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
《追寻生命史》,余新忠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78.00元
史学界着眼于历史演变而非医学发展而展开的有关疾病、医疗、卫生等主题的研究始见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90年代在台湾地区趋于兴盛,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日渐兴起。余新忠先生是这一学术潮流的重要开拓者。本书收录了他多年来关于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心得,兼及环境史等话题,并含几篇精彩的具体研究。作者提出“生命史学”的概念,以概括自己医疗史研究的取向和追求。事实上,此一概念已不拘囿于医疗史的“狭小”范围,而是包含了对整个史学的反思,“历史固然有结构、有趋向”,但历史不是“结构可以全然决定的,似乎也不存在可以预见的规律”,史学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特别是普通人,“真正将生命置于历史研究的中心”。这样一些思考,颇为动人,值得重视。
《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澳]罗德尼·哈里森著,范佳翎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98.00元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遗产无处不在,遗产保护的观念也愈加深入人心。但是,遗产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遗产?很多问题,可能我们还缺乏深入思考。本书是遗产研究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对诸多相关理论问题作了系统探讨。所谓“批判性思路”,是指本研究继承和践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理论的传统。具体而言,本书主张:揭露产生遗产的各种过程,从而允许公众从各自的社会、历史、政治背景来理解遗产;反思我们对遗产的选择和判断是否合理,主张以更具包容性、对话性和民主性的思路来处理遗产问题。本书理论性颇强,但也包含很多生动的历史叙述和案例分析,如关于英、美遗产立法历史的梳理,关于巴米扬大佛遭毁事件的讨论,均可读而富于启发性。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日]小林尚礼著,乌尼尔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5月第一版,88.00元
三十年前,中日联合登山队的十七名队员因雪崩而在一次登山行动中长眠云南梅里雪山。此后若干年,中日双方多次前往雪山搜索遇难队员遗体遗物,本书即出自参与搜索的日本登山队员小林尚礼之手。在书中,他用严谨、翔实的笔触回顾了这场山难发生的前前后后,以相对克制的情绪记录下自己参与的数次搜索经历。他对那些遇难的登山队员充满缅怀之情,对梅里雪山地理环境、风物民俗有着生动记述,对山脚下藏族居民的“神山”信仰从好奇到理解、尊重。为了信守寻回十七位友人遗体的承诺,他曾单独在雪山脚下的藏族村落长住,他记述下这期间的体验、见闻,特别是他与当地人的交往片段尤其感人,他对“神山”信仰与城市文明、发展经济与保持传统的关系在书中也有颇多思考。
《回响》,东西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59.00元
一桩令人疑窦丛生的凶杀案,关联着一个个人物的爱恨情仇,进而牵扯出一幕幕欲望纠缠、人性善恶间冲击与交融的大戏……商界、警界,恋情、亲情,不同身份各怀心腹事的人物渐次登场,他们所面临的现实抉择和命运左右,连同内心的种种权衡,在作家东西的笔下被刻画得细腻、传神。作品中警方对案情抽丝剥茧的“破译”,隐身在答案之后的“身影”,随着情节推进,这些元素赋予这部纯文学作品以类型小说般的悬念,可读性很强,且并未冲淡东西小说中对现实的还原映照,对人性的犀利发掘。罪案推理、人物心理,这两部分是这部长篇内容的重中之重,也是作家东西写作以来极少涉猎的范畴,他视之为写作生涯中的莫大挑战,为此也颇费心力,所幸,最终摆在读者面前的文本,在这两方面都有不错的呈现。
《美洲现代艺术之路:1910-1960年西半球艺术》,[美]爱德华·沙利文著,钟萍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158.00元
这是一部艺术断代史,书中那些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生命力旺盛、与全球艺术有千丝万缕联系、风格与内涵又有别于欧美艺术的作品向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美洲艺术的窗口。本书作者、纽约大学艺术史教授爱德华·沙利文在“前言”中写道,之所以选取1910年~1960年这个时间段,是其间“发生了许多与美洲审美意识巨大转变有关的关键事件”,而这些事件及其所涉艺术家与作品,在书中多有体现。作为一部反映西半球现代艺术发展历程的著作,本书在结构上摈弃线性叙事,不求地域的面面俱到,以开放视野,从具体的艺术作品切入,艺术阐释之外,也对彼时美洲社会、文化等话题有所触及。书中叙述和解读的重点是绘画,也包含不少摄影、雕塑、平面艺术作品。文字之外,书中还附有150幅美洲现代艺术史上代表性作品图片。
《1937,延安对话》,[美]托马斯·亚瑟·毕森著,[加拿大]李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45.00元
1937年6月美国汉学家托马斯·亚瑟·毕森在延安短短四天四夜的停留中,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进行了一一的采访,84年后他的笔记由加拿大华人作家李彦翻译出版,即《1937,延安对话》。该书真实记录了当时民族危亡时刻,共产党的领袖们卓越不凡的领袖气质和前瞻性、判断力。同时,这也是一本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好书,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
《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侯杨方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98.00元
2013年4月以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侯杨方教授带领的团队先后十余次奔赴境内外的帕米尔高原考察,在此基础上研制的《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上线并不断更新,呈现了丝绸之路帕米尔段精准复原的多条主要路线。在书中,侯杨方教授讲述了他在帕米尔高原考察的经历和见闻,尤其聚焦玄奘经行帕米尔的路线,有很多新发现,如指出斯文·赫定、斯坦因、冯其庸等人在寻找玄奘经行路线中所犯错误。“今日我所见,即昔日他所见”,饱览壮美的景色,一抒怀古之幽情,本书记述的旅行,令人神往!
