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 坚定文化自信 为文化强国建设汇聚能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更为清晰地点明了建成文化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意义。
“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火起来’”“以文化为抓手赋能乡村振兴”“把传统文化更好地送到群众中去”……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诉说心愿,表达对文化强国的期许,畅谈对精神文明的热望。
1 建好国家文化公园
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进入建设的关键时期。
“长城、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可以更好地统领、调动各地的文化建设,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贺云翱表示。
贺云翱与徐利明、董玉海、心澄、盛小云等5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尽早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在贺云翱看来,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创造,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也都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资源与力量,这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所在。目前,国家已明确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贺云翱等5位委员呼吁应尽早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对于如何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贺云翱表示,长江流域广,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级行政区。由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由国家统筹规划。
贵州红色资源丰富。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目前,该省正围绕红色文化,全力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建设文化强省破题。
“遵义市正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遵义片区建设,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遵义市进一步将红色文化发扬光大的可贵机遇。我们将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说。
2021年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年”,多位代表委员立足不同角度,建议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随着北京冬奥会临近,我们要充分利用北京、张家口两地不可多得的长城文化资源,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一步交流互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建议,加快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规划,更加突出整体性。他认为,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保护长城文化的新探索,要把保护好长城历史文化遗产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金永伟则提出,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要尽快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为广大文物爱好者和游客提供更好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既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体验长城的文化遗产之美,为长城文化的保护创造条件,还能激发文化活力,增强公众文化自信。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提交《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政策建议》。她认为,可以依托中小规模的国家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建设一批诸如黄帝陵、炎帝陵、孔府等“小而精、精而专、专而特”的中小型国家文化公园,从而形成大、中、小规模兼具,结构合理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
2 守文化之重,创时代之新
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保护,难点在传承。来自文物保护领域的代表委员认为,科技赋能将是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敦煌。”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介绍了世界艺术宝库——敦煌文化的传承保护最新进展。
“我们积极运用各种新的技术,实现了莫高窟智慧导览和窟内文物窟外看的参观模式。同时,还运用云展览、融媒体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不断创新中华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弘扬模式。”苏伯民呼吁,希望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文物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和支持。
作为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艳玲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应持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及各保护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望精神家园、传承文化基因的氛围”。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田静经过一年的调研研究,提出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高)增设非遗技艺专业、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议。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传承的是活态的历史文化。”田静认为,非遗在民族聚居乡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广泛的影响,但是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化来达到“守正创新”的目的。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级非遗项目彝族手工刺绣传承人乔进双梅,建议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在一些中小学、中专学校开设彝绣等兴趣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同样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全国人大代表李绍玉则聚焦非遗工坊建设。“非遗工坊让很多农村留守妇女既能增加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家庭,她们都很满意。”李绍玉表示,工坊工作内容有必要向帮助当地解决工艺难题、改善产品设计、开展普及教育宣传等方面延伸,以便更好地发挥平台载体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3 为时而著,为民而创
在贴近时代脉搏和人民生活中铸造文化精品
文艺为时而著,为民而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2020年,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精品奉献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如今,我国全面进入实施乡村振兴的阶段,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以美术界来说,就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助力乡村文明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更加脚踏实地,去表现乡村振兴中的各种感人事迹,去描绘乡村振兴的新作为、新气象,讴歌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文学创作要始终和生活在一起。文艺工作者要随着时间、随着人民实践的前进、深化,生产更多的人民期待的文学艺术精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表示。
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是否得到满足,广大农民精神风貌是否能改善,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效,更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能否迈上一个新台阶。
“读书改变命运,我就是这样‘逆袭’的人。”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对乡村文化建设深有感触。
在马慧娟看来,自己能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除了时代赋予的契机,还得益于文化的滋养。“我的书籍和经历都是生态移民搬迁大历史的真实写照,我的故事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再现。”马慧娟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俞金尧认为,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凝练和体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区之间密切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要通过文化振兴帮助老百姓发现身边之美、家园之美、历史之美、未来之美,使文化融入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又使他们的生产生活、互动交流、守望相助等成为新的文化。
“要让老百姓主动参与到文化振兴中,通过引导他们挖掘自身的文化,发现自身的美、乡村的美,构建他们心中的家园感,从而更自觉自愿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建设中。”俞金尧说。
- 建设文化强国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021-03-20]
- 向文化强国进军 开启文艺发展新征程[2021-03-10]
- 全国人大代表胡和平:提升文化获得感 谱写建设文化强国新篇章[2021-03-10]
- 凝聚全民力量 赓续中华文脉[2021-03-09]
- 凝聚全民力量 赓续中华文脉[2021-03-09]
- 携手逐梦,共绘文化强国美丽图景[2021-03-08]
- 聚力文化强国建设 促进提升社会文明[2021-03-04]
-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