突破,而且为出版产业构建了全新的生态模式。“十四五”期间,出版产业要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战略,方可取得更为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2]徐丽芳,陈铭.5G时代的虚拟现实出版[J].中国出版,2019(18)

[3]刘鑫.交互式图书开发瓶颈与功能实现方式[J].中国出版,2018(16)

[4]方正推出全媒体出版印刷智能云平台[J].印刷杂志,2015(6)

[5]费瑞波.出版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价值创造与路径选择[J].出版科学,2018(1)

[6]周琼.专业学术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路径思考——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4)

[7]张振宇,周莉.“大数据出版”的理念、方法及发展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5(1)

原文刊登于《中国出版》2020年24期

原题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回溯》

作者简介:

刘锦宏,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武汉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数字出版研究所研究员。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出版、新媒体产业、网络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藏主题动漫游戏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示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开放获取学术资源集成与分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开放获取学期刊传播效果研究”和文化部文化产业专项基金项目子项“数字内容开放存取平台开发”等10余项科研项目工作,出版学术专著(含参编)4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得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并多次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一等奖。

张玲颖,武汉理工大学法社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