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河》2021年第3期|李皓:温习情义
来源:《黄河》2021年第3期 | 李皓  2021年04月23日07:21

李皓,1970年秋生于大连,现供职于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文学硕士,一级作家。

力量拥有者

如今每每打开微信朋友圈,我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只因为一个忠实的点赞人不见了。

微信朋友圈也是一个小社会,溜须拍马者有之,刷存在感者有之,炫富显摆者有之,当然,真心为朋友取得的成绩击节叫好的也大有人在。我在乎的这个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每次看到我的小小进步,都及时点赞留言,支持我,鼓励我,让我刹时心中有一股暖流。

我尊称他“老首长”,而他的真名叫“黄牛”。

把“黄牛”作为一个人的名字,显然是很智慧的,也容易被人记住。1990年春天,我从连队调到司令部机关工作,我第一个记住的名字就是“黄牛”。

1990年春天对我而言,是个极其美好并且值得我大书特书的季节。这是我入伍的第二个年头,当时还在司令部直属战勤连当战士,作为标图员,每天都要战备值班。这样的日子,对于喜欢舞文弄墨的我来说,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也只能按部就班地融入连队的火热生活。不久,不知怎么,我突然被选为司令部管理处管理科文书,在机关大楼里跟两位参谋军官共处一室,拥有了一张自己的办公桌。这对于一个小战士来说,简直是无上的荣光,让战友老乡们羡慕不已。

司令部和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都在一幢大楼里,当时,我只知道我崇拜的著名军旅诗人李松涛在政治部创作组,其他人我一个也不认识。然而,我清楚地知道,这个大楼里人才济济,不光是军事人才,文化人才也比比皆是。后来有人告诉我,没有两把刷子,哪敢在大楼里混?!是啊,想一想我是多么幸运,跟这些人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至少能达到“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境界吧?

我是在《空军报》上看到“黄牛”这个名字的,每每涉及沈空直属部队的新闻报道,在通讯员的位置都有黄牛的名字,而且都排在别的名字前面。直觉告诉我,他肯定是司令部宣传部门的,一打听,方知道他是司令部直属政治处宣传科科长。

记得当代大诗人臧克家写过一首题为《老黄牛》的诗歌: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老黄牛》里的老黄牛的辛勤劳作、不辞辛苦,完全来自于它自身的动力:“不待扬鞭自奋蹄”。在这里,“物”与“我”融为一体,“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牛,也即年逾古稀、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诗人自己。

臧克家以老黄牛自喻,说出了自己的追求。那么,黄牛科长为何取名“黄牛”呢,颇让我好奇,难道也是年龄很大吗?

不久,我的散文《血缘》在《空军报》“长空”副刊发表。这篇散文占了报纸四分之三版面,编辑李洪洋专门配了短评,文末作者简介注明“本文作者系沈空司令部管理处战士”。

文章发表第二天,黄牛科长来到管理科,向张兴周参谋打听《血缘》作者是何许人。我的办公桌就在张参谋的背后,张参谋回头指着我说:“就是他,我们的文书小李。”

黄科长饶有兴致地看着我,说道:“小伙子,文笔不错啊!”

我红了脸:“谢谢首长夸奖,还差得远呢。”

随后,他问我家是哪里的?我说是大连普兰店的,他说他还在普兰店当过兵呢。我能感觉到,这个身材魁梧的中校军官对我充满了友善。

聊了一会儿,他转向张参谋:“兴周啊,让小李到宣传科跟我干报道吧?”

张参谋笑着说:“哈哈,黄科长,小李才来科里没多久,况且我们也需要人才呀!”

黄科长无奈地摇摇头,拍拍我的肩膀,然后离开了。

我怔怔地站立着,目送着黄科长的背影消失在138室的门口。想来他的个头接近180公分,背微微有些驼,但很魁梧,长相很“北方”。口音接近普通话,但又跟东北话有着一定的区别,有些许南方口音。后来我才得知,他是南京人。所谓“南人北相”,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那以后,无论是在大楼里,还是在大院里,只要相遇,黄科长都热情地跟我打招呼,直呼我“小李”,还向他身边的赵干事和报道员李义福、李宏勋等介绍我,说小李是管理处的才子,云云。

后来我认识了通信处战士王奇。王奇书法极好,当时已经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并加入了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一次,黄科长到王奇所在的空军哈尔滨某部检查工作,发现了“才子”王奇,并把王奇调到沈空机关工作。黄科长对王奇的知遇之恩,王奇一直不敢忘记。当王奇把这段经历告诉我,我更加敬重黄牛科长了……