《陈梦家先生编年事辑》,子仪撰,中华书局2021年6月第一版,58.00元
陈梦家(1911—1966),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在不太长的生命历程中,陈梦家在多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本书作者历时多年,广搜与谱主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遍访谱主生前留下印记的地方,撰成此书,详尽梳理陈梦家先生生平事迹,揭示他与众多现当代文化名人的交往脉络,也呈现了半个世纪的时代风云。书中将陈梦家往来书信全文采用,还包含众多新发现,史料价值突出,可读性也很强。
《一驿过一驿:中国驿站2000年》,唐博著,齐鲁书社2021年3月第一版,68.00元
本书选取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3座驿站,讲述了与驿站有关的真实故事。这本书选题切入点好,故事性强,是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述历史。由驿站这个小节点切入,讲述中国二千年的风云变化,揭示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可谓以小见大。同时内容布局合理,多样式呈现,把驿站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宋代商业史研究》,[日]斯波义信著,庄景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108.00元
斯波义信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宋代商业史研究》是其代表作,出版于1968年。1980年代以来,国内对海外汉学的译介不遗余力,但此书一直没有简体字版问世,可称汉学翻译的一颗遗珠。今本书出版,值得庆贺。在书中,斯波义信对宋代商业做了极为细致的梳理,涉及交通运输的发达、全国市场的形成、城市和市场的发展、商业组织的发达、商人资本的性质、社会与商业、力胜税等等,其中并提出很多新观点、新认识,对今日相关研究仍有参考价值。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德奥世纪末的美学景观》,李双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52.00元
十九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渐次完成现代化。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审美领域不断滋长着对现代文明的否定式表达,英法等国形成了所谓“世纪末”美学潮流。德奥两国作为“后发国家”,经历“特殊道路”的现代化,且拥有不同于英法的文化土壤,从而形成了有其特色的世纪末美学景观。青年学者李双志的这部专著着重研究德奥的“世纪末”创作者们凭借怎样的思想资源、社会生态和创作手法对世纪末思潮进行“扩充与改造”,呈现了文学领域的德奥世纪末美学和现代化经验。
《临界:鲍德里亚访谈录》,[法]让·鲍德里亚、[法]菲利普·帕蒂著,戴阿宝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48.00元
本书是法国记者菲利普·帕蒂对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1929—2007)所作的一场深度访谈,论及如下话题:福山,波斯尼亚、海湾战争、卢旺达和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普遍化,卷土重来的族裔民族主义,战争的本质,修正主义与大屠杀否定论,德勒兹、福柯、巴塔耶和维利里奥……本书为我们走近当代哲学和文化批评领域极富争议又触动人心的鲍德里亚开辟了一条小径。
《被掠文物回家路:“二战”被掠文物返还的法律与道德问题》,王云霞、胡姗辰、李源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5月第一版,78.00元
“二战”期间,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都有大量文物从原属国被掠夺或被非法转移。被掠文物的返还,牵涉到原属国与所在国之间,以及原有权人与博物馆、收藏者、交易商、公众等各方间的利益关系。本书将日本掠夺文物的追索与返还置于整个“二战”被掠文物返还的国际视野下,比较欧美国家处理纳粹德国劫掠文物返还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吸取韩国在追索日掠文物方面的有益经验,从而为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路径。书中含大量案例,如欧洲的“奥斯维辛手提箱案”、韩国的“外奎章阁图书案”、中国的“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案”等等,可读性颇强。
《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化》,[挪威]玛丽安·伊丽莎白·利恩著,张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75.00元
远古以来,近海人群就捕捞“野生”三文鱼作为食物。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海水养殖三文鱼的实验获得成果,并迅速成为一种产业,继而扩展到全球。20世纪90年代末,据估计世界上95%的三文鱼都是养殖场养殖出来的。本书是对三文鱼养殖业的民族志研究。作者以“驯化”为概念框架讲述这个故事。“驯化可能包含一系列变化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人类和动物塑造着彼此。”这一过程包含众多的偶然和不确定,前景难以逆料,怎样做,“我们和三文鱼都会好一些”呢?
