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题材影视要触达童心
影视艺术在儿童启蒙教育尤其是美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儿童电影是真正“全龄化”、最适合“合家欢”的电影类型。儿童电视剧、动画片、儿童节目都有着庞大、稳定、源源不断的受众群体。因此,要格外重视儿童题材影视创作,从儿童的心理视角,用儿童的话语方式观照世界、编织故事。只有回归童真、激发童趣、触达童心,才能够创作出符合新时代儿童成长需要、反映他们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
回归童真是方法论
童年拥有辽阔未来、五彩斑斓的梦想和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愿景。每当回首童年,人们总是愿意把美好的记忆重新拾起,因为童年拥有人生中至真至纯的情感。从西游题材影视作品的持久热播,到迪士尼主题乐园的风靡全球,不难看出,童真几乎是所有人都渴望葆有的心灵瑰宝。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儿童题材影视作品所关涉的恰恰是人性中最为本真的心灵特质,即童真。
从世界范围来看,儿童题材影视作品具有艺术符码的内在共性,无需过多的文化转译就可以跨越国度、种族和地域,让所有人感知到童真的纯粹与赤诚。像经典电影《小鞋子》当中那对贫穷却相互关爱的小兄妹,他们因为丢失了鞋子害怕被父亲责罚,便共同守护着内心的小秘密。于是,妹妹想方设法帮助哥哥“掩盖”其所犯的“弥天大错”,哥哥则千方百计地要为妹妹买到一双新鞋……作品用简约的叙事和质朴的影像,深刻捕捉到儿童最为真实的心理轨迹,他们清澈的眼神、稚嫩的微笑以及流露出的彼此呵护,令观众为之动容。
创作儿童题材影视作品,不能主题先行,不能以训导教育的姿态来讲故事,不能简单机械地看待儿童的心理困惑和情感需求,不能随意剥夺儿童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影视创作者要从童真出发,努力放低视角、放平心态、换位思考,摆脱套路化、模式化的创作窠臼,发现并记录儿童最真实的天性、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真切的心声。其实拥有太多杂念和羁绊的成年人,很多时候都应该向儿童学习,去涤荡自己的灵魂。纪录片《幼儿园》以儿童的视角、口吻记录了一所幼儿园如何走过春夏秋冬。作品用儿童来反观成人,用四季来比喻人生,让每个观众都在会心微笑、追忆童年的时候,感受温暖也感慨万千。
激发童趣是主旋律
童年是人生思维最为跳脱活跃、最具奇思妙想的阶段。儿童的很多行为都无法用循规蹈矩来约束,也不能用生活常理来解释。从儿童嘴里蹦出来的话,时常令人匪夷所思又忍俊不禁。这是生命孕育出的最初的天性,是人类生就的对自由的渴望。丰子恺在《儿女》一文中曾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地上的艺术与儿童。”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儿童与艺术、神明、星辰并重。从儿童题材影视创作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失去了童趣就意味着失去了儿童题材作品的主旋律,失去了成为儿童题材作品的基本要素。从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到《霹雳贝贝》《快乐星球》,无论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还是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亦或天马行空的科幻世界,孩子们在各种语境下都会时常流露出闪光的童心、彩虹般的童趣,无法掩饰和磨灭。
儿童题材影视创作既不能消费苦难、贩卖焦虑,也不能逃避现实、盲目乐观,要努力在童趣中寻求“成长的烦恼”的解决方案。电影《西小河的夏天》讲述南方小城里一个热爱足球的小男孩与父亲及隔壁独居老爷爷之间温馨又有些失落的故事。在小男孩的世界里,足球是他梦想与快乐的重要源泉,而加入校足球队是他宣告长大的重要仪式。然而父母的各自忙碌和情感嫌隙、自己与小伙伴之间的误解和疏离、校队选拔的失败、隔壁老爷爷的突然告别,让这个小男孩在躁郁的夏天里闷闷不乐,也让他在初秋时节走出低谷,学会理解、坚持和自立,收获了心灵的成长。电影《第一次的离别》以新疆沙雅地区小男孩艾萨的生活为线索,讲述他与母亲、哥哥以及青梅竹马的小伙伴的三次离别。作品从儿童的视角关注生命中的每一次成长,把离别作为长大成人的重要命题,精准捕捉儿童天性之中自然流露的快乐与忧伤,小演员纯真、自然的原生态出演也深深地拨动了观众的心弦。
触达童心是落脚点
对世界的无限好奇和对知识的快速吸收,让儿童有着特殊的学习能力和心灵空间。同样,对于创作者而言,一个没有童心的人,很难创作出高水平的儿童题材影视作品。
当前,较早的媒介接触和充足的营养,导致当代儿童普遍早熟。如何动态捕捉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轨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创作,至关重要。在儿童题材影视创作中,不应有超出儿童认知水平和读解能力的内容,不应有正邪不分、善恶不明的模糊地带,也不提倡模棱两可的所谓复杂人性的隐晦描摹。
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他们最初接触影视作品时是被动的,他们的观看取决于家长的选择和引导。因此,家长要成为儿童观看影视作品的第一“把关人”。家长应该对儿童可能接触到的影视作品进行预先观看,做到有所取舍、有所干预、有所引导。要在儿童走向独立思考的萌芽之初,在独立人格的养成伊始,为其导入健康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
优秀的儿童作品能够以镜像的方式折射成人世界,从而引发关于真善美的深度思考。如《放牛班的春天》用音乐打开大人和孩子们通往彼此心灵的大门,《奇迹男孩》用爱与包容让一个面部有先天缺陷的男孩走出阴霾,拥抱阳光,《棒!少年》讲述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生活在困境中的少年,以棒球为火种点亮生命征途的故事。他们或是孤儿或是留守儿童,在努力长大的过程中步履蹒跚,然而,正是这群不被看好的小小少年,却通过不懈努力在国际赛场上赢得尊重和荣耀,传达了一种令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一个人的初心与梦想,总是在孩提时萌发。儿童题材影视创作可谓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影视创作者要有使命感,深度描摹儿童的心理画像,从行为培养、性格培养和品德培养等方面对儿童进行最初的塑造;要润物无声地坚持创作的正向引领,把关于理想信念的启蒙教育融入作品当中,让信仰的种子从童年萌发,展现新时代儿童的精神风貌。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