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强军新时代的文学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旅文学一瞥
来源:解放军报 | 傅强  2021年04月15日08:25
关键词:军旅文学

新质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全面重塑、浴火重生,这其中既有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时代跨越,亦有对每一个军人而言都必须承受的考验。军旅作家秉承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持续传达主流价值观,着力弘扬时代主旋律;聚焦中国梦、强军梦,密切跟踪强军兴军的历史进程,重彩深描改革强军大潮对军队、军营和军人的影响和重塑,发现并观照军人的存在、命运和精神世界。

基于对新的时代精神的认知与理解,创作主体更加深入、有力地切入军旅生活现场,体验和表达军人情感,透析部队的新情况新变化;越来越多非军旅身份的作家开始介入军旅题材,许多原先未被重视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表达;作为一种公共题材资源,以正大阳刚风格为代表的泛军事类网文有着广泛深厚的受众基础,随着新媒体的强势推动,网上网下的互动跨界亦深刻改变了传统军旅文学的写作生态。

新军事革命浪潮为部队带来巨大变化,也给年轻作家提供了丰盈广阔的素材与舞台。近年来,“新生代”军旅作家群逐渐为文坛瞩目。他们以独特的审美体验与视角,观照着当代军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情感;为新时代的军旅文学开拓了新的资源和经验;为21世纪的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语言、形式和思想;为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留下了鲜活生动的注脚。

近年来的军旅小说中,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越来越多。作品普遍体现出更加强烈的“现代性”观念和立场,军旅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

整体而言,新时代军旅文学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审美新质。由突出经验到侧重体验,由反映生活到想象存在,由追求宏大主题到凸显思辨深度,新时代军旅文学的面相更加丰富立体。此外,史诗情结并未消散,它以哲学化、历史化的形式继续演绎着战争历史和时代风云,军旅文学对复杂人性和精神空间的探索亦达到了新的高度。

“大历史观”下的超越叙事

进入新时代,历史题材军旅文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创作主体较少受历史成见和思维定式的规限,而是以现代视角重返历史现场、钩沉民间记忆、寻觅历史真实,建构起更加客观、包容、理性且独具作者风格和思辨立场的“大历史观”。

同样是处理抗战题材,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和丁晓平的《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都将抗战历史上升到全人类命运的高度进行审视,多角度、多层面探析历史的深处和细部,揭示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以犀利痛切的反思和批判呼唤今人正视历史的教训;搭建起了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在同一历史场域和精神时空中达成“互见”甚至“互鉴”。这种“大历史观”恰恰是中国当代战争历史叙事极为稀缺的。

历史题材军旅报告文学写作,还开启了一种角度新颖、充满温度、知识性和技术含量都很高的“微观写真”潮流。与“大历史观”相呼应,这种文学色彩浓郁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战争叙事,深入历史纵深、打通知识壁垒、扩展文化视域,带给读者新鲜、惊奇且陌生化的审美体验。王树增的《抗日战争》特别注重从战役结局和经验教训的角度进行反思,站在军事学术的高度给予分析和判断,力图揭示隐藏在史实表象下的历史本质、规律和运行趋势。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聚焦局部战场,推演战役过程,以深钻、吃透的学术研究方式深究细作。这种兼具宏阔视野、真实细节、学术立场、个性风格和超越判断的“微观写真”,为军旅报告文学注入了新的时代气象与认知价值。

中国当代军旅文学之所以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独立而且稳定的文学传统和价值观,离不开老一辈军旅作家对英雄精神的坚守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彭荆风的长篇小说遗作《太阳升起》体现出作家对美、爱、善意、温暖等美好精神的强烈追求。小说对自由、人的尊严甚至是对生命乐趣的探索和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军旅文学的某种刻板印象。在长篇小说《牵风记》中,徐怀中以细腻入微的写实笔触、浪漫奇崛的历史想象建构起一个“有情”的世界。作家念兹在兹的是文化的力量,是那种超越战争甚至超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审美魅力。在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中,朱秀海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主人公赵秀英的传奇人生。这个女英雄形象独特而又新鲜,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性的独立和洒脱,又有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美德,既有浓重的地域性格,又有强烈的传奇色彩。白马作为一种诗性的隐喻贯穿全篇,铭刻着革命的初心,也铺展开雅正的抒情意绪。

“轻骑兵”式的介入与记录

对日常经验的发现与重视,构成了新时代军旅文学的标识。日常经验的崛起拓展了军旅小说的题材边界,赋予和平年代的军人故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烟火气。然而,过度泛滥的日常经验,亦遮蔽和冲淡了军旅文学的核心价值。如何有效实现和平年代日常经验与战争及战争准备等极端经验的对接与转化,考验的是军旅作家的智性和匠心。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军队的科技水平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改善均取得了巨大进展,令世人瞩目。一个摆在作家面前的突出问题便是,怎样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强军兴军的进程与趋势?

