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北京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北京市文联(包括作协)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引导首都广大文学工作者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工作思路、具体抓手和发展成果。
深入理解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内涵,以首善精神锚定北京文学新定位
“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基于我国发展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以及周期性特点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总概括。《建议》面向“十四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规划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不仅要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擘画蓝图,更要为未来十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战略奠定基础,为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开好局,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和特殊的重大意义。
这是科学思想方法的指引。《建议》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重点规划“十四五”发展,把短期发展目标与中长期目标衔接协调统一,意味着需要从更长的周期去把握发展的总目标,更加注重发展的节奏和可持续性,这也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思想方法,就是要“前瞻十五年、干好这五年、着力第一年”,立足大局找准坐标,登高望远、因势而谋,着眼大事牵引工作,增强战略一致性,制定短期、中长期目标相结合的工作规划,推动各项工作纲举目张。
这为北京文学的时代定位指明了方向。新发展阶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着崭新的时代要求。首都定位,确立北京文学的纲和魂。北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首先应建设文学之城。北京有着悠久而辉煌的文学传统,可以说,文学已经融入到这座城市的血脉当中,这里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作家群体、集中了中国最重要的文学期刊和出版机构、有着丰厚的文学资源的沉淀和成熟的文学产业化运作模式,应统筹设计北京的“大文学”发展,建立作者、出版、书店、读者的良性循环体系,推动文学作品水平持续提升、人民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城市文学生活氛围日益浓厚。梳理重塑,为北京文学把脉定向。2020年,以北京市文联成立70周年为契机,我们策划了关于北京文学的讨论,举办“文学的力量——第五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和“北京文化气质的当代表达”专题研讨会,推出《北京文学》70年专辑,评论家们撰写了《大江大河波澜处——北京文学70年的文学史贡献》《关于北京文学70年的对谈》等文章,梳理北京文学70年的成就,追溯北京文学的传统,塑造北京作家的群像,定位新时期的北京文学。服务中心,赋能北京文学发展。面对未来重要历史节点,我们要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认真思考谋划文学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细化年度工作计划,把引导推动精品创作的工作举措与文学队伍建设的规划计划有机结合,策划重点文学选题,组织实施重大主题创作,推动创作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学精品。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以改革创新激发北京文学新活力
《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这提供了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强调文化是“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重要力量源泉”,为新时代文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我们要构建大文学运行机制。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切文艺的“母本”,是各艺术门类创作的源头,是文化建设最关键的标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必然体现在名家大师群峰并起、经典名作交相辉映的生动格局上。要攥起拳头,聚拢力量。发挥北京作协对内统筹作用,进一步做强北京老舍文学院,人员编制更多地向优秀作家倾斜,扩大专业作家规模;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合并《北京文学》月刊社等三个期刊杂志,成立北京文学期刊中心,系统整合文学力量。要优势互补,聚合资源。发挥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作用,建立文艺评论常态化工作机制,充分利用首都高校、研究机构集中的优势资源,实施“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建设工程,建立“签约评论家”队伍、“特约评论家”制度,让文艺评论真正起到思想和专业引领以及研究提升的功效,推动文学创作与评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打组合拳,聚力重点。建立文学评奖激励机制,结合评奖制度改革,恢复老舍文学奖;对获得国际级、国家级重要文学奖项的作家、评论家等及时给予配套奖励;建立北京老舍文学院奖学金制度,发掘、扶持优秀文学人才;搭建文学创作、文学活动、文学阵地、文学评价的大文学框架体系,让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首都文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入领会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内涵,以交流互鉴展现北京文学新作为
《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
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指引。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优秀文学作品往往是民族的心灵史,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良好载体。这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们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提供了路径和方向。
要创新优化北京文学交往布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围绕“北京文学让世界看到,北京作家与世界对话”主题,举办了2020“北京作家日”暨与海外汉学家交流活动,知名北京作家与20余位海外汉学家互动,“24小时大联播”加“445分钟短视频联播”,海外播放量超过30万次,覆盖全球六大洲4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9部作品签约翻译成6种语言,展现了北京文学的魅力。打造“北京作家”品牌。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开展北京作家优秀文学作品多语种翻译及海外推广、北京文学图书走进世界知名图书馆,举办“北京作家日”等国际化、高水平的文学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塑造北京作家整体形象,激发北京作家群体的整体创作活力。推动城际交流对话。加强城际合作交流,以文学的方式,促进北京与全国乃至全球城市的文学、文化交流与合作。探索互设创作及交流基地,为作家书写城市新气象,展示现代新生活打造体验、交流平台,以文学联动的形式,形成叠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