一年之后,我考入空军勤务学院,离开了沈空大院。而王奇先是转为志愿兵,随后作为文艺骨干经过短暂的培训直接提干,2000年从部队转业,留在大连工作。

之后的二十余载,我所知道的关于黄牛科长的消息,大多来自王奇。王奇说黄牛当上直属政治处副主任了,将来有可能当主任;王奇说黄牛没当上直属政治处主任,转业回到南京了,在保险公司做办公室主任;王奇说黄牛退休了,国内国外旅游呢,有时候在上海看孙子……

王奇还说黄牛今年要来东北转一转,看看老部队,看看老战友。说这话的时候,是2017年年初。三四月间,我和诗评家李犁到江西南昌参加笔会,返程时特意取道南京拜访黄牛。黄牛从我的微信朋友圈多次读到李犁的评论文章,对李犁的才华大加赞赏。我们再次相约,春暖花开之日,东北再见。

2016年8月底,黄牛终于来了,带着夫人,带着对第二故乡和战友们的无尽思念。

在大连期间,我和王奇陪他到旅顺老铁山下,那里有他当新兵时的驻地。我们来到营区门口,本来想在门口留影,但被站岗的士兵阻止了。黄牛没有跟战士计较,只是深情地望着不允许外人进入的营区,告诉我们哪一幢楼是他当年的营房。那一刻,我的泪水挤满了眼眶。

我们还陪他去看望了两位退休的老首长,他们依依惜别。

离开大连,他们夫妇又一路奔赴沈阳、丹东、长春,见了所有能见到的战友。

黄牛对我们说,这是他转业之后第一次回东北,也将是最后一次回东北,有生之年恐怕不能再来了。

我和王奇都说,现在交通非常方便,明年可以再来,在东北庆祝70大寿……

9月2日晚上10时多,黄牛给我发来微信:大连之行蒙你和王奇热情接待,友情后补。明晨即赴长春,登长白山后返沪。

我回复:好的老首长,一路平安,有事随时吩咐。

2017年10月4日凌晨4时半,我给他发微信:老首长中秋快乐。

5时半,他回复:谢谢李皓的问候。也衷心祝您和家人中秋快乐。

2017年11月8日上午10时许,他给我发来澎湃新闻的记者节献词:初心在,就会有千山万水。

我:谢谢老首长,祝你每天都开心快乐。

他:只能说,相识恨晚。

我:能在部队相识,已是缘分,老天眷顾。

他:应为“相知恨晚”。

我:来日方长,一切都来得及。

至此,一切戛然而止。我俩的微信交流永远地停留在了2017年记者节这一天。真的“来日方长”吗?这世间,真的“一切都来得及”吗?

一个月之前某日,王奇打电话告诉我,黄牛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问及原因,王奇转述黄牛夫人的叙述,大概是他们二人从东北回去不久,沈空一位搞摄影的老友到南京公干,晚上黄牛携妻子驱车到酒店看望老友,路上发生车祸。车祸尽管不重,住院一段时间,黄牛就执意出院了。身体表面安好,或许内部系统已经种下祸根,12月初,在上海儿子家小区昏迷滚落楼梯,住进重症监护室,再也没有醒来。2018年1月13日晚,王奇打来电话:黄牛走了……

一语成谶,曾经“体壮如牛”的黄牛倒在了70大寿的门外。这一趟“东北之行”难道冥冥中就是他的“告别之旅”吗?一个人,是不是卸下了所有的牵挂,才会安心从容地离开?

可是,他还有相濡以沫的妻子呢。他的妻子当年放弃优越的生活,只身一人跟着他来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如今荣归故里,儿孙绕膝,他却独自离去!

那些刚刚相聚、把酒言欢的战友们呢?或许有的人酒还没醒呢!音容笑貌,一个战壕里爬出来的生死情谊,青春和热血,统统都烟消云散了么?

至于我,刚刚走进心灵的一位忘年交,在部队上无缘深交,苍天啊,你能不能给我们再多一些时间?

