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30年教书育人,陈可英将阅读养成作为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公益走读,开启乡村儿童书香之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黄琳  2021年06月04日01:4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发生在马剑镇这片土地上的众多故事就是这一历史的生动注解。”近日,在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石门村,一场公益走读活动吸引了马剑镇小的孩子们。作为公益走读活动发起人,诸暨市大侣小学语文教师、侯门山乡村图书馆负责人陈可英深情讲解道,“马剑是革命老区,马剑人民保家卫国、救亡图存、奋起反抗等历史场景中的瞬间都被定格为永恒,是我们自强不息、前进奋斗的精神财富与精神源泉。”

这样的公益走读活动今年将举办12场,每月一场,通过走读的方式,带领孩子阅读乡村无字之书,培养孩子们对家国、对文化、对自然的热爱。刚上完课的陈可英忙里偷闲和记者聊起了对阅读的热爱,对阅读推广事业的热忱。

独奏曲:走过“荒岛”,阅读点亮人生

性格爽朗、热情似火是记者对陈可英的第一印象。“儿时图书匮乏如荒岛,所以学校的图书馆对我的诱惑非常大。恰好图书管理员是我的班主任,我也由此得到一个特殊待遇,可以随时进入图书馆看书、借书。”说起阅读,陈可英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回想起来依旧非常幸福,就像是老鼠掉进了米缸一样。”

有一本叫《民间文学》的杂志尤其受陈可英钟爱,杂志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在她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那时候爱幻想,周末回家放牛砍柴,也会和牛说悄悄话,觉得山坡上长得奇形怪状的草可能是仙草。”陈可英说,“后来我写儿童文学,也离不开《民间文学》对我的滋养。”

上中学后,有了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剪报成了陈可英的爱好。看到好的文章,除了剪下来,她还会写上几句点评。深入的品读,让陈可英越读越爱写作,慢慢地,她的作文常常出现在学校的黑板报甚至是县市级的报纸上。

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也离家近方便照顾母亲,成绩优秀的陈可英通过提前招生进入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就读。“阅读点亮了我的人生,所以我选择做一个好老师,希望可以带孩子们爱上阅读。”在大学期间,陈可英开启了更为广泛的阅读,“成为老师后,我深刻意识到,备课不能单纯看教材教辅,更需要博览群书,阅读的爱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重奏曲:师生共读,阅读陪伴成长

“别人嘲笑你、冷落你,我想你心里也会不好受,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好一个推己及人。

“《臭臭先生》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蕴含着善良、宽容和同情。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有一束阳光射进我的心灵……”好一个豁然开朗。

这是一群六年级的孩子们在陈可英的带领下阅读《臭臭先生》,并将思考倾注笔端。看着孩子们写下的点滴感悟,陈可英思潮起伏。

这样的阅读活动,是陈可英送给学生们最多的礼物。她说:“教育能培养多种习惯,而阅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师生共读,沐浴书香,我要用特别的爱陪伴他们成长。”

30年的教师经历,陈可英给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阅读体验。

初到诸暨五泄初中,陈可英领着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的养成教育,指导学生读、教会学生思、组织学生议、安排学生说、引导学生品、激发学生评、布置学生练。

转到海亮学校,陈可英继续将导读与拓展视野、增加积淀、提升素养紧紧相连。如每周两节的阅读指导、每两周一次的阅读效果检阅、每节课前5—10分钟开展阅读活动已定格为陈可英的课表内容。在陈可英精心指导下,在报纸上发表甚至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的学生习作已有100多篇。

为了让孩子们尽早接受阅读的洗礼,陈可英又转身进入小学课堂,来到大侣小学,读孩子的书,看孩子的事,听孩子的话,懂孩子的心,与孩子们携手度过师生共读的10年旅程。

合奏曲:公益推广,阅读传递美好

在推广阅读的过程中,陈可英发现普遍存在阅读资源不平衡、阅读能力有高低的现象,一个念头悄悄萌芽——要做公益阅读推广,让更多的农村孩子、留守儿童也能享受到优质的阅读服务。

于是,陈可英成为了诸暨市越民生义工团的负责人。为成就更多孩子的读书梦,越民生开设了流动书屋,为诸暨市的岭北、东和、斯宅、马剑等边缘乡镇的留守儿童赠送了2000多册图书;开设阅读大讲堂,约请作家、名师开展了60多次大型公益讲座,受众近万人次;开设了多个阅读基地,让日常阅读陪伴成为常态。

2017年,陈可英借助公益力量将马剑镇上和村一所闲置的乡村学堂改建成乡村图书馆,平时由义工义务管理,在寒暑假与周末闲暇时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辅导作业,还开设了阅读引领课、精彩石头绘课、剪纸艺术课等课程为山区儿童服务。

2020年,绍兴市成立了阅读联盟,陈可英又积极参与,推广公益阅读经验,号召更多人参与进来,做阅读的倡导者、传播者。

多年的阅读推广让陈可英收获了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浙江好人”、浙江省教师书香人物等诸多荣誉。她说:“踏踏实实践行阅读、推广阅读,我所做的一切不为其他,只为书香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