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百年主题与文学主潮
来源:文艺报 | 马滏漳  2021年07月19日08: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学百年主潮,正应和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主题:既是百年主题的形象反映和生动表现,为百年主题画像、立传、明德;又是百年主题的积极参与者和构建者,为百年主题的践行呐喊、举旗、树人。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的爆发,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与五四运动相伴的是轰轰烈烈的五四文学革命,其“在不多的几年时间内,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这是它符合时代历史要求的结果”。“五四新文学以其浸透了现代民主主义思想的新主题,代替了各种旧主题”,以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崭新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争取婚姻自由的题材中,五四文学革命也赋予了其时代特色,“贯穿了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并且“这种个性解放往往又同民族解放、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结合在一起”(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文学革命重要旗手鲁迅在1918至1921年间创作了包括《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在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大部分作品。鲁迅先生在弃医从文时所主张的“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了,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实际是当时不少进步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认知。五四文学革命聚焦“立人”,初步形成了为人民而艺术、为民族而艺术的鲜明倾向和为人民立心、为民族铸魂的崇高价值追求,成为那个崭新时代的报春“第一燕”。

建党初期的革命文学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革命文学的新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并认为五四运动之后二十年的文化有着巨大的进步。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进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了党的领导。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五四后的新文学已不是旧民主主义文学,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学。这就是五四之后新文学的新特点,是其跟以前的文学本质上的区别。

革命文学是为革命的。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那时首先就必须革命,借以推翻实行人民压迫的封建主义和实行民族侵略的帝国主义。从内容看,革命文学大多是以反封建为主的,反帝作品相对较少。但这并不在实质上影响反帝作为当时文学创作主潮之一的判断。因为当时情形下,反封建、倡民主本身就具有反帝效应。当时封建专制势力本身已成为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傀儡和工具,中国民众若“没有民主思想的觉悟,不可能有民族意识的高涨,也不可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把社会主义当作彻底改造中国的道路”。瞿秋白认为,“中国的文化,宗法社会,已经为帝国主义所攻破;封建制度,已经成帝国主义的武器”。“宗法社会及封建制度的思想不破,则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抗拒”,“宗法社会、封建制度及帝国主义颠覆之后,方能真正保障东方民族之文化的发展”。这充分显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醒认识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把握。革命文学的价值诉求跟理论构建一样,只有跟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有其现实性。

抗战时期的抗战文学

民族解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所以,对于作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抗战及其胜利在百年党史上有着特殊意义。党领导下的抗战文学创作成为抗日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其“以一种精神方式参与了20世纪中国社会一段最重要的历史构成,成功书写了华夏儿女同仇敌忾、抗击日寇、奋力御侮的伟大抗战时代,以文学创作吹响中华民族抗争的号角,建构起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一座座文学雕像”。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有拯救民族危难的呐喊,对侵略者血腥罪行的控诉;有描写抗日战士不畏牺牲的铁血厮杀,反映中华大地可歌可泣的抗敌斗争;也有知识分子直面苦难的沉思,表现战火纷飞之下的人民生活……这些作品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伟大精神,也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为追求光明未来而进行不懈斗争。抗战文学中,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是成就较高且特色鲜明的。他们的小说基本都是作家亲历或见闻的东北地区人民慷慨悲壮的抗日事迹和对故土家园的深情怀念,文字充满为民族家园鼓与呼、歌与哭的战斗激情,在当时文坛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外,田间、艾青和七月诗派的作品,是抗战时期影响较大的诗歌创作。

《讲话》影响下的人民文学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开篇就讲,开这个座谈会,目的是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任务。《讲话》最重大的理论贡献就是第一次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党的文艺思想,鲜明提出党领导下的人民文艺的发展方向,要求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到人民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在《讲话》的影响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解决了五四以来所未曾解决的问题,文学艺术开始做到真正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结合,开始做到真正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这既实现了创作和活跃的群众生活的结合,又实现了创作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合。

随着《讲话》的发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观在解放区得以深入贯彻执行,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学习、追随和践行《讲话》精神,转变创作观念,创作出一批优秀人民文学作品,这些文艺工作者也成了支撑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乃至新时期文学的优秀作家。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丁玲、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和艾青、臧克家、何其芳、贺敬之等,尽管这些作家和诗人创作风格不同,但都立足现实、扎根人民,以“为人民”为宗旨,用不同笔触传达革命精神,始终坚持文学为人民服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服务的方向。在《讲话》的旗帜下,反映人民昂扬精神风貌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文学事业走向了崭新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建设文学”

1949年7月,在“中国革命即将开始一个广泛的从事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会总结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革命文艺的成绩和经验,特别是《讲话》以来的文艺成就,明确了今后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可以说,党领导下的中国文学,在1949年夺取全国胜利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革命”,其主题是“解放”。这个“革命”的特点,在夺取全国胜利后,应随之转向“建设”,由“解放”主题,转向“富强”主题。这也是实现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

朱德在此次文代会开幕式上说,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胜利后,将把主要力量用在建设方面,文艺工作者在将来的新时代中,要用文学艺术鼓舞全国人民,努力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周恩来也着眼于新国家建设,在文代会政治报告中强调文艺工作者首先需要熟悉工人,他指出,“现在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一般地都不熟悉工人,所以反映工人的作品还很少。我们希望能有一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厂。”应该说,在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无疑更熟悉农民和军队,虽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但由于我们党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根据地解放区都在农村地区,实际上文艺为“农兵”服务更多些,以“工”为题材的较少。周恩来指出,进入大城市后,我们必须依靠工人阶级,才能恢复和发展工业。“工人阶级正在一天比一天成为中国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也正在一天比一天成为我们的文艺创作的重要主题。”郭沫若的文代会总报告题目就是《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直接道明全国胜利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为建设”的新任务新使命。

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在这里并不只是指上世纪80年代前后兴起的以蒋子龙、高晓声、路遥等作家作品为代表的改革文学,还包括与改革开放浪潮相呼应的、体现那个时代锐意进取精神的整个新时期文学。这是体现一种发展趋势、一种变革姿态、一种创新精神的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最能感应时代节奏,现实中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呈现在文学创作之中。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广、思考更深,“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人的传统价值尺度的冲击,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以及所有这些在人的心灵上产生的强烈震动”。

改革文学和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时期之初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的革命。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中强调,要“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而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大幅提高生产力,这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那些不适应的思想方式和管理模式。这是以现代化为诉求的改革文学的一个内在肌理。此外,邓小平还明确提出文艺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课题,强调要通过这些新人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其后文艺发展的事实表明,邓小平《祝词》为改革文学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九十年代文学也是沿着这样的道路不断前进。

新时代的“复兴文学”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复兴时代,需要与之相应的文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看待文艺,认识到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那么,新时代复兴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首先,要更充分体现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具有鲜明时代气象和精神辨识度的优秀作品。其次,更有力地凝聚中国力量: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凝聚情感和价值共识,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人民之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第三,更自觉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体现在高楼大厦在中华大地上遍地林立,也体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巍然耸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扬帆起航的中国文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