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间正道是沧桑 ——评话剧《香山之夜》
来源:光明日报 | 宋宝珍  2021年05月02日08:21
关键词:《香山之夜》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香山之夜》的演出可谓恰逢其时。香山是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的新政权进驻北京的第一站,毛主席在双清别墅度过的183天,也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

3月25日,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进驻北京香山的纪念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制作的话剧《香山之夜》在首都剧场首演,此剧选取72年前的这一夜,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后,身在香山的毛泽东心潮澎湃,彻夜难眠;而身在溪口的蒋介石则是寝食难安,如坐针毡。蒋介石在想失败之因,毛泽东在想取胜之道。于是,香山和溪口被并置在舞台上,历史更迭中的两位关键人物展开了灵魂对话、历史回望、精神对比、意志较量。

首先,《香山之夜》构思巧妙,匠心独具。已有的影视剧中,对于香山这段革命历史的故事性叙述并不罕见,但是以舞台艺术展现在革命征程上香山的闪光点,《香山之夜》还是首次。此剧充分利用了舞台艺术的假定性,让毛泽东与蒋介石隔空对话。尽管在客观史实中,香山双清别墅与溪口蒋宅距离遥远,毛泽东与蒋介石并未谋面,但是作为两大政治人物——共产党与国民党政权的代表,在政治势力巅峰对决的关口,他们一定会想到对方,他们起伏的心潮里,一定会有历史的风雷激荡。他们的精神对话、灵魂抗辩符合艺术的逻辑和心灵的真实。

此剧将夜晚作为舞台的意象空间,别具深意,领袖们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宏大的历史叙述,并不一定适合舞台演出,抓住香山这个不眠之夜,抓住最有戏剧性的人物的灵魂碰撞,让此剧在构思上具有了艺术的独创性,为红色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成功保证。

其次,《香山之夜》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蒋介石的舞台艺术形象。大剧场演出的剧目,只有两位主人公,在演出之中,作为演员的王斑和方旭既是剧中人——毛泽东与蒋介石,也是两位在排练场上彼此敬重、为塑造形象绞尽脑汁、不断体验、反复琢磨的演员,他们还是戏剧中历史的叙述人。只有在舞台艺术的创构中,才有这种戏里戏外、跳进跳出的自由,而这样的艺术表现,还带来了另一种优势,它并非如传统戏剧那样让观众一直处于一种被带入的幻觉情境,而是让他们对于历史事件、戏剧场面,保持着清醒乃至理性的判断,并且使整台演出增强了思辨性。正如台词所言“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成艺”。两位演员并不刻意塑造特型演员式的领袖形象,追求外在的“象真”以致造作模仿,而是注重开掘和表现特定历史境遇中人的内在灵魂。

《香山之夜》表现了沉浸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反思当中的毛泽东,沉浸在对牺牲了的亲人和战友的思念当中的毛泽东。他在想已经取得的历史性的胜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胜利?过去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往下的路该怎么走下去?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如何让人民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香山之夜》没有将作为对立面的蒋介石矮化、丑化,而是表现出他政治动机的复杂、政治谋略的困局、家族利益的纠缠、个人气性的乖戾。作为一个心机深重、冷酷无情、杀伐成性的国民党党魁,蒋介石又是一个基督教徒,而他的宗教信仰的确立,较少精神选择的含义,却多了一份精心算计的利益:因为要加强政治经济联盟,要娶宋美龄为妻。当日寇步步紧逼,民族危机加剧之时,他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人残酷打压。北伐战争、西安事变、重庆谈判,两大政治势力的分分合合,固然有历史的变化逻辑,但是也与蒋介石企图独霸天下、患得患失有关。

再次,《香山之夜》解兴衰之道,析存亡之理。此剧对于历尽艰难、向死而生的革命历史征程做了凝练化、典型化的表达。在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夜,毛泽东想到的是牺牲了的同志,正是这些人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牺牲,争取了中国革命的成功。

蒋介石不甘退出历史舞台,他将一腔怨气宣泄在手下将领的怯懦不智上;他从不相信人民,认为这个国家大多数的人是些连名字都写不出的文盲。毛泽东以他所创造的革命历史和他的哲学思辨证明,一个政党、政权的成败不是神授,不是天命,而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毛泽东深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人民才是人民共和国的主人,感谢伟大的中国人民,人民万岁!

最后,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香山之夜》力求做到客观事物的意象化、诗意化、象征化。摆在天幕附近的两个衣架上,分别挂着毛泽东的中山服和蒋介石的军装,对比性的导演手法被具象化为舞台空间的符号化装饰。大屏幕上播放的真实影像和历史图片,让革命征程具有了还原性和真切感。

此剧谨遵历史事实,刻画这一个春天,这一个夜晚。而剧中的天气顺应着心境,是香山与溪口的同夜不同天,是二人内心感受的外化表现,也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政治意象的诗化。剧中,在告别溪口的时候,蒋介石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现实,他感慨“起雾了,溪口的雾真大呀。但愿国民党能走出这弥天大雾”。而一夜未眠的毛泽东凭窗远眺,毫无倦意,他欣然自语:“香山的雨快停了,天快要亮了,中国的天也快要亮了。”这是胜利的春天,是人民的春天。

此剧颇具诗意的抒情性,表现了毛泽东刚毅果敢背后的深情:对于妻子杨开慧的牺牲,他有锥心之痛;对于甩开敌人、背着病弱的他在山路上奔跑的群众,他有此生永记的感恩;对于在历次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他有“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深隐痛。他又是一个具有革命乐观主义和豪情壮志的领袖,哪怕是革命处于低谷,“敌军围困万千重”,对于革命前程,对于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也是信心百倍。此剧也表达了毛泽东身上的诗情诗性,他诵读“我失骄阳君失柳”,他感叹“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放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也是开创了伟大事业的领袖。

《香山之夜》是具有探索意义的艺术创造,它为红色题材、真实人物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它也是党史学习的生动教科书,让人们在90分钟的舞台时空里,集中领略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切身体会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精神品性,思考带有历史规律性的重要命题,从而以实际行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作者:宋宝珍,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