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约翰·勒卡雷的间谍世界: 没有美女,也没有枪声
来源:文艺报 | 星 河  2021年01月06日08:05
关键词:约翰·勒卡雷

约翰·勒卡雷

国内很多人接触勒卡雷的作品,最初都应该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这部作品不但让读者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间谍,还对不少投身写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勒卡雷的作品甚至深刻影响到近年来的谍战剧,在《潜伏》《黎明之前》《悬崖》等剧集中都能明显看到它们的影子。

约翰·勒卡雷,原名大卫·康威尔,其父沉迷女色,行骗多年,令其童年充满谎言与孤独。康威尔成年后曾在伊顿公学执教12年,后进入外交界,成为机关里的谍报人员。业内的耳闻目睹为他日后创作间谍小说打下了基础。《冷战谍魂》是以“约翰·勒卡雷”为笔名的第三部作品,使他一举成名。此后勒卡雷退隐乡间,专事写作,著述颇丰。诸多资料,网上应有尽有,在此恕不赘述。

正因为勒卡雷做过间谍,所以他才能把间谍工作描绘得如此真实而具体。他笔下的间谍故事鲜少刀光剑影,也没有那么多巧合与洒脱,每一步都看似平常却又如踩刀锋,在貌似缓慢的节奏中逼真地再现出真正的间谍行业。

《冷战谍魂》

(小说译为《柏林谍影》)

作品原名可作多种解读,直白的“冷落”与隐含的“冷战”都借此得以表达。这是让勒卡雷崭露头角的作品,有了它才有了后来包括《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在内的诸多佳作。

《冷战谍魂》与《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截然不同。前者刻画的是战斗在一线的底层间谍——“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仿佛每个陌生人都在双目炯炯地盯着自己”;“花了三天工夫才能发出一封信,结果甚至连封回信都没有”;一旦出现以下情况:“从来没有咯吱响的楼梯发出了咯吱响,没有风吹来但是窗户有窸窣声,汽车换了牌照但挡泥板上仍有那条擦痕,地下铁道里看到一张在别的地方看到过的脸”,就要马上搬家。(《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后者则描写了掌控全局的大人物的点点滴滴——性格中各有弱点;在官僚体系中相互倾轧,升迁无望,宛如机关里斗智与权谋的淋漓展现。

《女鼓手》

(小说译为《危险角色》)

间谍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悬念,但《女鼓手》却反其道而行之,上来就详细介绍了后续行动的具体筹划,这与希区柯克先把作案步骤交代清楚的《电话谋杀案》倒是颇为相似。

女演员沙莉出身于中产家庭,后来家道中落,又因个人原因辍学,但她在内心里却把这些不幸归咎于社会,开始接受极端思潮影响。按照勒卡雷的一贯解释,这种人往往“是为了弥补他做艺术家的不足,是因为他没有慈爱的童年”(《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在一场恐怖袭击发生之后,以色列情报部门将沙莉“请”来,帮她重新梳理身世,做通思想工作,然后交给她一项特殊任务——出演恐怖分子头目弟弟的情人。即便没有上述思想铺垫,沙莉也会接受这一工作。她是一名天生的演员,这是她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一次演出。

“男友”被秘密处决后,恐怖分子头目开始注意沙莉。沙莉的一系列出色表演,最终使对方丧失了警惕,让人把她接到身边。这正是以色列情报机构的初衷,他们追随而至,击毙了这名制造罪孽的凶犯。

《俄罗斯大厦》

(小说译为《莫斯科情人》)

背景是改革之初的苏联,开篇就是大段的对话与冗长的叙述,一如勒卡雷的标准风格。不过电影把这些叙述实景化了,为了避免单调还不停地变换视角。这些镜头告诉观众:苏联科学家“但丁”通过卡嘉联系英国出版商班尼,希望出版一部手稿,但手稿却被阴错阳差地送到英国谍报部门;经过专家鉴定,手稿精确披露了苏联的国防状况。

间谍机构的人聚在一起,就开始表现出官僚体制的种种通病,这是勒卡雷作品的特征之一。谍报官员敏感猜忌,疑心重重,不顾他人和下属感受,“还随手就把他们出卖掉”(《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在勒卡雷笔下,很多主角并非重要间谍,或者本就不是间谍;但事情发生了,有关部门就要对他进行间谍速成教育。在这部影片中,这个人就是其貌不扬的班尼,或者说老年肖恩·康纳利——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年轻时曾饰演过007,而勒卡雷则嘲笑詹姆斯·邦德是“高级男妓”(尽管他后来予以否认)。