《莫砺锋讲宋诗课》,莫砺锋著,凤凰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48.00元
相对于唐诗和宋词,无论是学界的研究热度,还是大众的接受情况,宋诗都远远不如,甚至可说是受到轻视和冷落。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教授这本书为我们走近宋诗提供了机会,让我们认识宋诗的不凡成就。全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阅读背景”介绍宋诗整体风貌和宋诗研究概况,第二部分“名篇细读”和第三部分“名篇简评”是对宋诗名篇(共70首)的解说,第四部分“问题与思考”收6篇论文,或聚焦宋诗大家,或分析宋诗现象。四个部分相结合,可让我们对宋诗有一系统了解。另外,本书虽是面向大众,却不回避学术,带我们学术性地、有深度地把握宋诗。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陈年喜著,台海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56.00元
有“矿工诗人”之称的陈年喜曾在中国很多地方的矿井深处从事爆破工作,他深爱文学、笔耕不辍,作品曾发表在不少国内知名报刊和网络平台上。本书是他的散文集,这些文字是他多年走南闯北辛苦谋生的经历凝结而成,其中写到他在新疆、山东等地采矿的往事,也记述了他的亲人和朋友,还以观察者姿态记录下一些不同人物的人生,他在文字上确有天赋,加上阅历丰富、真情实感,使得这些平实、生动、情感强烈的非虚构文本别具打动人的力量。
《我从哪里来》,[德]萨沙·斯坦尼西奇著,韩瑞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56.00元
这是近年来在德国文坛非常活跃、口碑上佳、获奖颇丰的德国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的自传体小说新作,写法相当巧妙——以碎片化的叙事片段,将作者的回忆与虚构结合在一起,讲述了生在波斯尼亚、以难民身份来到德国的叙述者逃离战争的经历,对故土小城维舍格勒和亲人的怀念,以及追寻出身、实现自我认同的努力。这位并非以德语为母语的作家实在是很有语言与文学禀赋,他的移民身份成为他写作的一大灵感和主题源泉,伤感、幽默、虚实相间,成就了这部从形式到内容都令人难忘的佳作。
《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上下册),[美]海伦·文德勒著,王柏华等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128.00元
美国十九世纪女诗人狄金森在世界范围有着持久不衰的影响力,在中国也有很多知音,她一生传世诗作众多,涉及主题多元,诗句背后的情感寄托与精神力量丰富,也因此,读懂狄金森并非易事。《花朵与漩涡》是以诗歌评论见长的哈佛大学教授海伦·文德勒关于狄金森诗作的解读、研究之作,对英美诗歌特别是狄金森其人其诗的深入了解以及超强的文学领悟力加上女性视角,令她对狄金森诗作有独到领悟。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诗歌评论,更像是基于作品对狄金森的创作背景以及诗歌本源之美、字里行间隐藏的秘密所构建的窥探捷径。
《远山灯火》,徐鲁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35.00元
作品以儿童视角贯穿百年时代进程,通过童年生活的帘幕,历史的硬度被消解了。在小说中,历史的镁光灯主要打在三个少年身上。农家少年梁满仓,山村孤儿夏湖生,“偷书”男孩魏书槐,三个少年的命运相互衔接,从战争到和平,从小人物到大历史,点点滴滴,百川归海。总有值得每个奋斗者风雨兼程的远山,也有一盏永恒闪耀的希望灯火。
《鲸歌岛的夏天》,邓西著,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21年6月第一版,34.00元
12岁的男孩小盛,第一次跟随爸爸回到他的故乡——鲸歌岛,在爸爸和爷爷若即若离的关系下,隐藏着这个家庭和这座小岛的一个秘密。鲸歌岛上的这个夏天,小岛的开发、父亲和爷爷的关系、奶奶的辞世、符阿公的往事,多个悬念、多条线索齐头并进,如淙淙溪流汇入汪洋大湖,最终开启尘封的往事真相。而12岁的男孩小盛,也实现了与父亲的和解,达成了内心的成长。该著沉静、细腻、舒缓的书写中,饱含丰富的潜台词,这是作家人生经验和成长经验的灌注,不着痕迹,却耐人咀嚼和回味。