近日,我读到宁夏作家郭文斌纪念张贤亮的文章《用怀念为先生守灵》,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在这个充满偶然性的世界里,有多少生命的幼苗,有力量的人扶一把,就会长成参天大树,踩一脚,他就会从大地上消失。这让人尤其感念那些心存慈悲的力量拥有者,每每想起他们,都让人心生温暖,他们是天地的良心,是我们生命中永远的感动和怀念,他激励我们向他们学习,用同样的胸怀力所能及地扶持弱小者。

在我心目中,黄牛就是这样的“力量拥有者”,他让一个又一个“有才华”的士兵走上军队领导岗位,在军队的大学校里,长成参天大树。尽管他没有直接提拔我扶持我,但他当年对管理科的造访分明对我的人生有足够的心理暗示。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对军旅恋恋不舍?只因为这里从不埋没人才,只因为“黄牛们”是天地良心。

李白《咏石牛》云: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老首长,天堂没有夜晚,你不必驾车便可以纵横驰骋,更没有任何绳索可以羁绊你。

我只是想,我们缘分未尽,有机会你再拍一拍我的肩膀,来世我们还做战友,好吗?

你的微信我不删除,一直保留着,等到闲暇,你再给我点一次赞,好吗?

指 导 员

指导员现在已经不是指导员了,他在官至正师级、大校军衔之后光荣退休了。但是,我还是称呼他为指导员,我觉得这样叫着舒服、亲切。

31年前,指导员26岁,我19岁。指导员到我的家乡接兵,尽管爸妈坚决不同意,但我执意要从军。指导员不愧为搞政工的,他不知怎么就做通了我爸妈的思想工作。接下来,还有个麻烦事,我的右眼近视,按说是不合格的,指导员又说服了接兵团团长,让接兵团团长在我的体检表上写下了这么几个字:此人有特殊才能,决不退兵!

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特殊才能”,反正稀里糊涂地就走进了千山脚下的一个训练团,在指导员所在的连队做了一名学兵,一呆就是七个半月。也就是说,指导员做了我七个半月的连首长。

当兵之前我发表过作品,这一点指导员是知道的,而且我的钢笔字也不赖,嘿嘿,毕竟练过嘛!所以连队出黑板报就成了我的活计。我把业余时间涂鸦的小诗发表到黑板报上,我把连队发生的好人好事写成简讯登在黑板报上,黑板报成了我的媒体。直到今天,我也坚信,黑板报在我的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之路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感谢指导员,是他把信任的目光第一个投向了我。

训练团的生活结束了,我们雷达兵的去向就是高山海岛那些雷达站。分配那天,战友们洒泪而别。我看着一个个战友,被各个雷达团的解放车拉出了营区的大门,剩下的人越来越少,我的心里有些发毛。我不敢看指导员的脸,心里想着:听天由命吧!最后,军区空军司令部来了一辆车,拉着最后剩下的8个学兵向沈阳开去。当然,也包括我。

指导员跟我握手:到沈空大院好好干,那里有我的军校同学,有困难可以去找他们……

到了沈阳才知道,我所到的战勤连的领导都是指导员的同学。我这才明白,指导员是把我托付给他的同学了。当训练团的战友们都走向高山海岛的时候,我却来到了大城市的部队首脑机关。我暗暗告诫自己:一定不能辜负指导员的期望!

我在战勤连当了一个月的标图员,随后被调到司令部机关做了文书,一年后考上了南方一所军校……

其实很多年,我一直都在思索一个问题:我与指导员非亲非故,他为什么那么无私地帮助我?他是需要我的回报么?他那么确定我会成才,会高回报率地反哺他么?

退休之后,指导员陪夫人来连疗养。我问了他以上的问题,他说他当年根本没想过那么多,他只是觉得我挺有才气,如果不能好好发挥就可惜了……

听指导员一席话,我良久无语。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多么幸运。如果每一个人,在他(她)人生转折的时候,都有一个这样的指导员,那改多好!

可惜,今天这样的指导员已经越来越少了。

重 逢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与战友崔再军的重逢,会是在千里之外的他乡:五常。1989年春天,我俩从普兰店坐上同一个车皮,到千山脚下的一个部队训练团开始了军旅生涯。入伍前,我俩并不认识,到了新兵连之后,通过老乡介绍渐渐熟悉,还一起照了张合影。当年年底,我们各自被分配到东北各地的雷达部队。崔再军去了黑龙江,我则幸运地分到了沈阳空军司令部。从此一别再未相见,整整30年。

隐约记得是2019年初的时候,战友赵兵建了个微信群,专门销售五常大米。赵兵邀请我进群的时候,我本能地拒绝了。赵兵对我说,这个群就是销售优质的正宗五常大米,你是文坛“名人”,在群里呆着,时不时发点文学作品供大家欣赏,多少也能增加微信群的亲和力。赵兵特别提到,这些群友都是他的亲朋好友,不会胡言乱语的;更重要的,大家要购买的大米,是咱们战友崔再军亲手种植的产品,质量好,价格公道。

崔再军?哦,那个胖乎乎、小眼睛的战友,久违咯!