“能打仗、打胜仗”和聚焦练兵备战,早已成为全军上下高度一致的目标和追求。在当下的军旅文学创作中,传统的英雄叙事被注入了新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本质性的新变。对战场的想象性、模拟性书写,使得战争伦理在和平状态下的新型高素质军人身上焕发出了时代新意。围绕着对战争伦理的重建与阐扬,现实题材军旅文学创作亦寻获了新的视角和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读到黄传会的中短篇报告文学集《站在辽宁舰的甲板上》时,便会感受到它的特立与独行。以短小精悍的中短篇报告文学及时敏锐地反映现实生活,黄传会对文学“轻骑兵”写作伦理的自觉承袭,颇值赞誉。同样是聚焦新装备、反映新生活、书写新经验,周鸣的中篇小说《航母故事》展现出别样的情怀与气质。小说以女性视角呈现了航母上几位女军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变化,对高科技武器装备与军人的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富于深度的思辨。王凯的短篇小说《洞中》聚焦实战化军事训练的新目标、新要求,细致呈现了军事演习全过程、各领域的新情况、新状态。孙彤的《不惑》《移防》围绕“进退走留”这一军人个体面临的现实问题展开叙事,将人物内心世界的纠结、不舍、焦虑展现得真实、生动且富有人情味。丰杰的短篇小说《沙场》反映了部队文工团改革后的新貌,基调阳刚壮美。实战化演习与复杂战场环境,为机关干事、文工团员提供了驰骋沙场的亮剑机会。单从小说人物的名字诸如“满江”“凭栏”等,便可感知作家凸显军味、战味的文学自觉。小说切中了改革强军的现实脉动,彰显了“新生代”军旅作家敏于发现、介入现实的写作姿态。

2019年年底,解放军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六卷本的“强军进行时报告文学丛书”。该丛书既总揽全局也烛照细节,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微观描写,对新时代人民军队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及时有力的书写,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了全军官兵在新时代的强军实践和强军风貌。

近年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成为我军核心军事能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护航维和、跨国军演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都会看到军旅作家的身影,也催生出一大批具有悲悯情怀、人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来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抗疫力量火线驰援、勇于担当,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及时开设“战疫进行时”专栏,刊发了大量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描摹英雄壮举、刻录平凡感动、弘扬中国精神;王昆、王通化、弓艳深入抗疫一线采访、创作,相继出版了《“红区”日志:火神山的日与夜》等多部抗疫题材报告文学作品,彰显了军旅作家“轻骑兵”式介入现实的写作伦理。2018年,“诗颂强军新时代”诗歌创作笔会举行,有力推动了军旅诗歌创作、培养了年轻文学骨干,推出了一系列反映改革强军、聚焦备战打仗的优秀诗歌作品。老、中、青三代军旅诗人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展开创作,在历史和现实题材创作中,都收获了一批精品佳作。

统而观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旅文学以宏阔广博的视域,搭建起包蕴强烈思想性和哲学性的“对话”场域;对军人的心灵、情感、日常生活、生命存在等“内在经验”进行了深度探索与掘进;对时代精神和强军实践做出了具有整体性、概括力的判断与书写。

当前,中国军队正处在向强军目标迈进、加快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期。军旅文学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长篇小说《三体》所带动的泛军事类科幻文学热潮,已经印证了军旅科幻小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示出军旅文学新的发展向度。最科幻的往往也是最现实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要求军旅文学创作者对引领军事潮流的新技术、新战法和新战场有必要的了解,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军事素养,还要具有国际视野和科技知识。惟其如此,才能以更加前瞻深邃的思想、宏阔高远的视角、灵动飞扬的想象书写新军事革命浪潮、塑造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展望中国军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