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气韵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徐德霞  2021年03月17日08:44

《中国轨道号》是歌颂中国航天发展的献礼之作。2020年,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正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折射了那个年代的航天人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开拓航天事业,既是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精彩描摹,也是对中国航天精神的完美诠释。

本书作者吴岩具有科幻学者和科幻作家的双重身份,更擅长观察和研究科幻文体的革新。他在这部作品中大胆尝试一种新写法——用科幻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为此他进行了长达30年的准备工作。因此,这部带有浓郁历史感的科幻小说不仅会成为我国原创科幻里程碑式的作品,还会向世界展现“东方科幻”的魅力。

——编者按

在文学界和教育界很多人都知道吴岩,因为他太有名了。这是一位集教学、理论研究、文学创作于一身的学者型作家,是科幻文学界领军人物之一。但我要看的东西很多,之前并没读过更多吴岩的作品,对其更缺少研究。看过这本书之后才觉得,吴岩真不是浪得虚名。

这是一部内涵丰厚,具有文学大气象之作。吴岩说这是他30年前已动笔,因不得法而搁置的小说。可见此作在他心中盘桓酝酿已久,厚积薄发,一朝问世,便不同凡响。这部作品集儿童性、文学性、科学性于一身,是文学气韵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高度融合,是轻与重、大与小、深与浅拿捏得很好的一部力作。

作者牢牢地把握住了儿童视点,全书以第一人称“我”即男孩小岩的角度来描述,从激动人心的大工程开篇,以热点抓住读者眼球,然后笔锋轻轻一转,转到儿童生活上来。第一章叫“水系”,讲了小岩在伙伴王选家里看到一张老北京水系地图,然后决定探索北京水系,几经努力,最终发现北京城的水系隐藏着极大的秘密。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两个典型环境,一个是北京,另一个军装所。北京是伟大祖国的首都,有着600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而军装所又是一个知识分子成堆、科研氛围深厚的地方。这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大院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勤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作者不遗余力地营造了整个作品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为展开故事、塑造人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一个轻薄的儿童故事始终充盈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气韵。

和当时大多数孩子相比,军装所的孩子是幸运的,在某些方面,岂止是幸运,简直是幸福。比如,暑假里,军装所在青海选择了一块类似火星表面特征的沙漠,举办的火星探险夏令营。小岩为了顺利参加做了很多努力和科学实验,并在受训期间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队员一起应对“灾难”。通过一系列生动情节和细节,作者把一个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事业、乐于探索、不屈不挠的少年形象完美地塑造出来。

其实小岩的“科研”活动还不止于此,前两章是纯粹的儿童生活,后两章作者又让他走近科学家,亲历科学实验,并最终为科研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在和科学家的接触中,对他影响最大、可谓终生难忘的人是科学怪人老汪。小岩跟着他学习观察天象星座,从而对天文学产生了很大兴趣。遗憾的是当时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余毒未消,有人告密,说老汪借观察星象通敌,被强迫遣送回老家。在这一章里,故事情节高潮迭起,人物情感层层递进,把小岩对老汪,由怕到爱、再到敬仰、再到痛惜的过程,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成功塑造了一个心地明澈单纯、痴迷科学事业的老科学家形象。同时,通过老汪的人生悲剧,深刻揭示了时代之殇,赋予了这部作品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除此之外,作者满怀真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置的故事情节,精心塑造了周翔、王选、小岩父母、顾所长等多个人物形象,包括具有赤子之心的科学家和有追求、有抱负的少年形象,并以这样一个群体形象,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主旋律,即一切为了祖国、为了航天、为了孩子、为了未来。

把科学与文学自然结合起来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如果说现实生活是夜空,那么科学知识就是繁星点点,试想没有星光的夜空是多么了无生趣。这些信手拈来的科学知识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名词、新概念,犹如灵光乍现,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不仅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快感,同时也充实了阅读者的大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整个故事也因此变得充盈而丰满,妙不可言。更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在自己熟悉的科学领域内信马由缰,相反他很节制,把科学与文学的比重拿捏得很好,牢牢把握住了一部儿童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质。

另外,这也是一部深具现实意义的作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令世人刮目相看。但是也要看到,有很多好的传统、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被丢弃、被侵蚀甚至被消磨殆尽。如果说当代人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人有什么不同,我认为最大的不同是初心不再、纯粹不存,再也难寻像顾所长、小岩爸爸妈妈那样朴实而纯净的人,再也难寻像科学怪人老汪那样不计名利、率真耿直、痴迷科研之中不能自拔的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纯正而纯粹的科学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

对当代孩子们来说则是另一种失落,即被升学考试以及各种各样补习班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中小学生,再也难有像小岩那样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己所喜欢的科学探索活动。今天我们生活条件这么好,难道不应该把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们吗?

吴岩在后记中说,“这是一部假想的自传,是给我自己重温过去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这种有意义的旧梦重温!

(作者系《儿童文学》杂志原主编、儿童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