总之,当所有人都想结束军备竞赛时,有人却希望继续。西方不希望情报公开出版,东方也对泄密者步步追逼。班尼或者出于对卡嘉的爱,或者出于对世界和平的爱,在双方的严密监控下,终于想出了绝妙的主意。

《巴拿马裁缝》

按照1977年的协议,巴拿马将于1999年12月31日收回运河主权。而诺列加掌权之后,试图摆脱美国控制,导致1989年美国对巴入侵。随后新的文人政权上台,美巴关系重返微妙——这就是《巴拿马裁缝》的背景。

开篇依旧是大段叙述,但小说这部分更多的是内心独白而非对话,于是在影片中不得不用镜头语言补充,有时还被迫加入一些小效果。这段描述用以介绍潘代尔,在巴拿马承接高级服装剪裁业务的英国裁缝——勒卡雷似乎很喜欢“裁缝”这一意象。

接着英国间谍奥斯纳德上场,但这人实在是有些傻,看来布鲁斯南还是去演詹姆斯·邦德更合适。不管怎样,奥斯纳德一下便挖到了金矿:潘代尔因职业原因能经常接触当地政要,更何况其妻路易莎还在运河管委会工作。

在妻儿面前潘代尔是老实男人形象,在官员面前他甚至像卓别林扮演的小丑,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做间谍?在奥斯纳德的强行招募下,潘代尔只得像一名优秀编剧,按照“观众”需求编写故事,虚构出“沉默反抗军”之类应付交差。

直到好友死掉,潘代尔才知道玩大了。当奥斯纳德与大使近乎游戏地讨价还价时,潘代尔却在以命相搏。他要说出真相,阻止美军入侵。可战争还是险些降临,小游戏的筹码押上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倒是最后的爱情表白给观众留下一丝尚未泯灭的希望,毕竟爱情是“没有幻想的人的最后一个幻想”(《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永恒的园丁》

与改编自勒卡雷作品的其他影片不同,《永恒的园丁》基本上是一帧帧非洲风情画。当然以镜头展示对话来开篇,已成为“勒卡雷电影”的通例,本片也不例外。不过对话的结果十分阴郁:外交官贾斯丁的妻子苔莎在旅行途中死于非命。

贾斯丁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唯一的嗜好就是伺弄花草。但在他携妻前来非洲之后,宁静的生活却被打破。苔莎是一名略带左倾思想的女性,不顾自己有孕在身,致力于改善当地人的卫生条件,为此不慎流产。在工作中苔莎发现大公司以治病为名进行人体药物实验,于是开始调查。

苔莎死后,她与当地黑人有染的流言四处传播,贾斯丁也半信半疑。但在一番追查之后,贾斯丁一步步接近真相,曾怀疑妻子不忠的他至少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苔莎对他的爱情没有变质,为此他失声痛哭。

不能让妻子白白死去,贾斯丁决定彻查此事。“没有爆炸性的泄露,没有电光一闪,没有高呼‘我找到了’”(《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而是层层剥茧般地不懈追踪——这又是勒卡雷的典型风格。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对这部耳熟能详的作品不做更多介绍,一句话无剧透简介:这是一个英国间谍机构追查潜伏在其内部的苏联间谍的故事。英国间谍机构被称为“圆场”,潜伏间谍被称为“鼹鼠”。《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与《荣誉学生》《斯迈莱的人马》并称“斯迈莱三部曲”。

在这部作品里,间谍主人公不像007那般舞刀弄枪,而是像普通人一样陷于各种文牍与琐事。斯迈莱其貌不扬,但充满睿智,因与在权力斗争中落败的上司“总管”关系密切而被逐出谍报机构。但他退役之后,又因一起“鼹鼠”案被请回来收拾残局,一步步揭开了潜伏者的真面目。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并非种种惊险,而是官僚机构的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斯迈莱不但要面对这些,提防友军的暗箭,还要忍受妻子的不忠,她与情人幽会时乱开支票簿,逼得斯迈莱不得不去当铺寄售学生时代收藏的善本……但就在这种压抑难挨的环境下,他们依旧做着惊天动地震撼全球的大事。

无论从哪种意义来说,《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都是间谍小说的最好范本。

当然还有许多作品没有提到:《召唤死者》《德国小镇》《完美的间谍》《伦敦口译员》……可惜勒卡雷是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他隐居乡间,沉湎于自己所构造的间谍世界,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昭显逻辑与力量。此外他还留下诸多谜团,就连他笔名的来历都有数种说法,因为他无法让人相信这个名字根本没有出处。所有这些都会随着他的离去而烟消云散,也许勒卡雷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唯一给我们留下的只有那百读不厌的作品。

(按:2020年12月12日英国著名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去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