我欣然入群,加了崔再军的微信,很是亲热,相约有机会一聚。像我们当年在新兵连那样,熄灯号吹响之前,赵兵、崔再军和我,从墙外的小卖部买了啤酒和罐头,在小树林里,一人把着一瓶啤酒,狼吞虎咽,一顿胡吃海喝。熄灯号想起,我们仨作鸟兽散,飞也似的跑回各自连队。现在想起来,我怎么总觉得那低档啤酒竟然是甜的,而午餐肉的香味至今挥之不去。

人生无常,崔再军竟然和五常大米联系在一起了!

秋天来时,南方航空公司航机杂志《航空画报》组织一干作家、诗人、摄影家到五常采风,我有幸在应邀之列。

大多人知道五常这个地方,都是因为“五常大米”,我也不例外。前些年,五常大米的牌子在市场上非常响亮,价格也高于一般的大米。后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以次充好的“五常大米”,或谓之假五常大米,导致五常大米的信誉一落千丈。

抛开大米不谈,我对五常这个地名倒是产生了诸多兴趣。资料记载,“五常”源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得名五常堡。清同治八年(1869年)设五常堡协领,光绪八年(1882年)改设五常直隶厅,宣统元年(1909年)升为五常府,1913年设五常县。解放后,五常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市县之一,1996年起由哈尔滨市代管。

在我的印象中,黑龙江地域多为蛮荒之地,民风彪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似乎多有欠缺。五常,这么有文化积淀的名字,俨然一个养在深闺的美女,戴着面纱,盖着盖头,一副神秘莫测的样子,诱惑着远方的文人墨客不由自主地前往。

而我的战友,退伍后竟然有家不回,深深地扎根在遥远的他乡。或许是有一段美丽的爱情?或许是一粒黏人的大米缠住了他的腿脚?

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说是农业公司,依我看,主要是从事五常大米的生产和营销。五常市核心水稻产区有40万亩,乔府大院就有20万亩,足足占了全市的半壁江山,其实力可见一斑。乔府大院的当家人叫乔文志,七零后,高高大大的身材,紫红的脸膛,典型的东北汉子……

到达五常的第二天晚上,我与战友崔再军在一个烧烤店见面了。30年,青春不再,然而我们还是一眼都能认出对方。他还是胖乎乎的样子,只是脸色与乔文志一样地紫红,我想,那一定是劳作的影子,阳光、风雨、土地、稻粱一遍遍在他们的脸上留下洗不掉的印迹,并作为一种勤劳、诚信的见证,成为五常人的标志或者识别码。

席间,我们俩抛开其他一同聚餐的朋友,走出烟火缭绕的烧烤店,坐在县城大街的道牙子上,各自叙说着离开军旅之后的种种人生遭际。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沉浸在军营里激情满满的青春影像。

四年军旅结束,崔再军没有实现自己的士官梦乃至提干梦,这对于埋头苦干了四年的崔再军是不公平的,崔再军自己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家里的父母也是失望至极。退伍回到家没待几天,崔再军重返五常,把属于老部队的水稻田承包下来,憋着一股劲,开始了艰苦的打拼。几年之后,在五常娶妻生子,又把岳父一家人拉上了他人生拼搏的战车,崔再军就此成了地地道道的五常人。更有意思的是,乔文志1998年到北京闯天下之前,竟然是在给崔再军打工,“卧底”一般摸透了大米产销的路数,并以此为基础,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对于成功,特别是男人的成功,你无法用事业的大小来衡量和比较。在此,我也无意将我战友崔再军和乔府大院老板乔文志做比较,但他们之间的缘分,来自于一粒恒有美德的稻米,这是前世修来的。他们都是成功的,最初的打拼,他们互相成就,相互搀扶,你可以扎扎实实地走,我要飞,就义无反顾。

崔再军还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像太多老实本分的普兰店人。

更重要的是,四年军旅生涯的打磨,在老实本分这个美德之外,崔再军身上又多了一股韧劲,多了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永远追求胜利的精气神。

如果说,入伍前的崔再军尚是一粒粗糙的粳稻,经过军营和第二故乡的打磨和淘洗,他已然是一粒晶莹剔透的五常大米……

闲暇,我喜欢看崔再军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小视频,今天育苗了,明天插秧了……看完了,我一定要点个赞,或者在评论栏里竖起几个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