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琪:十四岁的美在于精神独立
通常来说,作者在写给儿童的文学作品中对“年龄”与“时间”的意识都很自觉,主要是因为“儿童”始终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儿童的生命形态一直处于变化中。因此,写给某一年龄或某一年龄段的儿童文学其实都要落实一个基本价值功能,那就是作者需要写清楚、写透彻儿童所属年龄的生命特征。或者说,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就是发现儿童生命,并用文学呈现其独有的精神风气,以引领社会对儿童的科学认知与人文关怀。面向青少年的写作之所以相对有难度,就是因为在整个18岁以下的童年期内,青少年的社会关系及其要处理的问题复杂多样,他们与成人的“对撞感”最强,相处最不和谐,是常常令成年人感到不可理喻的特殊群体。基于此事实,我们如何看待青少年文学的价值使命呢?王璐琪的新作《十四岁很美》以对一个特殊题材的关切直指其要义。
这是一部在选题上具有挑战性的作品,关注的是女孩被性侵的苦难经历。儿童文学题材禁区的突破是儿童文学观念进步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性侵”属于敏感题材领域,近些年原创儿童文学开始面对与深入这一领域。在更广阔的现实视域内面向与反映更真实的生活,解决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更多的实际难题,这是青少年文学与幼年、童年文学区别度最大的地方。那么,作家们在青少年文学的写作中,需要把握的核心价值命题是什么呢?
借用歌德“美就是自然的隐秘法则的显现”的思想,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儿童文学的美就是儿童生命的隐秘法则的显现。对于未成年人保护中如性侵、暴力、校园霸凌等各种社会问题,青少年文学都需要去揭开其被遮蔽的状态,需要去映现问题症结所在,以引起社会重视与解决。从文学的深层审美机制来看,作家尤其需要实现的则是由外而内的进入,需要去探知儿童内部精神世界,需要揭示出非常态境遇下儿童生命的隐秘法则,需要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讨论受伤儿童的精神出路与主体性建构问题,这些均是王璐琪处理这类题材的自觉思考。
《十四岁很美》以花季少女姜佳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讲述她自己的故事,语言冷静节制,干净利落、极富逻辑性的言辞背后隐匿着一个伤痕累累的灵魂。讲述的“力度”与讲述者身心的“孱弱”形成巨大反差,由此话语表达突出少女的意志力。王璐琪将“叙述”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女孩本人。作者与叙述者是“平视”或“对视”的关系,她们彼此了解对方。没有谁比姜佳本人更熟悉她自己,她冷静的叙述姿态中嵌入的是对成人世界的嘲讽与蔑视,她看取世界的视角是“俯视”的。
青少年是在多变的社会实践中获得自我稳定的身份建构的。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正向与反向的力量同时存在,甚至曾经令人敬畏的成人世界居然可以如此不忍目睹。姜佳出事后,母亲的狂躁与执拗的惩罚心理、父亲的怯懦逃避、班主任为了个人利益提出的过分要求等等,都将这个女孩推至二次伤害的深渊。姜佳开始服用治疗抑郁的药物,但生病的姜佳依然内心清醒地坚持着她高贵的自我,她最讨厌别人怜悯的眼光。心理医生庄羽之所以能让她接受,是因为他平等地对待她。荣老师之所以能走近她,是因为荣老师曾经和她一样。作者对姜佳内心的剖视,让我们看清青少年人格的本质。他们是一群急欲脱离童年期,自认为自己已足够强大成熟的“未成年人”。他们叛逆、反抗的力量常常令成人愤怒,但我们必须对青春期重新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因为姜佳的表现引人深省。
姜佳在审判的法庭上说了实话,她没有以恶抗恶,坏人的坏不是她行坏的理由,哪怕阻力重重,最终她仍然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姜佳在“一个人的战斗”中行路有多难?尽管她幸运地遇到了帮助她的人,但是战胜恶魔的终极力量来自于她的善,来自于她倔强不屈的灵魂,来自于她从没放弃过的独立思考与行动。姜佳的故事可以为年轻读者提供一种世界观,精神独立的权力就握在自己手中,无论我们的遭遇与经历如何不堪重负,都不能放弃正义、美善等人类基本的价值追求。姜佳的故事也为成人社会提供了对待青少年的一种方法论,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力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谁也没有权利代替,甚至践踏他们的生命尊严。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成人社会的教育帮扶,但这个过程只是平等地去唤醒,只是爱的呵护与精神的支持。除此之外,成长是属于儿童自己的。
青春期所以特别就是因为它是儿童自我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14岁是这一变化发生的一个关键年龄,王璐琪以特殊题材的处理呼应了这一敏感点。《十四岁很美》既关注到“性侵”这一重要题材,更在一般意义上透视儿童隐秘的生命法则,彰显他们独立自由的精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